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海事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2月3日 星期

在改革中迈向一流

扬州海事服务大船航行安全。

□ 全媒记者 陈俊杰 通讯员 陈菊琴 文/图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历史,在长江扬州段,扬州海事人追逐着一流海事的梦想,步伐坚定、意气风发。从一条艇、纯人工监管到智慧海事、综合执法,由危情频发、人员不足到队伍精干、辖区安全畅通,扬州海事人将他们善于创新、克难奋进的身影烙印在了奔流不息的长江之上。

在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号召后,扬州海事局更是全力保障辖区水上安全,攻克高危监管难点,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海事力量,努力当好服务长江航运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嘶马树照亮新航程

“嘶马弯道,知道知道,太险了,以前每次到开到那里,都提心吊胆,现在好太多了……”提起嘶马弯道,行经长江江都段的船民们没有不知道的。这里每天通行船舶近2000艘次,航道呈倒扣碗状,曲率半径达3公里左右,船舶航行该段需调整航行达60度以上,船舶行经这里,如果不及时主动调整航向、船位,极易与其他上水船舶形成碰撞危险。

长江扬州段,多处水域难行。东二圩丁坝位于长江#90黑浮上游北岸侧,是长江嘶马弯道最长的一道丁坝,所处水域航道弯曲狭窄,洪水期花水严重,以前许多航经此处的船舶一不留心就撞上了该丁坝。为此,扬州海事局加强海巡艇定点驻守,疏导上行船严禁走反浮,避开丁坝上行,并在今年9月11日与长江镇江航道处调整东二圩丁坝水上警示黄浮位置,丁坝碍航警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扬州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扬州海事不断深化通航秩序治理,在总结船舶航行经验和遇险事故的教训中,结合嘶马弯道实际,创造性提出了“1234”工作法,即:一个坚持,坚持嘶马弯道监管十六字诀,“抱紧红浮、严禁淌航、避免追越、防止落弯”;两个控制,控制事故险情和安全隐患;三个强化,强化桥区水域管理、锚泊秩序管理和砂石码头管理;四分法则,巡航分时段,驻守分航段,疏导分船流,维护分潮流,从根本上遏制了长江嘶马段事故多发态势。从2014年至今,扬州段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等级以上事故。

此外,为保障辖区安全,在三江营夹江,海事部门跟踪船流变化,适时增加巡航和驻守,疏导船舶交通流;严控三江营河口至扬州沿江高等级公路夹江特大桥上游2000米水域内禁止船舶锚泊;防范船队过桥风险,及时督促船队解队分拖,选择好过桥时机,趁平潮通过。

六圩河口天险变通途

六圩河口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水域,是全国最大的内河“十字”交汇节点,口门宽度窄长度不足百米,船舶流量大,各类江船、海船、各类顶推船队、傍旁拖船队、吊拖船队(俗称“一条龙”)、黄砂船都航经此航段,九股交通流汇聚一处,险情事故数量一度占到长江干线总数的1/10,是长江有名的“老虎口”。

2017年,镇扬六圩河口联合监管办事处成立,在推进安全监管的过程中,扬州海事局充分应用“12345”科学安全监管体系,在监管模式和手段的改革中取得卓越成效。该局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对六圩河口水域通航环境通航秩序进行实时监控,引入“环岛式”管理,规定船舶的适航区域降低船舶交叉会遇紧迫风险,探索“红绿灯”安全监管模式实施船舶交通管理等。

此外,镇扬六圩河口联合监管办事处与江苏省施桥船闸管理所、扬州市城区地方海事处开展支部结对共建、联合巡航执法和构建船舶联防协查制机制等共筑“共建共治共享”海事现代化治理格局,有力保障了六圩河口水域水上交通安全。数据显示,六圩河口联合监管实施以来,海事部门共开展现场巡查2900次,巡航驻守时间达5220小时以上,出动执法人员4060人次,检查各类船舶2100余艘,发现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8000余起,发生险情数同比下降74%、发生事故数同比下降67%,六圩河口事故多发的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长江干线首个船舶通航管理大数据平台、船舶自动抓拍系统、水上红绿灯管控系统、船E行……”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构建起了镇扬六圩河口联合监管办事处的“智慧海事”。现在,执法人员通过各类信息化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六圩河口水域船舶的可视化指挥。执法人员通过面前的电脑轻点鼠标就可以轻松进入执法数字平台,船舶的航行轨迹、装载什么货物、船流密度、船舶通过量、哪条船需要现场监管、哪条船存在违法行为等等,都一目了然,实现了从传统型海事管理向现代智慧型海事的转变。

水上搜救能力迈向新台阶

安全为发展之基石。改革开放40年以来,扬州沿江危化品企业、造船企业渐渐多了起来,跨江大桥也拔地而起,水上安全监管压力日益增大。扬州海事绷紧安全弦,通过双重防控、源头管理,开展系列专项执法活动等多种方式,实现了辖区水上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发展。

数据显示,仅2018年上半年,扬州海事辖区组织开展水上搜救行动9次,成功救助遇险船舶19艘,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00人,人命搜救成功率99%。

水上搜救能力的不断提升,来自于扬州海事局的不懈努力。扬州海事局指挥中心在辖区多次开展人员落水搜救、船舶碰撞沉没、大型海轮失控、船舶失火、船舶碰撞在建芒稻河特大桥等突发状况下的无脚本应急演练,将应急演练常态化,进一步提升了搜救值班、现场处置及应急指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扬州海事局还狠抓事故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通过分析辖区近年典型事故案例,综合运用“四个导向”,坚持“五可”工作法,从通航秩序管控、通航环境治理、恶劣天气应对、日常船舶安全监督、科学安全监管方法应用、提升应急搜救力量等五个方面,制定了15项应对措施。

“我们实行指挥中心24小时值班监控模式,全局5艘海巡艇、4个应急待命点实行巡航救助一体化工作方式,严格落实水上动态应急待命值班要求。”扬州海事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江扬州段基本实现十公里水域有一艘海巡艇,值班员接警后十分钟出艇半小时抵达,能够快速响应,现场处置大多数水上交通事故或险情。

乘改革春风,与发展共进。扬州海事将继续筑牢安全长城,在改革之路上继续传承创新,努力打造一支更高水准的海事队伍,为扬州地方经济建设添柴加火,为一流海事梦想击水奋进,当好发展“先行官”。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