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9月7日 星期

把芳华献给这片“热土”
——镇江大港海事处保障五峰山长江大桥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大桥的护卫者就像那桥上的一颗颗铆钉,牢牢地守护者桥区施工和水上交通安全。刘玉宝 摄

□ 全媒记者 廖琨 通讯员 刘玉宝

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记者9月初在镇江大港海事处大桥基地采访时,似乎找到了答案。

它可以让一个人,1000天如一日,像一名战士,日夜兼程冲锋在大桥建设安全监管的第一线;

它可以让一个人,甘愿远离城市,如桥墩上的一颗颗铆钉,忍酷暑、战严寒、顶风雨,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大桥建设;

它可以让一个人,天命之年,仍满怀使命担当继续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为世界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

“轻”,让他们的梦想更接近行云和流水;“重”,让他们的脚步更加豪迈壮阔,他们是默默奉献的“大多数”,亦是为我们的岁月静好负重前行的无名英雄。

他们就是镇江大港海事处大桥基地海事人,他们的身上有光。

“大桥”很重 个人很轻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

今年1月,镇江大港海事处副处长黄敏因长期劳累,加之工作压力大,直接导致慢性阑尾炎复发,已经到了不得不开刀的地步。

“医生,能不能保守治疗呢?年底了,工作实在是太忙了。”黄敏商量道。

早在5个月前,他的慢性阑尾炎已经复发过一次,在他的坚持下,白天上班,晚上输液,病痛就这样被他硬生生地扛过去了。再次复发,为了不影响工作,黄敏没有及时去医院检查,“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直到疼痛已经难以负荷,无法睡眠的他才去医院看病。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不行,必须开刀,不然会引起大问题。”医生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赶快好了回去。”那是当时黄敏脑海中闪现的唯一念头。手术后,他拒绝了医生再住院一周的治疗建议,在刀口还没有完全愈合的情况下就出院了。

“黄处长,你才出院身体还没好利索,就留在家里休息吧,基地的工作交给我们就可以了。”看到黄敏才开刀5天就来上班,大桥基地的干部职工们纷纷前来劝阻。

怎么能不疼呢?

由于基地远离市区,交通不便,黄敏常常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达南岸,然后乘坐半个小时的海巡艇抵达大桥基地。“伤口没有拆线,在车上我从来不敢坐着,最怕车子突然一颠,伤口就有一种撕裂的感觉。”忆起当初,黄敏常常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

“年底工作忙,我坐着也不踏实啊,还是过来看看吧,对症下药才能放心啊。”自2017年6月来到大桥基地的那一天起,黄敏带着基地一线工作人员奔走于施工现场,了解施工方诉求、研究安全措施和方案,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大桥建设的洪流之中。

每当破晓,看着一艘艘巨轮安全驶过,刚刚结束通宵值班工作的黄敏都会心潮澎湃。他见证了五峰山长江大桥的发展,也深知肩上扛着的重任——只有让手里的活精细再精细,才能保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原来,那双托举我们幸福的手,一只叫“恪尽职守”,一只叫“埋头苦干”,那些为了社会发展坚毅前行的“黄敏们”,他们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责任很重 得失很轻

——“艰难的时候一直都有,咬咬牙就过去了”

从南岸码头乘船出发,颠簸半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桥施工水域所处的大港段,镇江大港海事处大桥基地近在眼前。2015年10月,大桥基地在这艘60米级的趸船上正式对外办公。基地不仅承担着大桥建设期间施工船舶安全监管、施工水域现场检查、施工水域交通组织等职责,还担负着长江镇江大港段的现场巡查、水上搜救、事故应急等任务。

29岁的大桥基地一线执法人员张恒从基地设立的第一天起就驻守在这里。两年多来,几乎所有假期,他和其他同事不是在江上值勤就是在趸船上值班。“我睡船上枕头的时间比家里还多。”张恒笑着说。

同事们称张恒是万能“砖头”,不分昼夜随时待命,哪里需要哪里搬。9月3日中午记者见到他时,他刚刚完成一天一夜的值守工作,头天夜里因处理一起应急事件通宵未眠。虽然一脸倦容,但他依然笑容灿烂。他说:“干了这个工作,就要踏踏实实做好。”

张恒的工作状态,几乎是所有大桥基地工作人员的状态。他们远离陆地和家人,隔天才能吃上一次新鲜蔬菜;趸船上长期缺水,夏季外出回来一身汗水一身灰没水洗,从饮用水中省下一点只能用于刷牙和擦脸;风浪中摇摆的船舱也让人睡不了踏实觉。他们的作息时间与大桥建设同频共振,夜以继日,无周末,无假期,他们的休闲时光几乎全都被满满的工作占领。他们既是深得大桥建设者信赖的海事专家,也是“专门不回家”的“专家”。

1月18日深夜,“天盛5588”散货船在途经长江镇江大港段时,主机突然失控,正向距离不足100米的大桥北岸施工水域顺流冲去,一起船毁人亡的重大碰撞事故随时发生。闻讯后,基地海巡“06315”艇当即赶赴现场,临危不惧,果断采取措施,一边紧急调用“护轮航6”号协助,一边快速靠上失控船舶,迅速控制船位。

“不能朝大桥撞,我们为你开路。”现场执法人员胥文席大声喊道。

然而,此时的遇险船舶早已失控。情急下,胥文席只好驾驶海巡艇轻轻顶住,一起重大险情被及时化解。“按照常理,玻璃钢制成的海巡艇是不能被挤压的,可是当时已经顾不上危不危险了。”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静待倾听。”类似这样的紧急处置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最多的时候,一晚上出警了4趟,几乎整晚都没有睡,感觉整个人都要累倒了。不过艰难的时候一直都有,咬咬牙就过去了。”张恒深有感触地说。

“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留在了这里,你后悔吗?”张恒这样回答:“有幸参与这么重大的工程建设,这是我的荣幸!”

原来,那双托举我们幸福的手,一只指向黑夜的光,一只霜染了年轻人的两鬓,那些为了大桥建设深夜辗转的“张恒们”,他们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大爱很重 小爱很轻

——“我没办法告诉她什么时候能回去”

从大桥基地到常熟,车程不过2个多小时,却成了基地现场监督员施五弟眼里“最远的距离”。荒山野岭、工地一线,远离亲人、聚少离多,这是基层海事人的行业特点,也是施五弟过去33年的工作与生活写照。

2017年11月23日,施五弟80多岁高龄的母亲因左腿股骨骨折开刀住院,他急匆匆地请了几天假回家照顾。当时正值大桥工期最紧张时,他还没来得及等母亲出院,就返回了基地。

“什么时候再回来看我?”母亲满心期待地望着他问道。

沉默,还是沉默。

“我无言以对,我没有办法告诉她什么时候能回去。”每每想起当初那一幕场景,施五弟几度哽咽,“我是含着眼泪出来的。”泪别的路上,他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母病儿仍行,未别泪潸然,问归难应声,忠孝难两全。”

长江的水,五弟的泪,赤子的心。等他再次踏上回家的路,已经是1个月以后了。

“他们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服务长江航运的家才是大家;他们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确保通航安全的爱才是大爱。”一位一线海事人员的家属这样说。

这群“心有大爱”的海事人赢得了连镇铁路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徐凌的高度赞扬:“大桥基地的海事人把大桥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正是有了这一群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海事人,大桥水上安全保卫才能有条不紊,顺利推进!”

原来,那双托举我们幸福的手,一只用大爱守望初心,一只默默静守在角落里发光的人,那些毅然奔向长江最需要地方的“施五弟们”,他们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光荣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勇担当、善创新、能奉献。”多年来,这句话深深铭刻在每一位镇江大港海事人的心里,激励着他们接续奋斗,一次次地在“重”与“轻”间做出人生无悔的选择,把最美好的芳华奉献给这片热土。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