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夏来,草木繁盛,时间像鼓点一样敲打在我们的心上。年初许下的心愿,到此刻,实现了多少?别慌张,七月是一个半年的结束,亦是一个半年的开始。别回头,别观望,别徜徉,错过了半年又何妨,最紧要的是眼前和当下。
过半人生
□ 马亚伟
进入七月,一年过半,朋友圈很多人都在大发感慨:时光太快,指缝太宽,一年匆匆就溜去了一半。一年的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一时间,大家都好像在经历某一个时间节点一样,心中颇有五味杂陈之感,惶惑与期待,忐忑与笃定,失落与收获,个中滋味真是难以言述。
一天过半,一月过半,一年过半,把时光对半开,好像应该平分秋色。其实不然,下半场与上半场是截然不同的底色和感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半,是一座高耸的山,把生活劈成神奇的阴阳两面。午后是一天过半,充满朝气的上午之后,太阳缓缓走向西方,一天即将落幕,下午时光再怎样惬意也让人有暮色将至的急迫感。一年过半,过去的是春与夏,剩下的是秋与冬,生活由蓬勃慢慢转入萧瑟,任凭你再怎样保持一颗鲜活不老的心,也难掩深秋午后独对一盏茶的落寞和感伤。
而人生过半,更是令人唏嘘。花开则谢,月满则亏,过半人生意味着曾经的圆满即将面临缺憾。有人说,人生过半生命就要倒计时了。可不是嘛,上半年我们都说一年过了多少天,下半年我们总在说今年还剩多少天,人生过半真的该数数还剩下多少年。掰着手指数过后,有心惊之感。还有那么多未圆的梦,那么多没实现的抱负,那么多没施展的才华,那么多想做而未做的事,可是来日并不方长啊,“我怕来不及”,真的是有这样的惶惑呢。焦急,慌乱,迷惘,困惑,不过短暂的情绪波动后,我们很快就镇定下来。人生过半,丰富的阅历带给我们智慧,足以把人生的下半场好好布置安排一下。
过半人生,应该领悟到“半”字的智慧。半醉半醒半浮生,人生没有圆满,月满则亏,种种缺憾都是常态,没有什么值得过于执着,一半清醒一半糊涂便是最佳状态。有时人生就是这样,一半神马,一半浮云,上半场抗争,下半场该服从了。一半坚守,一半放下,生活赐给我们那么多的得与失,懂得舍得的智慧,方能自如把控人生。
过半人生,要准确把握下半场的旋律。上半场刀枪剑戟、浓墨重彩,下半场小桥流水、云淡风轻。上半场做加法,后半场做减法,直至我们成为一棵秋后的树,铅华落尽一身轻松。上半场是上坡路,看准要抵达的目标,下半场是下坡路,多留意路旁的风景,脚步也要慢下来,走走停停,学着静下心来领略曾经忽略的美好。下半场人生不见得那么让人灰心沮丧,花未全开是一种美,花落成泥未尝不是另一种更高的境界。
调整好下半场的心态,坦然自在地度过每一个倒计时的日子。一半清醒一半浅醉,过半人生亦从容。
从鸟的全世界飞过
□ 羊角岩
您是一只年逾七旬的古稀“老鸟”,十年来一直不停地飞呀飞,一路追拍着珍稀鸟类的羽姿俪影。这回,您刚刚乘坐波音777飞越了太平洋,飞临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亚马逊河流域,飞到古巴,又从美国洛杉矶机场飞回北京,再飞回宜昌您的温暖家中。这回您连续飞了一个多月,鸟尘仆仆,困了,倦了,该睡一个好觉了,可是凌晨的梦中却还被枪声惊醒。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安第斯山脉,哥伦比亚政府军和叛军武装正在对峙,而您曾经从他们的枪声间隙中穿过,幸好枪声没有擦着您的羽毛。全副武装守在前沿阵地碉堡里的政府军青年战士,看到您这位来自遥远中国的拍鸟爱鸟人士,持着自动步枪跑过来,打开哥伦比亚国旗,簇拥着您,跟您合影留念……
刘思沪老师,十年前,您刚从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位子上退下来,思考着如何把人生的“第二春”安排好,偶然从箱子底的珍藏中,看到一块手帕,那是妻子还在跟您谈恋爱那阵子送给您的定情物,手帕上有她亲手绣上去的一对鸳鸯鸟。您说,当时便觉得有无数的鸟群从您的灵视里翩翩起舞,于是您决定拍摄舞姿灵动、体态轻盈的鸟类……
您出发了,开始了“飞”的旅程。您在宜昌所辖远安县的漳河边拍到了不少鸳鸯鸟,在宜昌的大老岭林场拍到了珍贵的红腹锦鸡……
鸟是大自然最神奇的创造之一。它们不会摆pose,不懂得搔首弄姿取悦于人。为了拍到一种鸟,总是需要到人迹罕至处,要伪装成静物而与鸟们最大限度地接近。您在西藏拍雪雉和黑颈鹤,在皑皑雪地上一卧就是两三个小时,为了怕惊跑它们而一动不敢动。严寒和高原反应威胁着您的健康,夜间高烧咳嗽,硬是卧床睡了三天,吃了鸟友馈赠的药品才转危为安。飞到云川交界的纳帕海,您曾孤身陷入沼泽中,而鸟友们都走散了,您的生命眼看要被绝望吞噬,您急中生智,身体向后倒在草地上,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腿脚拔出了阴险的泥潭。您飞到热带丛林中拍夜莺时,被十几条蚂蟥咬得浑身是血,衣服都染红了……
您也常常被鸟类之间的浓浓真情而感动。暴风雨中的水鸟,张开翅膀把自己的孩子紧紧地搂在怀中;啄木鸟爸爸每天辛劳地捕食,喂给正在孵蛋的啄木鸟妈妈;失去伴侣的天鹅、朱鹮孤独地坚守着它那忠贞不渝的爱情……一个个难忘的画面,深深地震撼了您的心灵,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刘思沪老师,鸟们的飞翔早已成了您喜爱的诗意生存姿态,因而您这只老鸟越飞越远越飞越高越飞越好。您的身影已飞遍了中国的南方北方,飞遍了所有的省份。您拍到了1000多种珍稀鸟类,获得了数万张优质图片……您还能叫得出所有鸟的名字,能细数他们的生活习性,能模仿许多种类的鸟鸣……
您飞过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南非、俄罗斯、澳洲等二十多个国家,从鸟的全世界一路追寻拍摄,黑颈鹤、黑鹳、蓝喉蜂虎、大鸨、栗鸢海雕、戴胜、角……一大批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的鸟类次第飞进您的取景框,飞进国家林业部门刚刚出版的《中国鸟类图志》一书,飞进了《湖北水鸟野外手册》,而您也因此荣获“湖北爱鸟护鸟先进个人”、“湖北省十佳爱鸟护鸟”等多种奖项……
每年您都有数次的外出拍鸟,每次一“飞”出去总得十多天、个把月,回到家中蜷缩翅膀稍事休息也只是为了积蓄下一次“飞”的力量。以后的岁月里,我会继续用敬仰的目光,深情注视着您一次次的翅膀振动……
关门与开窗
□ 一心
近日读杨绛短文《一百岁感言》,爱不释手。她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置身于人生边缘,杨绛先生短短的几句话,道破了得与失的生命玄机。
关门,开窗,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动作。但是,这些熟悉动作里蕴藏的玄机,不是每个人都悟得出来的。人生的得失,事业也好,爱情也罢,其实就寓于这些日常的简单的动作之中。关门与开窗,左右着生活的进退,左右着心中的希望,左右着世事的轮回。没有人能预期生命世界每天会发生什么,事物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人生很多时候,必须走过从门到窗的距离,这样一段距离,也许超乎想象的艰难,但只要走过去了,你就可以见到蓝天白云下潮落潮起的生机。
杨绛是个自由思想者,一生却惯于忍让,她关上了还击之门,却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那就是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她曾说:“你骂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决不还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杀我,我会说:‘你我有什么深仇大恨,要为我当杀人犯呢?我哪里碍了你的道儿呢?’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人生在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一个人,能否得到快乐,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知道什么是不可逆转的,知道以什么方式实现梦想,知道以什么心情面对苦难。关门开窗之间,窗外风云变幻,窗内四季分明,禅坐的心境,依然清新美丽。
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尘世之间,幸福和完美都是相对的,身前身后,总少不了无法逃离的痛苦和残缺。做人如此,为文何尝不是如此?有生之年,拼搏挣扎,总期盼得到他人的认可,只有到了生命的尽头,才知道心灵文字构架的世界,永远属于自己,与世俗功利毫无关系。
紧握照亮梦想的手电筒
□ 夏爱华
19岁那年,于丹想去敦煌看壁画,就同朋友一起去了。
那天,从莫高窟的洞里出来,已经是下午四点了。她说,想去沙漠里看那些奇丽的风景。朋友闻言大惊,劝她不要独自前往,说天马上就黑了,沙漠里很危险。可她不听,向莫高窟的讲解员借了一个装了8节一号电池的特别大的手电筒斜背在肩上,给朋友留了一张纸条:“我去沙漠了,我带手电了,请你别担心。”随后,她就独自走进了沙漠。
一路上,阳光缤纷,一把一把地洒进沙漠,美极了。用心聆听,能听到金属质地一般落地的沙沙声,无比美妙。金灿灿的沙漠,线条柔美,静物画一样美丽。她一个人如痴如醉地坐在沙漠里欣赏夕阳西下。而似乎只在转瞬间,暮色四合,天立刻就黑了,伸手不见五指。气温骤然下降,寒气刺骨。沙漠中只有骆驼刺,为了御寒,她用双手去拔。骆驼刺的根扎得极深,她的手指最后扒得鲜血淋漓。她挖了一个小坑,将骆驼刺放进去,用一条毛巾将火引燃。沙漠昼夜间的温差很大,晚上的沙漠仿佛寒冷的雪天一样。火灭了,寒意袭来,她只好又去拔骆驼刺,将其点燃。就这样一边烤火,一边焦急地等待黎明。
天亮了,朋友找到她,冲她狠狠发了一顿脾气:“你真不要命了,竟敢一个人独闯沙漠!你给我的纸条上说你带手电了,可手电有用吗?你知道沙漠晚上有多冷吗?你知道沙漠的气温夜里会降20—30℃吗?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你知道沙漠里有狼吗?你知道沙漠里会有沙尘暴吗?”
于丹闻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因为这些,她真的不知道。她想说,走进沙漠,观赏沙漠的绚丽是我的梦想。作为城市里长大的女孩子,沙漠的诱惑是何其大啊!
研究生毕业后,于丹被下放到乡村,在一个名叫柳村的地方生活了两年。在偏僻山村,从来没吃过苦的于丹,竟然连看书都成了奢望。对于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女孩子,嗅不到芬芳的书香,是她最大的痛苦。
有一天,收到一封信,是朋友写来的。打开信一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信的中间只有大大的一行字:“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
紧握着那张信纸,于丹心潮起伏。记忆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独自闯进沙漠的午后。她恍然明白了,五年前独自走进沙漠的那天,身上背着的手电筒是唯一一件没什么实用价值的道具。它是用来照亮梦想的,它激励你为了心愿,以一种青春的勇敢去闯荡那样一个孤独的地方。尽管有危险,但你不知道,你就真的去了。于丹由此认真地思考,为什么自己现在心生沮丧呢?这是因为,现在自己知道了沙丘平移的危害,知道了沙尘暴的威力,懂得了狼的残忍,也了解了沙漠降温人会有多冷。所有来自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的影响,让人变得畏缩了。此时能给精神充电的,就是心灵深处那些永远闪亮的梦想。
她最喜欢这样一句话:“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人生无痕,光阴如水。而唯有梦想,温暖我们的心。人生只要有梦,哪怕我们只是一粒飞沙,越过千山万水去演绎一幅精美的沙画,这一生也是值得的。
人生的蒲公英
□ 张凌云
傍晚时分,走过小区前面的空地,妻忽然指着一簇不起眼的野花惊叫起来,“瞧,蒲公英!”一旁的女儿连忙凑过身去,两人展开热议。我也仔细瞧去,可不是,一朵朵白中透绿的球状花蕊昂然上举,那么饱满,那么鲜亮,正是多年未见的蒲公英。几只白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场景美得令人心颤。
小时候,蒲公英对于我们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神奇意味。课本里常常提到它,说蒲公英能随风飘舞,就像一朵小小的降落伞,自由地穿过天空大地,到达某个神秘的地方。孩子们常常用双手捧着它,心中许个愿,轻轻一吹,蒲公英就能托着梦想展翅翱翔。
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明白蒲公英就是一种普通的花草,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夸张。一些偏僻的低洼地带偶尔能见到蒲公英的身影,父亲不大的诊所也有,大概是用作中药特意栽培的。蒲公英也就褪去了长久以来笼罩心头的神奇色彩,某种意义上,蒲公英就像我们的童年往事,当我们一天天长大,包裹其外的那层天真憧憬也就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留下的是人生真实的内核。
但生活依然在继续。上学工作,成家立业,转眼间,不觉便是中年。对这个世界再无更多渴求,对许多事情都看得淡了,生计、家庭、健康等各种现实压力代替了曾经的潇洒意气,能够带来感动的元素越来越少,许多曾经爱过念过的东西渐渐被淡忘。
我猛然想到一句话:“人生就像蒲公英,虽然自由,却身不由己。”原来这么多年,我们正不自觉地扮演了蒲公英的角色。蒲公英一直植根于我们的潜意识中,随着不同的命运起伏摇摆。当我们远离了故乡的土地,那朵蒲公英就悄悄起航了,它飞过高山大川,飞过巨野平原,飞过雨雪风霜,飞过寒来暑往,该见过的都见过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末了,只有极少数能站在群山之巅,成为众人仰望的所在,而绝大多数湮没无闻,却深深扎根我们身体的土壤中,成为生命牢不可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