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评论员
供需关系是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于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平衡被打破,而寻求新的平衡。交通运输业是个相对独立的行业,自身有供给、也有需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高质量需求多了,需要有高质量的供给与之匹配,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从需求角度看,需求源自人民,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运输需求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出行距离和频次也日益增多,人民群众希望得到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均等化的交通运输产品和服务。以美国为例,人均GDP为1.2万美元时,人均出行时间和次数趋于稳定;人均GDP约为2万美元时,人均出行距离趋于稳定;而无论人均GDP为2万美元,还是如今的6万美元,其对高品质出行的需求依然没有触到“天花板”。而2017年,我国人均GDP约为9482美元,无论是人均出行的时间、次数、距离,还是高品质出行需求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空间。换言之,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高质量的需求。满足这些高质量的需求,就是交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原动力。
从供给角度看,有高质量的需求,就要有高质量的供给相吻合。然而,现实中需求变化总是敏感而又快捷的,供给变化总是迟钝而又滞后的,由此也出现了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为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在城乡间、区域间、运输方式间、新旧业态间、软硬实力间、建管养运间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还不强等等。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行业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匹配和动态平衡。
当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排斥需求侧管理。在实现以高质量供给匹配高质量需求的过程中,也有必要进行需求侧结构性调整。换言之,不是所有的高质量的需求都要满足,毕竟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资源环境是稀缺的。不可能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高质量需求,而忽视绝大部分人的公共性需求。比如,城市交通中,私家车出行更受人青睐,但其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却让更多不开车的人付出了额外的代价。
总之,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顺应、培育和释放新的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实现交通运输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真正建设好人民满意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