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给你印象是什么?是烈日灼灼的天气还是突然而至的暴雨?儿时的夏天,在我们的记忆里从来不是烦热的,那些火烤的日子里,满心企盼着下河野泳、抓鱼摸虾,在繁星熠熠的夜晚,躺在带着清香的草垫子上,一边享受着丝丝清凉的微风,一边吃着被井水浸凉的瓜果,那鲜美的味道至今难忘。
儿时夏夜美
□ 项伟
儿时的夏夜,没有空调,风扇也是稀罕物,能解凉的只有妈妈手中的蒲扇和夏夜里的一丝清风。每到晚饭前,各家的大人便会把门前的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泼上些清澈冰凉的井水,再搬出自家的竹床、饭桌、板凳,用湿抹布仔仔细细擦拭一遍。那竹床便是小伙伴们最好的玩所,从我家竹床跳到你家竹床,数着节奏,大声欢笑。直到各家大人喊着回家吃晚饭,才会恋恋不舍地散开。
早上熬好的糙米粥或绿豆粥在大瓦罐里已凉了一天,盛上这么一碗,就着自家腌制的酸辣白菜、黄瓜,还有香肠、腊肉、豆腐乳等下饭菜,即爽口又送饭,别提多美了!
母亲是个极勤快的人,暑天里总是早早地把一些水果蔬菜放在篮子里,用网兜罩住,挂进水井里,泡在井水中,美其名曰“冰镇”。乡下的井水冬暖夏凉,对于还没有冰箱的人家来说,透心凉的井水,几近是天然的冰箱。
吃完晚饭,洗完澡,母亲就会从井中取出“冰镇”了一天的大西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呼邻唤朋,大家围坐一起边吃着西瓜,边谈论着家长里短和一些道听途说的新鲜事:张家买了一头粉粉的小猪仔,李家的母鸡生了双黄蛋……
那时院子里谁家要是有台小的黑白电视机,就算是有钱人了。当然,主人也都是慷慨的,吃罢晚饭,便把电视机搬到屋外的饭桌上,热情地邀各家一起来看。我们小孩各自拿板凳迅速抢占有利位置,大人们则只好靠后站了,大家伙儿不分老小皆有滋有味地看着当年的热播剧,如《霍元甲》、《射雕英雄传》、《西游记》……有时正看到关键时刻,屏幕突然一片雪花,只得去摆弄天线。等图像调回来,高潮已然过去,搞得人牵肠挂肚、欲罢不能。可气的是好看的电视剧,往往每晚只播一、二集,或许你正看到兴头上,却适时响起了“片尾曲”。电视剧虽已播放结束,人们却往往意犹未尽,久久不愿散去。大家或在一起回味刚看过的情节,或猜测明晚的剧情将会如何发展。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时光的流水把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冲刷得了无痕迹。但每到夏天,那份美好的记忆却总是萦绕在心底,挥之不去。那夏夜里的家长里短,那蒲葵扇拍打蚊虫的啪啪声,那一闪一闪的萤火虫,那大呼小叫的游戏……就像黑白电影在眼前一幕一幕地掠过,让人倍感温馨和甜蜜。
钓虾
□ 晨星
清晨,暗灰色的云低低地压在城市的上空,窗外树木的枝条上雨水缓缓滴落,小区池塘里的水齐了堤岸,空气潮湿而闷热。我正在电脑前写论文,6岁的儿子突然推开门奶声奶气地说:“爸爸,不要玩电脑了,带我出去玩。”我一愣,是应该到户外转转了。
我问他:“你想上哪里去?”
“去蓝天白云下,去可爱的大自然里呗!要不我们钓鱼去?”
我笑笑:“钓鱼可不会,但爸爸从小就能钓龙虾。”
说走就走,我从家里拿了点猪肝、线和捞网,就带着儿子出发了。我开着车穿街走巷,离开了市中心,来到郊区,见到一大片湖泊就下了车。我在路边捡了几根竹棍,让儿子扛着,他蹦蹦跳跳地在前面开路。连天的降雨使湖区面积扩大了不少,湖水漫过了岸边的草地,浸润了松林下的泥土,让湖边多了无数个小池塘。湖面上吹来一阵阵清爽的风,水面上鲜嫩的菱角随波浮动,岸边皆是芦苇、荷叶,这些绿色染翠了湖水,一层一层连接着向茫茫远处延伸。
我和儿子拨开一片茂密的菖浦和芦苇,找到了一个封闭的小水塘,水面看起来浑浊不清,包含了许多泥沙,这是极有可能存在小龙虾的地方。我将线的一头系在竹棍的前端,另一头绑上猪肝投到水里。我和儿子各自负责看着几个钓竿,我叮嘱他静静地看着线的动静。
线沉下去的地方刚开始平静如镜,我以为要等一会儿,谁知不到十秒,线往下一沉,就开始有节奏地抖动。儿子一边把手放在嘴边对我作“嘘”的动作,一边兴奋地拼命扯我的衣服。我示意他慢慢地提升钓竿,然后悄悄地准备好网兜。当钓线整个快出水面时,我从快速地把网兜伸到水下,从底向上将诱饵捞上来。我们一起朝网里看时,一只又红又大的小龙虾出现在捞网里,儿子拍着手,兴奋极了。我把那只小龙虾放在桶里,儿子看了又看,一副爱不释手的神情。就这样,我们不断地投饵,起竿,捞虾,这水世界的呆子被饵料引诱着不断上钩,儿子的欢笑声也一直没有停。
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后,我们清点战果,桶里竟然有一百三十多只小龙虾,够大快朵颐地吃一顿了。“爸爸太棒啦!”儿子一脸崇敬地看着我。对于从小就捞鱼摸虾,成天在田野里玩耍的我,怎么会不知道虾子藏在哪儿呢,这些本是我童年的日常,但对于儿子来说却是夏日难得的野趣。
古今中外说纳凉
□ 刘新宁
近日的气温达到了37℃,实在让人受不了。总在空调里待着也不舒服,且有害健康,于是想换个方式消暑。古人是围着火炉,数着九九消寒图度过漫长冬季的,他们又是如何过夏的呢?
清代的李渔说,纳凉而凉逐之生。意思是,只要纳凉,凉就会应之而生。问题是这凉如何纳?金圣叹有三十三则“不亦快哉”,其中有四则与消暑有关,第一则说:盛夏时节,红日当头,无风无云,屋内热如火炉,忽然大雨倾盆,便是一件头等快活事儿,再比如冰盘吃西瓜,看人踩水车等也很“快哉”。这大雨是天赐之凉,不是纳来的。至于冰盘吃西瓜,看人踩水车,应属纳凉,它们和望梅止渴异曲同工。李商隐曾总结六个煞风景之事,其中也有与纳凉有关的,比如“松下喝道”,树下原是古人乘凉最常去的地方,夏日之树,浓荫蔽日,正好歇息,此时若有官员鸣锣开道,扰人安歇,确实煞风景。
说到树下纳凉,不能不说陆游,他有一首《桥南纳凉》诗:“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月明之夜,诗人拖着手杖来纳柳下的凉风,在画桥南畔,倚靠在胡床上,船中笛声此起彼伏,一阵阵莲香随风袭来……。如此的诗情画意美妙和谐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冰镇啤酒、空调水床换不来的。与他同时代的杨万里在《夏夜追凉》里写的则是:“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夜里和白天一样热,睡不着,只好打开窗子站在月亮下,竹树茂密的地方有虫子在叫,偶有微凉袭来,并没有风。
天热难受,最好的消暑方法是在树下或桥头乘凉,或者像曾子那样到河里洗个澡,高台上吹吹风。离河远、居无树的百姓会在院子里搭个凉棚。这些是普通人的消暑,皇帝若也如此便有些不雅。高处不胜寒,还是弄个高台吹吹风好,所以有一年汉文帝热得不耐烦,就想造一座露台,只是一算要用不少银子,这个一向节俭、常穿旧衣的帝王想了想作罢了。
纳凉时人们喜欢喝冷饮,这在北宋就流行了,当时冰块和凉茶都有,《水浒传》中押送生辰纲的人买酒喝,那是酒鬼害馋痨,不是真的想解暑,解暑最好喝绿豆汤或凉开水。
老外也纳凉,欧美人喜欢去海滩,日本人搞盆踊大会,选一空旷场地,点起灯笼,搭起台子,举办各种活动,现场还有凉食冷饮卖,没有参加过,不知都卖些什么。而我,只要有一壶凉茶,一本书,一把扇子就足矣。
甜穿了岁月的冰棒
□ 季勇
酷暑难耐的夏日,我看着孩子们大口大口吃着各式各样的冷饮,就不禁想起了儿时吃冰棒的往事。
那时候,家里就靠一亩三分地,生活过得紧紧巴巴。我们若能在炎热的夏天吃上冰棒,就算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了。我为了吃上冰棒想尽办法,将少得可怜的零花钱存下来,还得去附近的工厂边捡点废铜烂铁拿去卖,有时自己不用了的书本也卖掉,攒钱买冰棒。
每天,卖冰棒的小贩都会骑着自行车准时出现在大埂上。只要“卖冰棒喽!”一出现,我就立马攥着钱迎过去。他的车后座上绑着一个木头箱子,上面的木板可以打开。他每次要先将两根用自行车内胎做的带子拉开。里面铺着厚厚的棉被,冰棒被一排排整齐地摆好。我踮起脚尖凑过去,头都要伸进去了,差点没把车子挤倒。小贩从里面拿出一根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撕掉外边的薄薄一层包装纸,先舔几口。有时撕不下来,我就直接舔,然后再吐出纸片,绝不能影响品尝它。最后,我才心安理得地手拿冒着冷气的冰棒坐在屋檐下吃起来,凉冰冰、甜津津的,真是美味。我一口一口地慢慢吮吸,好好享受炎夏里这一刻甘甜清凉的时光。
那会儿冰棒只有几种口味。窄一点的是两毛钱的赤豆冰棒和橘子冰棒(橘子汁做的),大一点是最好吃的奶油雪糕,三毛一根。我会选择用六毛钱买三根冰棒,不仅是省钱,还为了用剩下的小棍子玩“挑棒子”的游戏。游戏很简单,先攥一把,然后一撒,再一根一根地拿起来。一般第一根最好拿,拿完后再用先得的一根慢慢挑,其他的小木棍不能有动静。我的技艺不高,攒得也少,常常一两轮下来就两手空空。我暗自保证:下次吃的时候绝不咬断棒子吸甜汁。
有时攒的钱多了点,我就会多买一根。我学着小贩的做法把那一根用干手巾裹起来,然后放到厚衣服里。等母亲一回来,我就小心翼翼地拿出冰棒,跑过去递到她。她看着冰棒吃了一惊,问我哪来的。我大声说:“我买的!”母亲呵呵笑了几声,摸着我的头说:“小勇,大人口渴喝水就行了,这冰棒就留给你吃吧,看你一头的汗。”我手拿冰棒一直摆在她面前,她见我“不罢手”,就拿着咬了一小口,又递给我吃。我吃着冰棒,感觉这是最甜的冰棒。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再也看不见卖冰棒的小贩,取而代之的是超市大冰柜里各式的冷饮。每次吃上一根老冰棒,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曾经吃冰棒的美妙场景,回味不尽。那甜丝丝的冰棒,连同母亲的爱一直甜到心里,甜穿了岁月,依然记得那么清晰。
一根根冰棒,是一缕缕童年的时光,是一段段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螺趣
□ 董国宾
在季节的田畴里,夏季的种子一发芽,安静的村野就张开双臂,一片片扑眼的翠色从狂卷的热浪里滴落下来,田地、山野的轻蹄便在盛夏里狂奔了。烈日炎炎,作物猛长,钻进盛夏里拾田螺,是我总不能忘却的童年谐趣。
雨季来临,漫天遍野的水灌满秧田,块块田地青苗簇簇,渐渐在热夏里长成有筋骨的稻子,一个个田螺也在水垄间快乐地游动。夏至过后,是田螺鲜嫩肥美的时节,星期天不上课了,我迫不及待地在腰间系上小竹篓,与小同学相约来到田间拾田螺。灼热的阳光把田里的水晒得暖洋洋的,田螺一只只缓缓地浮上水面,肆无忌惮地吐出半个身子。我和小伙伴一个个光着小脚丫,“哧溜”钻进稻田,一个个把它们抓在手里。小田螺机敏地躲进硬壳,紧紧闭住小圆盖子,我伸开小手把玩一下,然后笑嘻嘻地扔进竹篓里。有的田螺还附在稻丛,爬上田埂,都被我们弯腰捉了起来。这些田螺爬到我们眼皮底下,有的则耍起本事来,钻进水底的烂泥里。我们耐住性子,将手插进去,一点点向前移动,突然就握住一个硬实的小东西,这当然就是我们要找的田螺了。每当有一个这样的田螺捉上来,我们这些小娃仔,脸上都会笑起一个小酒窝。那时乡下的日子清苦,但生态环境相当好,十分有利于田螺的繁殖和生长。我们每次下田拾田螺,都会有两三斤的收获。纵横交错的田埂上,回家的脚步“哒哒哒”地响着,我们的心思里,还装着田螺的香味呢。
回到家里,母亲将拾回的田螺清洗干净,滴入三两滴菜油,放入清水中泡养三五天。每天换一次清水,还要捡出没有露出头的死田螺。等田螺吐净泥沙,再用钳具剪去螺蒂,洗净沥干水,就可入锅翻炒了。母亲先将豆豉、蒜头、紫苏叶一起捣成茸,再旺火烧热锅,加入适量油,将花椒、干辣椒和葱姜煸出香味,快速倒入处理清洁的田螺。接着将盐用清水搅匀,淋入锅内不停地翻炒,然后盖上锅盖。煮上一会之后,放入豆豉、蒜、紫苏茸炒透炒熟,一大盘鲜亮亮的炒田螺就出锅了。这可是我最爱吃的美食哦,自从田螺拾回家,我就眼巴巴地盼着快快吃上炒田螺,香辣味浓的炒田螺,肉质鲜美,滑嫩爽口。一顿美餐之后,我还会去田间拾田螺。这乡野的美味和野趣,是我童年里抹不掉的快乐和记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网络,请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