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水运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9月16日 星期

三沟一渎:隋代大运河的雏形

鸿沟遗址。
春秋邗沟示意图。
隋代运河。
邺城周边地区略图。
魏惠王。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它开凿于隋代,经过后代的完善,尤其是元、明代的改道山东,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其实,我国开挖运河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的就开挖了第一条人工运河邗沟,比隋运河早了1000多年,再加上战国时开挖的鸿沟,三国时开挖的白沟和破岗渎,这三沟一渎形成了隋代大运河的雏形。

从公元前的770年的东周与春秋、战国开始,经过秦的统一时期,以及纷乱的三国时代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是大运河初创时期。在这段时期内,黄河中下游依是全国政治中心所在,是当时经济最发达、人口最众多的地区。被称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各国首都,大部分坐落在黄河流域中下游,而不在这个地区的强国、霸主,莫不虎视眈眈地窥视中原。这时“问鼎中原”“分庭抗礼”的战争此起彼伏。由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开凿运河成为进军中原的重要手段。因此,早期的大运河往往是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动工兴建的,于是就有了自南而北或自北而南开凿的各段运河。

□ 刘永加 文/图

1.

吴王夫差开凿邗沟

春秋后期,正是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具有雄才大略的吴主夫差为了攻打黄河下游强大的齐国,为进军中原创造条件,他开凿了一条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人工运河——邗沟。第一次把我国东都两条重要的水系——长江、淮河沟通,这是我国第一条南北运河,是大运河的起源,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

为什么古代的军事行动要开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分析:“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余尝计之,人负未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若计回复,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若计回复,可过十六日,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三之一,只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粮,此外难复加矣。”沈括的意思是,出兵打仗,必须粮草先行,作者算了一笔账。陆上运粮供应士兵,要动员三倍于士兵的人力,并且民夫自身还要吃粮,用工浩大,得不偿失,于打仗很不利。如采取水运就大不相同。那时一条船可运粮三五百石,一只船只要三五个船夫,有利于大部队较长时间的战斗,夺取故斗的胜利。

吴国处于东南方的太湖流域,建都于姑苏(今苏州),堪称一霸,武功极盛。夫差的父王阖庐曾西伐“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一直打到汉水,占领楚国首都郢都。夫差承父王之威,打败越国,接受越王勾践的投降。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夫差会诸侯于淮北重镇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被各国尊为霸主。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主夫差十四年,北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但是夫差认为要称霸全国,必须先打败齐国,然后西取中原。当时吴国版图已越过长江达到了淮河。淮河与泗水相通,可直达齐国,以图霸业。郦道元在《水经注》上说,开邗沟是“昔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西晋的军事家、地理学家杜预也说:“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阻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

在邗沟未开凿之前,如果走水运,必须走长江,从扬州入黄海,才能转到淮河。海上风大浪急,危险性很大。显然,夫差开凿邗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而且他是选择了条件最好的地段开凿。那时长江水位高于淮河,重载船过长江到淮河是顺水北上。西晋的杜预也指出:“其水(指邗沟)乃自南而北,非自北而南也。”《扬州水道记》载:“唐宋以前,扬州地势南高北低。”不仅地势好,水源也十分丰裕,一路上几乎是湖连着湖,不必另外从远处引来水源。

有了这些有利条件,所以夫差下定决心要开凿邗沟,这项工程主要采用打坝蓄水,充分利用天然河道加以疏浚成深水道。工程进展快,用工少,成效大。这是一条高水平的等高线高水位的人工航道,能通行重载大船。这条纵向水道很重要,以后两汉、隋、唐北宋,从江南开展漕运,全由这里输往京师。24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专家们能够设计建造等高线、高水位的航道,其开凿河道的科技水平,非同一般。

邗沟开通后,不需要再绕道海上航行,吴王夫差亲自率领他强大的水兵径直北上,过淮河,入泗水,伐齐之战,取得节节胜利,整个中原为之震动。如果不是越王勾践从吴国背后乘虚而入,迫使他紧急回师,吴王打败齐国,赢得霸主地位,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后来,隋朝大业年间开凿大运河时,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这是在原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这次工程最大,分四段进行。公元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同年疏通邗沟旧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阳。公元608年从通济渠向北延伸。因此,这条长150多里、纵贯于长江、淮河间的邗沟,对于后世的大运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魏惠王开凿鸿沟

进入战国时期,由晋国分出来的韩、赵、魏三国,魏国首先富强起来。魏国正处在黄、淮二大水系间的平原地带。魏国一方面希望北占领中原,一方面又想南下江、淮。早先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实行变法,促进了社会改革发展。到魏惠王接位后,为了发展经济和向外扩张。他作为一位很有为的君王,开凿连接黄、淮二大水系的人工河。这条人工运河从现在的河南省荥阳市,开渠北引黄河之水,东经郑州、开封等地,折向南面的淮阳,再利用颍水连通淮河。魏惠王为这条卓有成效的第二条古运河,亲自题名为“鸿沟”。鸿沟,即鸿大的沟渠之意。

魏惠王开凿鸿沟时,不但利用辖区济、汝、淮、泗等河流水源,在本国的土地开凿河道,还在其他国家开凿过境的河道,由于魏国强大,加上对这些小国有好处,周边小国也支持魏惠王开河。如此一来,魏国与各国都拥有一段南下淮河北上黄河的河道。鸿沟开通后,魏惠王通过这条人工河,加强了对周边国的控制。

据《史记.河渠志》载:“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过宋、郑、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汉书》也有这方面的记载。这条纵向的人工河还连接了濮、汴、颍、涡、菏等河道,在黄淮平原上形成一个完善的水上交通网。这条运河除了发挥水上交通作用外,还可以灌溉大片农田,促进这些地区的繁荣,形成了重要的农业区、手工业区和繁华的商业区,并将黄河流域经济技术科学文化输送到两淮和南方地区。司马迁在《史记·河渠志》中以少有的赞赏口吻描绘它的作用,“此渠皆可舟,有余则溉浸,百姓饗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这条人工河堤从公元前360年开凿,直到秦汉时期的近600年时间里,始终是中原地区、黄淮平原上最主要的水上交通干线。

鸿沟的出名,还与公元前三世纪楚汉相争有关。项羽与刘邦多年转战在荥阳和成皋之间。他们在这个地区各占领的地盘呈犬牙交错状,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行使政权。恰好这条鸿沟由南而北,他们达成了以这条河为分界线的协议,河的东岸属于项羽,河的西岸属于刘邦。以致后来人们对许多界限分明,壁垒很深的两方,叫它为“划若鸿沟”。后来比喻两个积怨很深的人,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就说他们中间存在一条鸿沟。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所开凿的通济渠就是在鸿沟的基础上兴建的。通济渠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经鸿沟、蒗荡渠、睢水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全长650公里,共流经3省6市,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3.

曹操开凿白沟

邗沟、鸿沟建起后。经过六百年左右时间,到公元三世纪初叶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纷争时期,运河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盘踞在黄河中下游的魏王曹操,主持建设了一系列的运河,尤其是开凿了白沟,沟通了黄河以北的海河水系。

之所以要开凿白沟,主要是曹操想攻打袁尚重兵把守的邺城。白沟通洹水,洹水有支流通邺城,但需要遏止淇水。这是一条直接服务于攻邺之役的粮饷运路。通畅的水路运输,才能高效率地保证攻邺前线的粮饷供应。据《魏志·武帝纪》载:建安九年(公元204)“春正月,济河,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

白沟本是河南黄河北岸浚县西部的一条小河,有水期很短。曹操鉴于进攻运送粮草的需要,开凿新渠道把北方的淇水调入白沟。这项工程很复杂,是历史上一项较出名的水利工程。淇水原来由北往南流入黄河,迫使它由西南流入白沟。这项工程分三个部分:

一是即在淇水与黄河连接处,用粗大的枋木建起一个巨型的木堰。人们称这个木堰叫“枋堰”,阻挡淇水南入黄河。然后在接近淇水源头的地方开一条河道,强迫淇水变向往东北流,中间会合宛水后,一起注入白沟。

遏淇水之枋堰在今枋城西南约2.5公里的处。曹操所开之渠渠口在今西枋城西北,所开之渠过枋城北向东至遮害亭(淇水口东15里)东入白沟(或谓宿胥故渎、清水渎)。这一段为曹操新开之渠。其下依托白沟加以疏浚,《水经·淇水注》谓“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在浚县境内,与今卫河大致仿佛。

二是在元甫城(今河南省淇县北)西北,在淇水会合宛水的地方修筑一处石堰,挡住水,使淇水在枯水期不致倒流入宛水,而影响白沟的通航水位。

三是在宛水与禹河故道相接的宿胥口(河南省滑县西南)再建一处石堰,防止淇水南出宿胥口,通过宛水又流进黄河,这样就能保证白沟从淇水和宛水获得丰富的水量,使这条新开的人工河可以全年通航。

白沟,这项开新河又改变自然河流流向的设计、施工方案,是在1700多年前完成的,可以说当时开河的专家们,已经能够依据人工河和自然河流的地形地貌进行全盘的设计规划,解决施工中开河高程水平、流向、水源引用等复杂的技术问题。从施工中兴建一个木堰、两个石堰的情况可以看出,那时的施工已经能够利用当地的木、石、土等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地进行挖沟,显示我国古代水利建设工程不平凡的科技水平和建设者的聪明才智。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曹操又开平渠、泉州渠、新河,都是白沟水运航路的延伸。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又开利漕渠,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漕,引漳处在斥章县(今曲周东南),注白沟处在馆陶(今馆陶县西南)。此后邺都水运可由漳水经利漕渠进入白沟,向北可达河北平原北端,向南可由黄河抵达江淮。邺都成为黄河下游大平原上水运交通的枢纽。

白沟,在长达400年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河北地区的水上运输干道,直到隋炀帝开凿沟通黄河与海河通道的永济渠还启用了白沟。

4.

孙权开凿江南破岗渎

三国时期,拥有江南的东吴国君孙权,虽局限于江南,也积极兴修运河,富国强兵,以北图中原,夺取全中国,在其北部和东南部开出的新运河,使我国东部有了一条贯穿南北的水上运输河道。

破岗渎是孙权在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开凿的。它连接长江、钱塘江两大水系,是长江以南开凿的第一条纵向人工河,它在大运河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从工程开凿水平、航道设施完善程度和运载能力,在当时都是独步中外的。

史书上对这条运河有较详细的记载。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由香草河上通句容方山,下通会市,作邸阁。”《建康实录》也有记载:“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上下一十四埭,通会市,作邸阁。”

这条近千里的破岗渎,是从建康(今南京)起始,过句容25里处的中道,经过云阳(今丹阳)往东南,再经常州、无锡,然后过当年作为吴国首都的苏州,南下吴江、嘉兴等地、到达浙江钱塘畔的杭州,越过钱塘江直抵当时越国的首部会稽(今绍兴)。

东吴在建设破岗渎时,筑造了著名的方山(今茅山)等大型水门或船闸式的堤坝共14座,它们可以随时调节河道水位,保证商船和战舰在丘陵区的通行无阻。从而使这条人工河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价值。据说这些大型堤坝能够通过运粮几百石或载几百人的大船反映当时我国水利工程和造船业的发展水平。

这条人工河所经过的地区是当时重要的农业和工商业的中心。由这条河从长江到钱塘江、可以直接南下,避免长江激流、风浪之险,缩短近四分之一的航程。该人工河历史上一直是江南的水上交通要道,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一直靠它通航。那时齐、梁二王朝的皇陵在丹阳,王公、后妃每年要多次从建康去丹阳祭奠或谒陵,全靠这条河前往,更增添航运的繁忙和通达。

后来,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就依照这几条古运河,或是在原址继续开挖,或是沿此线路走向开挖,从形成了隋朝大运河。所以说,三沟一渎是隋朝大运河的雏形,应是恰如其分的。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