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港口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9月14日 星期
不争朝夕争潮汐
亚洲最大客货滚装码头雄姿初现

俯瞰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 殷进猛 摄

□ 全媒记者 鄢琦 通讯员 殷进猛 史筱迪

9月12日,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工程项目副经理何凡带着记者来到项目工地,指着刚刚浇筑完成的接岸胸墙对记者自豪地说,所有接岸胸墙施工完成,码头建设向着今年10月28日实现试通航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4年中交二航院和中交二航局跑步进场,二航院负责施工设计总承包、二航局负责水工工程施工。在这高温、高湿、高热量的广东南大门,中交建设者们挥洒着汗水与智慧,目前这个客货滚装码头已雄姿初现。

何凡介绍,由中交二航局参建的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工程建成后,琼州海峡南北两岸的航程将缩短三分之一,成为广东通往海南的最短路径,航运时间也将从3个小时缩短至1个半小时。徐闻港也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车辆年通过能力达到320万辆,旅客年通过能力达到1728万人次,海南与广东之间的通航能力将大幅提升。“2018年春节期间在海口上演的‘人在囧途’应该不会出现了。”何凡笑着说。

多船舶密切协作

“湛江徐闻港工程量非常大,仅仅突堤码头就有8座,大多数是在水上施工,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码头施工的工艺和工程船舶。”有着30多年船机设备管理经验的何凡这样介绍。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港口,55岁的何凡娴熟操控起大疆无人机在施工现场巡视一圈。绞吸船、挖泥船、抛石船、打桩船、起重船、运输船,每一种船舶和配套施工的陆上设备,何凡都如数家珍,这些“宝贝疙瘩”都是建设者征战大海的重器。

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多个工序必须同步进行,海上的20多条船同时动起来。为了划分流水节拍,防止船舶相互干扰和碰撞,大家也摸索出了一套船舶施工的要点:确定优先级,划定警戒线,然后合理安排工序交叉作业、流水施工。挖泥船开挖临时通道,为各类船舶开辟进出航道;抛石船跟进基床抛石及整平;平板驳将沉箱运输至施工现场;绞吸船负责疏浚接岸前沿100米范围内的泊位,确保起重船和驳船具备沉箱安装的工作面。这些船舶在统一指挥下密切协作,保证了码头陆域回填和水上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

沉箱出运有新招

建设亚洲最大的客货运滚装码头,光是沉箱数量就有237个,分为6种不同的类型,多数沉箱的重量在336吨左右,出运是个大问题。传统的气囊出运办法效率低、对预制场的改造工程量大,而这里处于雷州半岛,多雷暴等极端天气,沉箱出运受到预制场的条件和恶劣天气限制。

“237个沉箱,如果用常规的气囊出运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得想个办法,让沉箱自己动起来。”项目策划初期,技术团队提出了这个大胆的想法。

根据工程的特点,项目管理团队引入了先进的SPTM门架系统,这种可以拆卸的移动式门架可以满足6种不同类型的沉箱出运。沉箱预制完成后,采用SPMT移动门架从台座区横移至临时存放区,再经纵移从出运通道至出运码头,浮吊吊装上方驳;平板驳稳载着几个沉箱驶向安装区域,起重船到达沉箱安装区域后开始定位,驳船紧靠在起重船背侧,缆绳辅助起重船吊装沉箱至安放位置,起重船缓慢落钩,沉箱底部进水。测量人员确定沉箱位置无误后,沉箱精准落底。

施工与潮水赛跑

低纬度的徐闻太阳格外猛烈,照得大家睁不开眼睛,灼热的紫外线在建设者的脸颊晒出一道道“帽带白”。这里除了“烧烤模式”,更加折磨人的是夜间施工模式。

夏日的某一天,半夜12点,闹钟叫醒浅憩的人们,大家快速穿上救生衣,带好安全帽,奔赴施工现场,原来潮水退潮后胸墙露出水面的这段时间是胸墙浇筑黄金窗口期。

测量人员密切监测着沉箱的位置,试验检测人员对混凝土的搅拌情况做详细的检查。场地平整、钢筋模板清点,虽然是半夜,汗水还是湿透了衣裳。准备工作完毕,大家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等待潮水退去。

1时27分,潮水缓缓退去,胸墙底层的钢筋和模板水落石出,工人们训练有素的开始工作,各个工种之间密切配合,钢筋绑扎、模板安装、预埋件焊接、沉箱上的杂物和淤泥清除;罐车驶入现场,利用天泵将混凝土打入模板,等到振捣完毕,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混凝土初凝已经完毕,大家松了一口气。

何凡告诉记者,这是每天都要重复的故事,海港码头建设就是一项与潮水赛跑的活儿。职工们常常笑称,“我们不争朝夕,只争潮汐。”

据中交二航局湛江徐闻港项目负责人介绍,码头共有沉箱237个,均已安装完毕,目前码头接岸胸墙已经全部完工,8个突堤基础部分完成,码头的基础结构施工基本完毕,码头10月28日初次通航有了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