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水运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1月7日 星期

泇运河与“天下第一庄”

重建的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运河八闸图。
台儿庄复线船闸。
古运河道中的船队。

京杭大运河自隋代开凿一千多年来,对我国南北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地处苏路交界处的台儿庄就是典型的代表。

台儿庄是因河而兴的城市,历史上还称台庄、台家庄。台儿庄运河,史称泇运河,又称韩庄运河,是京杭运河山东枣庄段的别称。它西起微山湖口的韩庄,迤逦东行经台儿庄入江苏境至泇口处与中运河交汇南下,全长42.5公里。

□ 刘永加 文/图

A

泇运河的开凿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出于对北京漕运的需要,对元代运河进行整治改造,使京杭运河成为南北运输的大动脉。而朱棣疏通的运河,从徐州至淮安一段是借走黄河水道,遇到洪水泛滥,从江南北上的漕船就无法通行。据《明史·河渠志》记载,从嘉靖六年(1527年)至万历三年(1575年),邳州经徐州至济宁运道发生的“黄河害运”事件,多达十余次。许多漕河大臣先后上奏朝廷,力谏开凿泇运河,以“避黄保漕”,彻底解决“黄泛害运”问题。直到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才做出开泇决定。开凿泇运河,从初议到实行至最后完成,几经周折。

最早提出开泇运河的是总河都御史翁大立。据雍正三年成书的《行水金鉴》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河决沛县,决口的河水自考城、虞城、曹县、单县、丰县、沛县直抵徐州,沿线俱受其害,茶城淤塞,粮船二千余艘在邳州受阻。翁大立遍历徐州子房山、梁山、境山、地浜沟、马家桥等地。在摸清情况之后,建议“自马家桥,经利国监,入泇口,出邳州,可别开一河以漕”(泇河),以避黄河运道秦沟、徐吕之险,实现经久之策。翁大立召集官员商议,将结果上奏隆庆皇帝,皇帝下令立刻着手实施。此为开凿泇河运道刍议之始。但没过多久,黄河水落,漕运恢复正常通行,开泇之议遂遭搁置。

万历21年(1593年),暴雨大作,黄河在汶上决口,洪水进入徐州和沛县,溃漕堤二百里,运道受阻。万历22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舒应龙为求通泄之途,在微山湖东的韩家庄、性义岭南,绕开需要开凿石方的葛墟岭,开了一条通往彭河的40华里支渠,引湖水由彭河入泇河。在李家石桥至万家庄之间的湖口,筑长8460丈宽1丈的堤坝,渠口创建石闸以备蓄泄。这项泇运河开凿史上最早的工程,为后来的开泇奠定了基础,舒应龙因此成为开泇第一人。

万历25年(1597年),黄河在黄堌口决口后南徙,镇口淤塞,徐州、吕梁二洪河段的河水干涸。这期间,朝廷在分黄导淮上用力甚大,开李吉口、小浮桥及镇口以下的旧道,建闸接引黄河水济运。可是,因为黄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疏浚不久即淤塞,有人提出这样做不是长久之计。次年三月,工科给事中杨应文、吏科给事中杨廷兰请求开挖泇河。次年,都御史总河刘东星、夏镇分司梅守相提议继续韩庄未竟的工程,疏浚微山湖东已开的支河,上通西柳庄,下接韩庄,以避微山湖口“突遇狂飚,未免败没”之险;东南方向万家庄、台家庄、侯家湾、良城等“山冈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处,力凿成河,以接泇口,轻小粮船可以通行。他们的奏议得到批准,因为当年水势太大而没能施工。万历28年(1600年),工部覆直隶巡按御史佴祺,复请开泇河。刘东星奉旨来到泇河工地,不问浅狭难易,坚持向前推进,开通了最难施工的河段,并在巨梁桥建石闸一座,德胜、万年、万家庄各建草闸一座,使泇运河道的基本走向由此定型。

万历31年(1603年),黄河再次大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楼堤,冲沛县四铺口太行堤,形成百年不遇洪灾。四月,工部右侍郎李化龙总理河道,复议开泇河,以避河险。次年正月,李化龙上奏开泇之利,提出六善二不疑:“泇河开而运不借河,河水有无听之,善一。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善二。运不借河,则我为政得以熟察机宜而治之,善三。估费二十万金,开河二百六十里,视朱衡新河事半功倍,善四。开河必行召募,春荒役兴,麦熟人散,富民不扰,穷民得以养,善五。粮船过洪,必约春尽,实畏河涨,运入泇河,朝暮无妨,善六。为陵捍患,为民御灾,无疑者一。徐州向苦洪水,泇河既开,则徐民之为鱼者亦少,无疑者二。”明神宗认为这是长久之计,下令立即开工。至此泇运河全部建成。

从隆庆年间翁大立提议开泇,到万历32年泇运河全线通航,中间经历了30多年时间。这段航道的开通使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时间每年增加90天,航程缩短3天,经泇运河北上的漕船,每年在7700至8000艘之间,运送漕粮420万石。这使得京杭大运河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同时也给沿线的台儿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B

台儿庄城的崛起

泇运河开凿之前,台儿庄只是一个普通的集镇。泇运河开通之后,台儿庄成为了运河重镇,明代万历35年,台儿庄开始筑城,清代又进行过三次重修。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兖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倡导重建台儿庄城,由县丞雷烇负责,次年竣工,当时的台儿庄隶属峄县管辖。第二次筑城是在康熙年间。据《峄县志》记载:“康熙间,黄河决,花山徐邳灾,漕运中梗。”康熙南巡,一位名叫曹自新的乡绅,率数州十万土民迎銮吁恩,并进河图。“口析水患数千言”。康熙“即敕河臣覆勘,给币修筑”。这时的台儿庄城,东西长5华里,南北宽2.5华里。咸丰七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募捐,再次筑城。这一次修筑的城墙,墙体高一丈三(相当于4米),宽一丈(3米),砖墙内筑土坯,城外有三丈宽的护城河。

泇运河解决了黄泛阻运的漕运难题,但是,从微山湖到台儿庄的85华里河道,西高东低,微山湖的湖底比台儿庄高7米,落差巨大,水流下泄快,无法满足通航需要。为了解决水源下泄影响航运难题,明万历年间,在韩庄至台儿庄之间,自西向东依次建起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八座斗门式船闸。明万历34年在台儿庄设巡检司、水驿,还制定了泇河运道17条《漕河禁例》,对各级管河官吏的职责、船闸水位、开启时间、泇河堤坝管理、船载货物种类、数量以及违规惩罚措施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明崇祯年间,在台儿庄运河北岸立“运河防务碑”,以震慑袭拢漕运的“土寇水贼”。清代,朝廷又在台儿庄建台儿庄营,派参将、把总、守备、千总等武官,领马步兵650多人,对运河进行武装保卫。这些有力措施确保了泇运河漕运的安全、畅通。

由此,台儿庄成为了中转南北货物的水旱码头,全国各地的商客在此停留,再加上官府和商家的进驻,使台儿庄人口猛增,商贸繁荣,成为峄县40个集镇之首。光绪《峄县志》载:“自泇河既导,而东南财糈跨江绝淮,鳞次仰沫者,凡四百万有奇”,台儿庄“遂为国家要害”。每年经过台儿庄的漕船和商船,多达10万艘。江浙、湖广一带的竹木、瓷器、丝绸、茶叶、蔗糖、稻米、纸张、桐油、工艺品、棉布、水果等,纷纷运抵台儿庄码头向周边批发,北方的山果、木材、药材、皮张、杂粮、油、麻、烟草、煤炭等也由台儿庄中转南下。四方商人和周边的农村人口也纷纷向这个新兴的城镇迁居,加上码头搬运、纤夫、水手、官员、僧侣、游客和驻军,使城里人口迅速增加。

乾嘉时,台儿庄北的民营煤窑时有增置,每年有“数百万石”的煤炭通过台儿庄运河供应京津冀一带。道光之后,峄县的煤炭出境,皆由台儿庄水路北上或南下。光绪28年(1902年),峄县中兴煤矿公司在台儿庄运河沿岸建设煤炭专用码头,把煤焦发往淮阴、镇江、上海、浙江等地。1912年,中兴公司投资兴建的台枣铁路竣工,随后在台儿庄设置了贮煤场,建立煤炭周转基地,台儿庄运河码头形成了水陆联运的格局,当时的煤炭吞吐量每年达80万吨。

台儿庄运河的开通对保证京杭大运河通畅、漕粮北运以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台儿庄借运河之利而繁荣,一举成为水陆重镇。特别是在清朝康乾时期,每年有将近万艘漕船和数万艘商船在台儿庄等待过闸,大量船民和商贩汇集台儿庄,繁盛了市场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他们由农从商、从工、从渔、从运,使“约台之民,商贾过半”,“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天下第一庄”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C

台儿庄运河的整治

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逐步撤销了台儿庄运河上的管理机构,使这条运道长期处于失修、失控状态。台儿庄运河的严重淤塞不仅限制通航,而且使防洪、泄洪能力大大降低,两岸人民深受其害。

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很难投入精力和财力根治运河。l914年,在济宁成立的山东南运河疏浚事宜筹办处曾对台儿庄运河实行过勘查测绘。1931年山东省建设厅运河工程局曾拟定整理运河工程计划,把整理韩庄至台儿庄运道以备排洪列为第一期工程,但并未实施。l947年,山东南运河工程开工,l月16日,山东省在徐州成立南运河复堤工程处;3月9日,在台儿庄设第一工务段;3月18日,台儿庄至韩庄段开工,至次年1月5日竣工,台儿庄运河两岸复堤各31公里,完成土方约27万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变运河水害为水利,中国共产党领导台儿庄运河两岸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治河斗争。从建国初期到l957年,有关部门对台儿庄运河进行了勘测规划和初步治理。

1959年,台儿庄运河改道城外,城内留下了三公里的古运河。1972年国家投资建成了台儿庄节制闸和台儿庄船闸;1991年至l995年“八五”期间,国家再次安排实施了台儿庄运河扩大治理工程和航运工程,进一步扩挖了河槽,培修加固了河堤,建成了启闭技术先进的台儿庄二级船闸。

1996年至2000年,为彻底改善台儿庄运河的通航条件,国家计委批准了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济宁至台儿庄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台儿庄运河再次得到大规模的综合治理。续建工程枣庄段主要包括万年闸枢纽、航道开挖、港口建设及其他附属工程。

台儿庄运河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年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治理,如今已成为一条具有防洪排涝、引水灌溉、输水送水、发展航运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新型河道,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造福鲁南人民,促进台儿庄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台儿庄运河更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建设和发展机遇。作为京杭大运河全线1794公里南北大动脉在长江以北的第九个阶梯,台儿庄主航道全线已达到千吨级船舶常年畅通无阻的三级标准,万年闸和台儿庄两座船闸均为国家二级标准,年通过能力3000万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和“全国文明样板航道”。

D

重建台儿庄古城

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运河名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

同时,台儿庄也是战略要地,是徐州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曾在《中央日报》上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镜花水月。新中国建立后,台儿庄古城区一直是兰陵县和台儿庄区政权所在地,旧城的老居民区依然保持着古朴自然的原始面貌,开发重建台儿庄古城,成了台儿庄几代人的梦想。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

台儿庄运河被称为“活着的运河”,是因为台儿庄城中有一段河,因其形如弯月,被人们叫作“月河”。它是1959年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改道城外时留下的,全长3公里。由于古街保存完好,而且生活气息浓郁,留有明清风貌,世界旅游组织称其为“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清代文化遗产,丹麦旅游专家彼德森曾说过:“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该是这个样子。”

依河重建的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按照“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的定位,遵循“留古、复古、扬古、用古”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它集“运河文化”和“大战文化”为一城,融“齐鲁豪情”和“江南韵致”为一域,极具人文魅力。台儿庄古城建成开放后,为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头。它更是与华沙同属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二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

目前,台儿庄古城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并被命名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