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

“普惠港航”的恩施作为


□ 全媒记者 魏鋆依 通讯员 岑仲阳

近日,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航道工程科技档案通过由恩施州档案局组织的专项验收,标志着该项目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正式由恩施州交通运输局向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申请组织竣工验收。

清江水布垭库区是恩施州可通航里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涉及县市最多、开发价值最大的封闭型内河航道。然而,库区的“拦腰斩”也一直是恩施州港航业发展的“心头之患”。为掀开这一江清水绿色畅通、对外开放、平安幸福的新图景,恩施州港航局开启了一系列专项整治。

下好航道“一盘棋”

打造“绿色通畅”新名片

“好过七十二条滩,难过清江鬼门关。”全长423公里的清江水,落差高达1430米,其中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航道全长110公里,航道险滩多达30余处,船只航行举步维艰。加之过去进行水电开发导致清江航道被“拦腰斩断”,无法与长江首尾相接,画廊清江被完全“梗阻”。

为此,“十二五”期间,恩施州争取交通运输部投资6190万元,启动清江水布垭至恩施段的航道整治工程。“航道早畅通一天,让清江水、清江船早日进入长江,水上运输成本就可减少三分之二。”恩施州港航管理局局长朱一进说道。

经过航道工程整治,110公里航道分段达到Ⅳ级、Ⅴ级航道通航标准。航道通了,浅滩少了,“梗阻”消失了,绿色发展随之提上了日程。恩施洲港航局按照“先通后畅、先易后难、分年实施”的原则,开始探索航道养护市场化改革的新旅程。

该局联合当地海事、水利水产等部门,成立联合督查组,展开“清网”行动,通过对清江流域水环境进行专项整治,取缔网箱养殖及拦河抬网,拆除网箱4300多口,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务实高效的清江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实现清江流域“河不见网、岸不露线”。

从整治到养护,清江流域由之前的“急难险阻”变为现在的“绿色畅通”,一张绿色的新名片也随着清江水顺畅地东流入长江。

“实现清江与长江的顺畅连接,消除清江碍航闸坝的影响,对促进清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打造绿色经济走廊具有重要意义。”恩施州交通运输局局长杨盛僚告诉记者。

扮靓港口“一道景”

建立“对外开放”新品牌

“川鄂咽喉、鄂西门户”。长江巴东港处于三峡库区,是湖北省20个重要港口之一,也是恩施州六县二市通江达海的唯一水上门户。

过去由于移民迁建,致使巴东港布局分散、功能交叉、规模较小,岸线资源利用不合理,码头专业化、机械化程度较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配套设施落后;加之沪渝高速、宜万铁路、沪蓉高速相继通车后,港口与高速、铁路间缺乏快捷通道,巴东港辐射范围内的人流、物流均涌向铁路和高速,港口客货运输受到较大冲击。2014年铁路全面提速后,对巴东港水运发展的影响达到顶峰,客货运量骤然下降,港口旅客、货物集散功能不断萎缩。

恩施州港航局为扭转窘况,力图把巴东港建设成为“三峡库区门户港”、对外开放开发的“西大门”,并由此开启了“生态港、战略港、枢纽港”三步走。

港旅互动,打造生态港成为改革建设的第一步。依托景区为核心资源,打造优质旅游品牌;建造环城游憩带,改善长江巴东段库岸环境,实现“长江两岸连成一线、水上水下连成一片、基础设施完善与城镇景观打造融为一体”。

第二步是港安共存,打造战备港。立足巴东港距离三峡坝区适宜安全距离的实际,在主城港区规划一处锚地,可停靠大小船只50艘;规划建设三峡翻坝运输港区,力促荆门—宜昌—巴东成品油管道工程项目落地,规划建设能源运输港区,解决成品油过三峡枢纽的效率、安全、环保、损耗问题,满足川渝地区成品油市场需求,油品年吞吐能力达到160万吨。

“港产互融,打造枢纽港是第三步。围绕建设‘三峡库区重要交通枢纽’的目标,同步推进‘水、公、铁’进,打造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巴东港辐射能力;并推进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的无缝对接,完善港区配套功能,建设泊位40个,推动港工互动,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15%的增幅。”巴东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许良才介绍。

到今年10月,“三步走”战略已初显成效,恩施港汾水港区大清江综合码头客运泊位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新建500客位旅游客运泊位1个,年设计客运量为25万人次,走出了恩施港口建立“对外开放”新品牌的第一个大跨步。

“试运行期间,码头为进出恩施大清江风景区的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候船和上下船舶设施及服务,累计接待旅客21多万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恩施大清江国际旅游度假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军向记者介绍。

架起渡口“连心桥”

贴上“平安幸福”新标签

40年前,除巴东长江干流外,恩施州全州境内11条通航河流基本处于天然状态,通航总里程仅为95公里,两岸山高峡深,河床陡峻,航道通而不畅,不利航行,水运基础设施以简易码头或渡口为主,疏运物资靠的多是肩挑背扛和骡马大车。

“赤脚短衣半在腰,裹饭寒吞掬江水”,“绳牵不断肠断绝,流水无情亦呜咽”成为当时巴东港水上交通的真实写照。巴东港作为全州唯一的水上门户,1979年建港之初仅有四家水运企业,拥有客货船舶67条,总客位498人,旅客吞吐量66万人次,货物吞吐量41万吨。全州的154处渡口大多位置偏僻,基础设施简陋,渡船陈旧破烂。

为改善渡口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使老百姓坐上放心船、过上平安渡,恩施州抢抓国家对渡口达标“以奖代补”的机遇,秉承“改造一处渡口,根除一处隐患,促成一个亮点,造福一方百姓,保障一方平安”的理念,遵循“渡口建管、乡村主导;坡岸硬化,设施配套;客渡船适航,渡工持照;安全规范,方便可靠”的方针,积极争取渡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从2005年起,恩施州港航局启动了渡口达标工程,将全州100多个渡口全部纳入达标建设规划,将22个有条件的渡口纳入“渡改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截至2010年,全州渡口达标改造共投入资金已逾2000万元,农村渡口达标改造率实现100%。

“往常过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等船晒脱皮;现在过渡,等船有处坐,下雨有处躲,走路不湿脚”。当地百姓把渡口的变化编成了顺口溜。

“渡口的达标改造在党、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铺就了一条‘幸福路’,撑起了一把‘安全伞’,贴上了恩施渡口‘平安幸福’的新标签。”湖北省港航管理局调研员徐大福如是说。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