第04版:行业风采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9月3日 星期

星光耀长江


开栏的话

近两年来,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党委深入开展“党员正能量·南航新形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示范引领,全局干部职工竞技提能、敬业奉献、勇于担当,争创一流的业绩,不断汇聚起改革发展合力,推动该局向着现代企业管理道路阔步前行。为营造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本报今起开设专栏,对该局“党员之星”和劳模先进事迹作集中宣传报道。

道德之星 陈洪卫

无私奉献的好船长

□ 全媒记者 张弛

风浪引起的颠簸,不分昼夜的值班,长期漂泊在外的思念……在船上工作需要承受的艰辛超乎常人想象。有这样一位船长,他舍小家顾大家,带头战浅滩、斗急流,为保障航道安全畅通默默奉献着。他,就是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道德之星”陈洪卫。

自1997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陈洪卫一直坚守在最艰苦的疏浚一线。他是局里出了名的“劳模”,休假最少,冲在最前。2012—2017年,由陈洪卫担任船长的“航浚15”轮,一直在长江下游口岸直、浏河口、福北等水道执行航道维护任务。这些航道窄、水流急、小船多,通航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在这段时期,陈洪卫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其他时间都在驾驶台指导驾驶员操作。“我已经在船上工作了20多年,每天想的都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不出岔子。”面对各种困难,他带领团队全力以赴,想办法、定方案、提效率,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开通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后,航道维护工作量巨增。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陈洪卫带领下的“航浚15”轮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相当辛苦。他怀着强烈的奉献精神,选择放弃一个个假期,加班加点奋战在航道疏浚一线,一个工地干完就转战下一个工地,被大家戏称为“消防员”。

船长是船上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船走马三分险。船况怎么样?设备什么状态?人员配备怎样?……只有多观察,我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陈洪卫有一个习惯,每天很早就起床,全船巡查一圈,观察船舶各方面的运行状况。中午、晚上再巡查一圈。每当遇到复杂的工况条件,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他晚上觉都睡不踏实,总要起来再看一看。

有一次,船员发现海水沉淀箱里有淤泥,出水压力比较小。“小故障必须及时解决,否则拖下去会带来大问题。”陈洪卫检查发现泥沙淤积已影响到循环系统的冷却,安全隐患极大。他带领船员在狭小的空间里,靠着一点点亮光,一桶一桶地接力将淤泥从轮机舱转运到泥舱。当隐患排除时,他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身上流淌着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泥水。

“船员们自己动手,不但可以节约很多修理费,还能提升业务技能。”陈洪卫特别注重平时的设备维护保养,一有时间,他就组织人员分析设备故障原因,针对问题及时维护保养,有效地降低了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他亲自带头修水龙头、除锈、刷油漆,带领大家做好内务。这些年,“航浚15”轮的船容船貌一直都保持得很好。

陈洪卫常说:“同心协力才能干出成绩,大家心往一处想,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早晨4—8时是大副当班,大副负责的管理工作很多,经手事务也比较繁琐,凌晨3点半起床接班,也会很疲倦。陈洪卫经常在4点多上驾驶台接替大副当班,“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让大副休息好,白天能够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他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船员。

在船员心目中,“他是一位好船长,热心肠,乐于助人,为他人考虑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由于平时工作很辛苦,靠泊码头时,大家都想上岸去接接地气,调整一下。陈洪卫总是把机会让给他们,自己选择留守在船上。

常年与江水为伴,日夜坚守在工程船上。陈洪卫爱船如家,把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航道事业,体现了崇高的职业道德。

学习之星 马永正

坚守机舱35年的“轮机专家”

□ 全媒记者 张涛

他35年如一日坚守狭窄、嘈杂、闷热的机舱;他风里浪里守护着船舶的“心脏”;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次主持船舶设备的技改革新……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船舶管理中心一等船舶机动轮机长马永正具有丰富的船舶轮机设备养护经验,是善解难题的“轮机专家”。

马永正善解难题,这是船长们对他的由衷评价。“初当轮机长的时候,一接任,船长就告诉我挖泥船的泥门开闭有问题,我立刻翻图纸、查线路,通过逆向思维,反推发现阀件有问题,更换Y型电磁导阀后,故障顺利解决。”

这只是工作中的常规考验。“挖泥船停工,就意味着单位效益的损失。”面对施工“一刻都不能停”的要求,马永正严肃地说:“轮机部就是要尽快解决故障,确保生产。”

在深圳铜鼓水道疏浚工程中,挖泥船液压系统2号液压泵损坏,造成船舶停航且船无备件,怎么办?马永正利用报废油泵部分可用部件临时拼凑出一台泵。在备件到船之前,保证了船舶正常施工。在连云港15万吨级航道扩建疏浚工程中,挖泥船液压系统PLC内部弯管绞车控制刹车电磁阀的接触器烧毁,使得弯管绞车不能工作。马永正果断采取应急措施,设置手动按钮,让弯管绞车可以临时使用。在专业维修人员到来之前赢得了五天宝贵的时间,避免了因停工带来的损失。

“我从一名普通的轮机学徒工开始,通过刻苦钻研业务技能,一步步走到轮机长的岗位。”对于马永正来说,35年的工作历程,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回忆当初刚进机舱,马永正很汗颜,面对林林总总那么多机械、说明书晦涩的专业名词,感觉像是一座座翻不过去的大山。马永正向书本学习,向师傅学习,反复研究机器说明书,翻烂了几本专业书,后来有了网络,他把专业书下载到手机里,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时至今日,他还把适任证书的教材放在手边,经常温习。

靠着学习上的“钻劲”,马永正通过了三管轮、大管轮、轮机长适任证书考试,坚持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解决了船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为船舶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保证了施工进度,为顺利完成各项工程生产任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长江下游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施工中,集控室报警灯突然亮起,显示齿轮箱温度超过了限度。马永正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事故苗头。他冒着高温开展筛查,判断是泥沙堵塞了冷却器,在组织快速拆卸清洗后,齿轮箱温度恢复正常。不到1个小时,挖泥船就恢复了生产。

“机舱就是船舶的‘心脏’,只有机舱正常运转,生产才能有保障。”船舶轮机部,一直以工作环境艰苦著称,在“水深火热”之中工作,经常是一身油、一身汗。马永正说,“想干好机舱工作,就要不怕苦、不怕脏。” 他总是勉励新来的年轻人,“机舱有技术,一技在手、走遍天下”。在他手把手地传帮带下,一批年轻人成长起来,涌现出不少尖子型、技术型的轮机管理骨干力量。马永正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事情做精、把眼前做好,个人得到成长,单位也会越来越兴旺。”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马永正表示,尽管自己从事轮机管理工作多年,仍需坚持不懈地学习。

技能之星 王文豹

匠心独具 小小管线大作为

□ 全媒记者 张涛

专注管线设备、潜心技术攻关、匠心技改创新,在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管线公司有这样一位标杆人物——他就是管线公司副经理王文豹。他立足本职、钻研技术,带领职工创新团队开展了多个技改项目,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管线管理模式。他以自身的行为准则诠释工匠精神,在“小管线”上展现出了“大作为”。

疏浚管线,是挖泥船用来排泥的重要配套装备。在许多吹填工程中,从挖泥船到指定吹填区域,往往长达数公里,需要布设钢质、橡胶质等多种管线。“管线素有吹填工程‘生命线’之称”,王文豹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小小的管线,在海上,要受到风、浪、流影响,再加上泥沙磨损,管线的管理直接影响工程的生产效益。”

从业几十年来,王文豹的兴趣就是钻研管线、琢磨管线,越琢越透,直至通透。在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承接的大连长兴岛吹填工程中,绞吸船吹填管线曾两次发生堵管现象,每次堵管都要耽误一周左右的工期,项目部和施工船舶都十分着急。王文豹现场查看研究施工情况后发现,泥浆浓度很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堵管现象,而降低泥浆浓度则会影响施工效率。“就像走钢丝,关键是要找到那个临界点”,王文豹根据实际经验和理论测算,分析出该工况、土质和管径对应的临界流速,并就如何避免堵管问题与绞吸船操作人员做充分沟通,控制好泥浆浓度、流速,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谈起管线,王文豹全身都洋溢着专业工匠的自信和自豪,这来源于他常年深入现场一线,勘察研究各种情况的结果,“就是要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绞吸式挖泥船船尾与水上浮管一直沿用“法兰—螺栓”方式,该传统对接方式既耗时又耗力,不仅效率很低,在涌浪较大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对接。王文豹带领团队研制了一种新型液压快速接头,采用了快速直插式“coupling”管线联轴器结构的连接形式,对接耗时从从原来的两小时缩减到30分钟。王文豹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按照吹填施工影响率初步估算,增加1小时施工时间就能产生1万元的生产效益,每年可直接创造经济价值200余万元!”

作为管线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总负责人,王文豹近年来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克难奋进,成效显著。“技改项目就要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安全性,降低劳动强度。”王文豹先后主持研制了《利用新型闸阀提高管线主支线切换速度》《管头自浮式升降支架》《绞吸式挖泥船水上浮管快速连接》《液压呼吸阀在排泥管线上的应用》等多个项目,获得了2个国家发明专利和3个实用新型专利。“管线公司在小小管线上做出了名气,目前在全国各地已拥有长达40公里的各类管线和配套设备,拥有强大的安装、维护技术队伍,不仅为本单位服务,还能开展管线租赁业务创造效益。”

“一个人能否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其态度,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是否有精益求精的恒心,是否有刻苦、踏实的品质。”王文豹先后荣获“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长航局优秀共产党员”“交通运输系统两学一做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王文豹以细心、缜密、严谨的工匠精神,放眼远方、笃定前行、追求卓越。

业绩之星 甘忠勇

砥砺前行的岗位能手

□ 全媒记者 张弛

甘忠勇,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业绩之星”。他2006年参加工作,在基层项目部工作了12年,从基层一线的技术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在技术主管、总工、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等岗位上一一历练,参与过疏浚、吹填、码头、炸礁、围堰、航道整治等多种类型工程,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2013年6月,他初任项目经理,负责南沙二期码头港池维护疏浚工程,这时展露出他独当一面的能力。“他能够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各项工作紧密衔接、有序推进。”有同事回忆起往事:“他按照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业主单位的由衷赞誉,为后续再次承接区域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甘忠勇来说,这个项目的圆满完工其实只是“序幕”,真正的“大考”接踵而至。

2015年12月,甘忠勇担任长江下游江心洲河段航道整治工程项目经理,工程历经了“开工时间晚、极端严寒天气、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大洪水、施工外围干扰大”等不利因素影响。其中渔民干扰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当地渔民阻挠施工,漫天要价,若处置不当,单位利益受损,工期也无法保证。”

此时考验他的不仅是咬定目标的耐心,更是敢于决胜市场的雄心。

眼见工期一天天延误,甘忠勇动员项目管理团队,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一方面积极与地方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沟通,说明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寻求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一边施工一边与当地渔民磋商补偿问题,经过多轮谈判,双方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补偿事宜达成了共识。那段时期,甘忠勇体重减了整整5公斤。正是凭借这股韧劲,项目管理中的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江心洲工程于2017年6月顺利交工验收。甘忠勇精湛的业务、科学的管理、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统筹协调能力给业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做好工程管理工作之余,甘忠勇积极配合经营部门参与了广州出海航道南段、厦门主航道四期工程等多个大型项目的投标工作。制作标书往往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做技术标,容错率为零!”这时就要集中精力,查阅大量资料,处理各种数据,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经常通宵达旦。近几年,他参与经营项目签约额逾18亿元。

2018年2月,甘忠勇被提任市场经营部副部长。新岗位新作为,他秉承“做一项工程,交一方朋友,拓一片市场”的经营理念,内强管理,外树形象,积极拓展经营市场。他推行标书制作“模块化、流程化、精细化”,和部门同志开发了多个软件,进一步提高标书制作质量和效率。他统筹抓好资质维护、信息库建设、投标备案等经营基础管理工作,把握市场脉搏,调整经营思路、防范经营风险,区域市场经营工作取得了实效。

甘忠勇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收获频频。他参与多个科技项目攻关,获得多项专利,他主导的《水位与降雨耦合作用下高滩岸坡失稳机理及对策研究》获得长江航务管理局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无论是什么困难,无论前方的路有多曲折多遥远,只要一直坚持一直努力,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标!”甘忠勇,人如其名:甘于奉献,忠于职守,勇于担当。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争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服务之星

务实敬业显本色

我为基层服好务

□ 全媒记者 张涛

在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机关,活跃着这么一群年轻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勇挑重担、提质增效,热忱服务基层一线,充分展现了良好的机关干部形象。

沈健:严厉外表掩藏着真诚之心

沈健是船舶管理中心的一名安全管理员,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他,做的却是“让人恼火的事”。

“主要工作是船舶安全检查、体系管理、新员工岗前培训等”,沈健笑道:“很多人觉得麻烦、觉得烦。”但沈健深知,安全是生命的保障,是生产的基础,更是一切的根基。以对安全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在工作中时刻绷紧着安全这根弦。

海务安全检查47条大项,每一项都有细分的内容。沈健总是一丝不苟地“按表索骥”,严格细致地将把每一项都检查到位。该走的路一步不少,该检查的部位一个不落。翻开沈健的安全检查记录表,他对任何一点隐患都不放过。一次检查中,沈健发现“一扇防火门闭门器损坏”。“船员在船上为了方便,经常将某些防火门开着,造成闭门器损坏。”沈健解释说,“说明船员对防火门在火灾中隔火的作用认识不足,必须督促整改。”

“安全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沈健2008年从学校毕业,在船上干过8年,对船上业务非常熟悉,检查起安全来得心应手。他和船员很熟悉,严格要求往往容易得罪人。“我一直秉承一颗真诚之心,既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船上兄弟们的安危。”沈健常常热心帮助船员办事,跑腿换发证书等,真诚让他赢得了船员们的理解,也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宗旨和承诺。

毕卫明:以飞翔之心讲述企业故事

从机工到二管轮,从党支部书记到党群工作部宣传干事,对毕卫明来说,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历练。学习船舶设备的运行流程,了解一线职工的工作和心理,锻炼政治敏锐性,毕卫明珍惜每一次的岗位机会,如饥似渴地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首先是要有兴趣,第二要肯钻研,第三要能吃苦。”作为新闻宣传的新兵,毕卫明在工作中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善于学习的他迅速掌握了工作要领。每天及时收集、完善和上报航道维护、工程经营、安全管理、典型事迹等方面的新闻信息,一年下来,对外宣传报道达到400余篇次。

为了把握宣传时机,毕卫明在项目开工前、开工中和完工的时候,第一时间主动到现场对接。为了获取关键素材,几个小时在现场等待。为了更好反映实景,毕卫明自学了无人机操作,并于今年6月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获取了多旋翼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AOPA)。

“操纵着无人机飞翔在蓝天之上,看到的工程场景真是无比震撼。”毕卫明的自豪溢于言表,每次飞行,不仅为单位节约了经费,而且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成片。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工程交工验收时,使用的视频素材都饱含着他辛勤的汗水。

“宣传工作只有深入一线,作品才能接地气。讲述企业故事,树立企业形象,我有信心为企业宣传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毕卫明说。

陈海霞:一棵小草也要绽放芳华

人力资源部薪酬管理员陈海霞是一个文静秀气的姑娘,但在干部群众的心目中,她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和认真程度无人可比。

薪酬,涉及职工的切身利益。“全局1000多名职工,工资管理就她一个。”从2006年9月至今,陈海霞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已13年,在人力资源部负责职工薪酬管理、年报编制统计、职工工资总额预算、退休职工管理和办理职工社保等工作。庞杂的数据、繁琐的比对、复杂的计算,陈海霞做起来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她很少能准点下班,坚持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把工作交给她,我们放心。”她的领导这样评价。

“对我来说是日常工作,但对每位职工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陈海霞经常“急人之所急”,利用午间休息为群众办事。近年来,陈海霞连续参与了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新的薪酬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社保改革以及退休人员整体划转等工作。每逢改革,陈海霞就会密集接到职工打来的电话,询问各种问题。陈海霞对各种政策规章、计算方法都熟练掌握、了然于心,每次都耐心给予清楚的解答。“对每位职工,我都要做到‘八个字’:笑脸相迎、尽心去办。”陈海霞说,职工办起事来心中有底,他们对单位才会有归属感。

“我就像一棵小草,沉下心来做事就好了。”正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陈海霞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