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4月15日 星期

让劳动号子在现代性转化中传承


□ 樊树林

劳动号子是人类最早的劳动歌声,它伴随着体力劳动,“出生”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是真正的“人民之歌”。无论是《诗经》中“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的伐木工人的声音,还是“一根纤绳九丈三,父子代代肩上栓”的川江号子;无论是“咱爷们使齐那劲哩,使劲那来打夯”即兴而起的《夯歌》;还是“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那富有浪漫气息的《乌苏里船歌》等,都真实而生动的记录着劳动者们最真实的精神面貌,也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极富韵味的载体。

铿锵有力的旋律、粗犷豪迈的呼喊,每当一曲曲《劳动号子》在耳畔响起时,我们的眼前仿佛能看到一个个火热的劳动场景,能找寻到昔日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吧。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工业化进程在逐步加快,人们依靠体力进行集体劳动的场景越来越少,传唱数千年的劳动号子也在这个时代逐渐凋敝零落,而那些简单朴素的呼号,被智慧的劳动人民加以美化的歌谣也渐渐成为了文化遗产。

幸还是不幸?在弘扬优秀传统成为时代重托,在文化自信成为一个高频词汇的当下,拯救那些令人荡气回肠的劳动号子当然也是文化理念重构的一个支点。广东卫视曾推出的大型原创音乐文化节目《劳动号子》以劳动号子为素材,唱响大江南北的劳动金曲,歌颂劳动之美,引领全民“找号子、唱号子、传号子”的新时代文化潮流,让正在远去的号子音乐,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更吸引了众多青年人的目光,呼应了新时代“劳动美”的诉求。

劳动号子是劳动者的颂歌,不会在历史的风雨中磨灭,而是有一种历史的穿透感。如何让劳动号子时代大潮流中吸引更多民众的关注和传诵,需要一种现代性的转化,需要让劳动号子“潮起来”。大型原创音乐文化节目《劳动号子》的打造就可圈可点,在节目立意、创新角度和全新演绎推广方式上都嵌入了时代特色,让传统艺术迸发出时代火花。

节目深挖劳动号子的多样性和可变化性,让传统、单调的劳动号子,在“时代号子手”们的演绎下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种常唱常新的音乐形式。比如;女高音歌唱家陈思思在《小扁担三尺三》的舞台上和舞蹈演员一同挑起扁担,还原了劳动妇女奔走在田野间的欢快景象,唯美的画面,嘹亮的花腔女高音让单调的号子变得美轮美奂……正是在编排上的守正创新,才赋予劳动号子以新的使命,这是其一。

其次,《劳动号子》在演绎传播方式上同样实现了创新,节目邀请的6位实力歌手—涵盖不同流派唱法和不同年龄段受众喜爱的歌手,还邀请20位观众耳熟能详的优质歌手担任飞行嘉宾;首创“一呼百应”“流行音乐混编”等方式演绎劳动号子;《劳动号子》在表述方式上,结合了微纪录片和综艺演绎的两大特点,从号子的人、史、景方面代入,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第三,一个节目要让更多的群体知道,传播方式尤为重要。《劳动号子》在这一方面也紧扣时代潮流,在年轻人热爱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解锁全新玩法,并联合抖音平台开展“劳动号子让你红”活动,还联手全民K歌平台举办“唱出劳动范儿”活动,无疑都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

《劳动号子》让那一首首歌谣在现代性转化中传承,让正在远去的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重回今人的视野,并受到许多青年人的推崇,这也正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