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热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6月27日 星期

消费级机器人:未来已来还是再造泡沫?


在即将过去的6月,智能机器人可谓出尽了风头——

在6月9日至10日举行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智能机器人入驻新闻中心,承担了迎宾、运货、安防等多种职责。其中,具备人机交互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六六”最为引人关注。如果海内外记者在新闻中心迷路,“六六”可以直接将客人带到目的地。途中,它还会与客人聊天,并能充当导游介绍途经的景点。

“我是京东智能配送车JD2002,已经顺利抵达‘百度’,请凭借提货码提取您的商品,30分钟见不到您我就自己先回家啦!”6月18日上午,头一晚刚在京东商城下单的崔女士收到了这条短信,10时10分,配送机器人准时出现在百度园区门口,她顺利地输码取件,连连惊叹“机器人送快递技术太炫酷”。借着今年6·18促销,京东首次开启机器人全场景常态化配送。

机器人市场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商用服务机器人以及消费级机器人。

近两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视听觉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情感识别算法等的发展,使得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消费级机器人产品逐渐走入消费者视野。

A

科技巨头竞相逐鹿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消费级服务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幼儿教育、助老助残、智能家居、数字娱乐、情感陪护等。在现有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接受度下,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民用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这四大品类成为主流产品。

科技巨头们的鏖战之地往往意味着产业的新风口。经过2017年的沉寂之后,消费级机器人市场今年又出现火爆势头。波士顿动力公司最近展示了新版机器狗SpotMini,能自如上下楼梯,会主动避障还会自己开门;机器人Atlas能跑能跳能跨过障碍物。该公司披露,SpotMini正在生产前期,计划明年投入商业生产。

据日媒报道,索尼的美国子公司与以AI(人工智能)研究而知名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签署了研发协议,计划为家用机器人装上AI大脑,把烹饪和搬运作为研发主题。

相较于零售巨头的身份,现在的亚马逊更像一家互联网和科技的开拓者,继在Echo智能音箱和仓储机器人上大获成功后,日前,亚马逊正秘密研发一款代号为“Vesta”的家用机器人,有熟悉该项目的人士透露,机器人的原型将会配置摄像头和电脑视觉软件,具备导航功能。

另有消息称,谷歌、苹果等巨头也已经打算进军家用机器人领域。

国内市场也是如此。近日在上海举办的2018亚洲消费电子展,首次设立人工智能专区,能智能追踪的水下机器人,能对话、查天气的智能浴室镜……各种消费类AI产品吸引了众多关注。

据ResearchandMarkets预计,2018全球消费级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4亿美元,而2023年将增加到150亿美元。可见,未来消费级机器人领域将是巨量市场。而根据捷孚凯(GFK)最新报告,中国消费级机器人2018年零售规模将超100亿元。

B

四年发展跌宕起伏

消费级机器人从2014年开始兴起,2015年引爆创业圈,2016年到达顶峰,但在2017年遇冷,其发展可谓是跌宕起伏。

其兴起要从亚马逊说起。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智能音箱Echo,最大亮点是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植入到传统音箱中,Alexa语音助手可以像朋友一样与人交流,同时能播放音乐、新闻、网购下单、叫车、叫外卖等。随后,软银也发布了Pepper机器人,号称是首个具备情感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此时,推动消费级机器人狂飙突进的是两阵“东风”:一是儿童市场,尤其是玩具市场的蓬勃发展;二是语音技术的日趋成熟。2015年,优必选、若琪、小忆等公司都推出了会说话的家庭机器人。

“人工智能中的语音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人工智能在市场上的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说。

不过,尽管这时市场上有各式各样的消费级机器人,价格从几百到上万不等,都能对话、能英语交流、会拍照、有逻辑编程……但这些机器人提供的内在价值是惊人的一致——都是智能早教机、点读机和移动会说话的平板。

2015年,对话机器人布丁在京东众筹正式上线,外观小巧可爱,且售价低廉,这似乎意味着,消费级机器人开始步入普通家庭。直到2016年,像布丁这样的平价机器人市场热度仍然未减,原先做平板和手机的鑫益嘉科技推出了巴巴腾机器人;讯飞推出了阿尔法蛋机器人,集成教育、电视、视频通话、智能音箱等为一体,还拥有“类人脑”,理解和表达能力会随着自我学习而不断成长;猎豹移动也推出了小豹AI音箱,这些产品的售价均在千元以下。

C

“爆款”为何没有出现

尽管从业者和投资者曾对消费级机器人曾非常看好,但市场反应似乎并非如此。猎豹移动发布了5款机器人,不过目前该业务尚未给公司带来规模化收入。猎豹移动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盛还在“机器人之夜”发布会上感叹:“那些刷遍朋友圈的钢铁机器人,好像马上就要来统治人类了,但它们为何一直没有出现过?”

消费级机器人量产难在哪?这是一个全新的产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论是供应链、底层技术还是市场都缺乏基础。就像傅盛所说,“造汽车需要轮子,目前市面上能买到越野胎、竞速胎、雪地胎,但机器人产业尚在早期,为了做到真有用,就得下笨功夫,自己造轮子,打造每个细节。”

机器人是多个技术的高度整合,复杂度超级高。傅盛说,机器人是AI硬件的一个终极表达,不只依赖AI算法,如机器视觉、语音交互和芯片等信息技术,对硬件也有极高要求。其中“机械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进步非常缓慢”。

王田苗说,机器人难以走进家庭,除了认知、交互和智能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载体,“要么不安全,要么成本很贵,这五年很多科学家想从载体方面进行突破”。

如波士顿明年开售的机器狗SpotMini,其研发等用了26年;情感机器人Pepper花了10年时间才量产,近万元的售价让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被软银收购的法国Aldebaran Robotics公司旗下的机器人NAO可调用声音合成、图像识别、肢体动作、颜色灯光等能力,进而使之胜任踢足球赛、跳舞、杂技、拳击等场景,这款产品定价高达几万美元;本田旗下的ASIMO机器人已研制了30年,至今还在实验室阶段,据说成本高达80万美元。

此外,捷孚凯研究报告指出,虽然在风口期,有大批公司涌入这一行业,但产品大同小异,在落地应用上始终找不到大规模领域,交互仍需迭代改进,成本和售价过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D

儿童陪伴型或率先突围

家庭及教育市场的前景,让很多消费级机器人公司或创业团队将目光瞄向了儿童机器人。

图灵机器人CEO俞志晨表示,尽管已经有五六十年历史,但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处在很初级的阶段。俞志晨认为,人工智能的智力水平现在也就是在小孩的水平,因此很难做出一款让成年人满意的超级智能的机器人产品,短期内也做不出那样的产品。但是要做出一款让小朋友满意的机器人则相对比较容易。这也是很多机器人公司或创业团队将产品方向聚焦于儿童机器人的重要原因。

目前,已经有不少机器人公司与知名影视公司合作,购买了他们的动画角色IP及相应的内容授权,不久用户可能就会在市场上买到哆啦A梦等知名动画角色的机器人产品。

由于面向的是儿童市场,这种机器人除了IP及相对简单的硬件部分外,语音互动也是这类机器人的标配。除此之外,还需要很多应用场景支持,如学英语、教育辅导、生活信息查询、互动游戏等等。不少服务机构也看准了这块市场,试图与机器人公司进行合作,将其应用服务打包进入这个新平台。

不过,虽说儿童机器人从结构和控制的角度不难,但难在内容和交互以及机器人的学习能力。

刚创立钕娲公司,进入机器人产业时,郭柳宗就通过调研发现,市场上教育陪伴型的机器人众多,但是没有一家机器人在应用上、心理上、功能上、以及表现力上,具备机器人该有的表现。结果,机器人挺多,普遍卖不好。

“最基础的‘桌子型’,只是单纯的平板+底座,缺乏肢体表现力和行动力;‘桌子+轮子型’,多了轮子,但是轮子并没有提升平板的使用体验;而‘全人型’的机器人价格昂贵,且多用于编程学习,互动应用少。”

“相比工业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室内导购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等‘炫技型’机器人,有些懂技术的用户可能会觉得而儿童机器人弱爆了——既不能翻跟斗又不能打扫卫生,但是真正去做的时候会发现,要切合儿童的心理需求,研发符合儿童脸部表情、肢体语言的儿童机器人简直比造钢铁侠还难”一位创业者如是说。

(综合科技日报、经济参考报、搜狐科技、techweb等相关报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