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水运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4月22日 星期

远逝的赤水河船工号子

今日赤水河。
20世纪70年代赤水河纤夫。
反映赤水河船工的舞蹈《船工魂》。
赤水河源。
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赤水河船帮。

□ 记者 廖世凯 文/图

在长江上游南岸,有一条非常著名的一级支流,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幸运的河流。古代时,它因皇木出山、川盐入黔而名扬中华,在近代又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和国酒茅台而举世闻名;到现代,它又以全国文明样板航道而再次蜚声全国。它是一条母亲河,美酒河、英雄河、生态河。它,就是赤水河。在这条河流上,流传着一曲曲描绘船工们千百年来悲欢离合的赤水河船工号子。这是一部见证赤水河航运事业兴衰成败的史书,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充满生活情趣的,古老而质朴的一种民间音乐,是值得加以保护使之传承后人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赤水河船工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再现。

1.

古老的河流

赤水河,春秋时称“习部水”,汉代为“大涉水”,晋代名“安乐水”,唐叫“赤虺(hui)河”。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今四川叙永置赤水卫,因“虺”与“水” 音近,故改“赤虺”为“赤水”。赤水河位于贵州省西北隅,它发源于云南镇雄,由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边缘沿川黔边境一路奔腾而下,穿越云、贵、川三省十一县市的崇山峻岭,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于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赤水河全长510公里,通航里程248公里,目前中游为六级航道,下游为五级航道。是全国唯一一条山区内河文明样板航道。

赤水河航运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当地原著居民开始利用赤水河“以通舟楫”。

早在汉朝建元六年,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古夜郎,就从符关(现合江城南关一带)出发,沿赤水河经此道进入夜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赤水河合江至境内沙湾塘河道就直通船舶。曾“斗米斤盐”的川盐由木船经赤水河运至沙湾塘,起岸后陆运到茅台,水位适中时转船运至丙安或元厚。清乾隆年间,张广泗上疏朝廷,用银三万八千六百余两,于乾隆十年十一月至十一年闰三月,对赤水河航道进行疏浚,疏通68处险滩,使川盐由四川合江经赤水河到仁岸茅台村,运输路程大大缩短,盐价渐平,对黔人“斗米斤盐”之负担有所减轻,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新中国成立后,赤水至二郎滩通行20吨左右长航木船、赤水至合江通行40吨位左右木船。

赤水河是一条典型的山区河流,中、上游河床狭窄,岸壁陡峭,落差较大,一滩连一滩,滩险水急。自从赤水河上出现原始的船运开始,伴随着产生了船工,产生了纤夫,也产生了船工号子,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日积月累,不断发展,不断演变。在这条忽隐忽现的古纤道上,不难看出行船之难。明代诗人、贵州提学使吴国伦《赤虺河》可见一斑:

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

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

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

劝郎今莫渡,不只为风波。

2.

承载历史的古纤道

在通航的中、上游河岸水线上,至今仍依稀可见一条曾经负载着沉甸历史的古纤道,这条纤道,是赤水河上一代又一代的纤夫们用血肉之躯经过长年累月、日复一日踏出来的。在数百年的艰难岁月中,伴随他们的,除了险滩恶水和严寒酷暑外,还有那悠长、悲壮、由血泪与悲欢凝聚成的一曲曲船工号子。

在这条古纤道上,昔日的船工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风雨和酷暑中负着沉重的、长长的纤绳,唱着激昂的船工号子,在赤水河岸的岩石、沙滩、峭壁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痕迹。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纤痕,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每一点痕迹都是一滴血泪。整条长长的纤道,就是一部厚厚的血泪史。无声地讲述着一代又一代的船工们历经磨难,披星戴月,战天斗地的纤夫生涯和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赤水河的船工们,承担着贵州省水上交通的历史重任,驾驭着种类繁多、船型复杂多样的大小牯牛船、下河船、茅村船、客货轮、中元棒、黄瓜皮、麻叶秋、五板船……将赤水河腹地丰富的铜、铅、煤、铁、石灰、食盐、粮食、木材、竹子运往山外,同时又将长江现代的生活物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贵州境内。特别是在漫长的川盐入黔的运输历史中,赤水河一直是主要的水路运输通道,承担着入黔川盐的一半以上的份额,是川盐入黔“永、仁、綦、涪”四大口岸中路程最近、运量最大、成本最低的一条便捷通道,对贵州境内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沿岸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乾隆十年(1745)至新中国成立之初(1955)长达二百余年的时间里,虽然赤水河航道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的整治,其通航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沿河两岸的植被因人类活动频繁而遭受巨大破坏,泥石流随着山洪冲入河道,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形成许多急流险滩,致使航道於塞,滩险湾多,水流湍急,因此,自通航以来渐渐远去的岁月里,负重的各式木船上行更加困难。于是,波涛滚滚的赤水河、奔流不息的赤水河、不知疲倦的赤水河上,那久盛不衰,高亢洪亮,轻快活泼,如泣如诉,哀转久绝的赤水河船工号子,始终伴随着滔滔的河水,在陡峭坎坷、荆棘密布的纤道上日夜传唱,给穷山恶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

妙趣横生的船工号子

赤水河船工号子的成因复杂多样,年代久远。在明、清时期,大量川盐经赤水河运入贵州,上行木船每逢险滩,所需拉船纤夫较多,而每船自带纤夫只有十人左右,船主常常邀约数船结伴同行。按原来排列先后次序航行,每遇险滩,相邻两只船上的纤夫合拉一个船过滩,若是特大险滩,所有船上的纤夫集中在一起,二根或三根用竹篾经人工编制而成的纤绳系在同一只船上,一艘一艘地慢慢拉过滩。纤绳有座藤、飞子、二藤之分。规格各不相同。所选竹篾也不尽相同。由于纤绳多,纤夫更多,用力不均,步调不一,这就需要专人引吭领喊号子:

“ ……吆哦吆哦哩……”,

余下纤夫同时附和:

“喔——喔——喔着着……”

号子里基本每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迈一步,音节长就走得慢,音节短就走得快,因力量不够船舶在滩上胶着不能前进时,一个音节就会拖得很长很长,反反复复绕来绕去,非常纠心。

一般船工号子的歌词都是领号人根据自己心想、眼见、耳闻等各种内容,按照歌词上口、韵律合拍的原则而随口编撰,其题材包罗万象、数不胜数,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彩。

比如调侃的:

……使劲拉过险滩哟……喔——喔——

……有个妹子洗衣衫哟……喔着着——喔着着——

……要想妹子看上你呀……喔着着——喔着着——

……赶快把船拉上滩啊……喔着着——喔着着——”。

再有鼓劲的:

……喔——喔——

……肚儿要饿了啊——

……想到回锅肉啊——

……用力黑实拉啊——

……回去整一碗啊——

船工号子在不同的心情和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歌词,或委婉多情,或铿锵有力,或嬉笑怒骂。但无论如何,纤夫们始终脚步靠着脚步,身体佝偻着、脸红脖子粗地使出吃奶的力气,一边喊号子一边呼哧着,半走半爬地艰难前行。

沿赤水河顺流下行,结伴航行的船只,要过险滩时,也要相互助航,除借助水速外,还要划桨。因为船舶自身没有动力,随波漂流没有舵效,船舶容易失去方向而触礁发生事故。所以需要人力划桨增加动力,同时把握航向。一艘20—30吨的牯牛船一般有4对或6对浆板,每支浆板约5-6米长,需要两人划一支。全船工人一齐划桨时,为了保持动作整齐,发力均衡,同样需要喊号子引领来统一方向,统一使劲,如:

“……吆邺吆邺……嗨嗨——”

“……幺儿不出力哟——”

“……嗨嗨——”。

“……吆邺吆邺……嗨嗨——”

“……最后一把劲哟——”

“……嗨嗨——”

领喊号子节奏的快慢,语调的轻重缓急,都与船舶航速有关,领喊号子的船工若具很高的航船技能,精通引行技术,船工上水拉纤时,就会步伐一致而省力。船工下水划桨时,就会手姿一致,行船不会偏离航道。领号子的船工仿佛是一名指挥整台大型音乐会的指挥家。一位好的领号子船工,在所有船工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报酬也是其他船工的二至三倍。

赤水河船工号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吆二三号子、数板号子,倒板号子、嚎刀词,大、小斑鸠调、开船调、下水调、平水调、推船调。另外,还有别具一格,节奏欢快,气氛热闹的五月端五龙舟号子,如:正月里来正月正唷嗨,要把龙灯耍唷嗨,二月里来二月春唷嗨,要把风筝扎唷嗨,三月清明飘白纸唷嗨,四月要把秧苗插唷嗨,五月龙船儿下河坝唷嗨,六月汗巾手中拿唷嗨,七月亡人回家耍唷嗨,八月中秋照月华唷嗨,九月重阳把酒洒唷嗨,十月萝卜儿长不大唷嗨,冬月年猪家家嘎(杀)唷嗨,腊月盼年乐哈哈唷嗨。

总而言之,顺水逆水,船舶大小,滩急滩缓,滩大滩小,纤夫多少,载货轻重等号子均不相同。歌词多数取材于船工的真实生活经历,部分来源于摘录书籍。有的号子诙谐幽默,歌声高亢嘹亮,浑厚激越,反映出纤夫们粗犷豪放的个性,苦中作乐,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乐观向上精神。如:清早起来唷哦嗨,把门开唷哦嗨,一股凉风唷哦嗨,吹进来唷哦嗨,这股凉风唷哦嗨,是妖怪唷哦嗨,像跟哥哥唷哦嗨,带信来唷哦嗨,有个妹儿唷哦嗨,专等哥哥唷哦嗨。这躺船唷哦嗨,跑得好喔唷哦嗨。

有的号子悲壮低沉,歌声如泣如诉,哀痛欲绝,则反映了纤夫长期离家在外,历经磨难,吃尽苦头,思念家乡,怀念亲人,想念家人的痛苦、郁闷和无奈的心情。有的号子振奋激昂,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歌声似排山倒海,似战鼓声声、节奏铿锵有力。反映了纤夫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一鼓作气勇往直前过险滩的动人场面。

4.

保护濒临消失的非遗

赤水河上的船工和其他河流成千上万的船工一样,从古至今,风里去,浪里来,长年累月背井离乡,漂泊在外,一次出航时间有时竟长达一月有余。

民国年间,赤水至二郎滩航程160公里,上行货船最少需时20天,就是顺水下行也要四五天才能到达。船工们生活十分艰苦,时常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更有甚者,时有船工因船舶失事而葬身鱼肚,丢下了年老体弱的父母,抛弃了嗷嗷待哺的婴儿,永远离开了心爱的妻子。特别是纤夫,劳动更为艰苦,逆水行舟,全靠纤夫用人力拉着载重十吨数十吨的木船前行,每天行程少则二、三十里,多达近百里。每前进一步都凝聚了他们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盛夏的炎炎烈日,纤夫们赤身裸体,下身系一块旧布或毛巾,顶着如火骄阳,脚踏滚烫的沙石,沉重的纤绳深陷在黝黑的肌肤之中,手脚着地,汗如雨下,一步一步地慢慢爬行。飞雪的刺骨寒冬,纤夫们穿着疤上重疤的长衫,腰系绳子,裸着下身,顶风冒雪,脚踩冰冷刺骨的河水,匍匐前进,手脚常常被凹凸不平、荆棘重重的纤道划出千纵百横的裂口。船工们在长年累月的艰苦拉纤生涯中,用极度艰辛的汗水、悲天悯人的泪水谱写出了一首首悲壮感人的船工号子:

“为了生活把船拉,抛下儿女与老妈,

茫茫河水何时干,拉过一滩又一滩;

粗茶淡饭用力换,长衫裤衩疤上疤,

婆娘在家活守寡,哪个男人不想家;

天寒地冻无人问,病死累死喂鱼虾……”

20世纪6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赤水河航运发展加快,各运输企业纷纷将老旧木船改为钢质船,人力木质船舶被大量的钢质机动船舶替换,到八十年代末期,木质人力船舶全部消失,具有几百年历史的赤水河纤夫也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船工号子也随之告别了古朴沧桑的纤道。时至今日,船工们大多数已老死病故,余下的凤毛麟角,最年轻的都是八十以上高龄,其残缺的记忆与含糊的语言再也不能将号子展示世人,赤水河船工号子渐行渐远、濒临灭绝。

赤水河船工号子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赤水市文化部门曾协助航道部门成立了赤水河船工号子演唱工会组织,对濒临灭绝的赤水河船工号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并深入实际做好传承人(老船工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演唱赤水河船工号子水平较高的老船工组织起来,多次进行演唱排练,老船工们声情并茂的演唱,使他们仿佛又穿过时间的历史隧道,回到了那历经酸甜苦辣的船工生涯中。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