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大于兴趣。因为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我们在职场中的地位才能变得重要;因为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我们就会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出积极、认真、严谨的态度。而工作态度决定着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决定着投入工作的精力大小,也直接决定了工作成果。所以,有责任感的人更容易在事业上和生活中取得骄人的成绩,更容易走向成功,甚至创造奇迹。
一棵小草的宣言
□ 马云龙
我 ,小草一株,毫不起眼,在纷纭的世界上,渺小而平凡:我怯懦——巨石压身就躲避周旋;我软弱——哪面风大就随向哪边;我胆小——见到雷电就出冷汗;我自私——常跟禾苗争食夺餐……但!我体内流淌着碧绿的血液,沸腾着捍卫家园的责任感——当沙漠掀起热浪前来侵犯,我会和无数的兄弟联手并肩,齐心协力,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当大地春回,灰暗的视野多么需要鲜绿的渲染。凝望我们——那生机一片片,你会看到希望,看到慰藉,会更把生养我们的热土依恋。
我们的生活,苦痛烦忧在所难免。乌云蔽日只不过一时,暴风雨后,我又是蓝天下一面快乐的绿帆!
我羡慕骏马驰骋辽阔,我歆敬雄鹰翱翔高远——我也有我存在的价值,虽然微乎其微,生命世界的坐标系,也少不了自己这一点!
更何况,我不孤单:大陆上的每一寸沃土,都有我的兄弟、我的伙伴,只要走到一起,就是无垠的草原!
这就是我,一棵小草的内心宣言:既没有高尚可圈可点,也没有污秽混杂其间。我不需要给自己镀金——金光闪闪只会令我惴惴不安;我也不需别人的舁擎——高高在上只能使我头晕目眩。
我就是我——我不愿做自然万物的英雄模范,我只想当小草社会的普通一员!
航标灯依旧闪亮
□ 胡翔
“人都到齐了,就走咯!”随着船长余亚洲的一声命令。南昌航道处“道政0010号”南昌至三洲头的一次夜间巡航开始了。
夜间的江面不比市区路上有路灯照明,这里的水面一片漆黑,特别是在初春的夜里更是寒气逼人,风吹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巡查工作就要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南昌至三洲头的航道有60多公里长,越往下游开越黑,行船就要靠认真的观察和对航道的熟悉程度以及航标的指引。
“前面有一红标是定光,准备检查下电池。”余亚洲边说边把船速减了下来,慢慢靠向航标。这时,航标员小赵拿起拖航标的绳子,另一个航标员小傅手握一个长勾,当船快接近航标时先勾住,然后小赵用绳子快速穿进标身一侧的吊环,把绳子再穿回来绑到船上的缆绳桩上,从而把航标固定到船边,然后才能把标头盖打开,检查电池和航标灯,发现问题修复或更换,完毕后再解开缆绳。
检查完了这个,就要准备下一个,这就是夜间巡航的主要工作。余亚洲来单位已经三十多年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从前的航道滩多水浅,而今已是河宽水深,行得了几千吨船。
水手小傅说,“我听年纪大的同事说,从前的道政艇都是木头做的。”余亚洲点点头说,“那是真的,你看现在都换成了结实的铁质船体!当年我们测水深还得用竹竿站在船头一下一下地量,现在有测深仪器了只要看屏幕上的数据就行了,方便又精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南昌港航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和显著变化。从前的一叶木舟,而今已是机械装置,动力十足;从前的煤油航灯,而今已是电气照明,节能环保;从前的小趸船,而今已是大码头,宽敞有序。也正是老、中、青三代基层航道人四十年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才在赣江南昌段构建起了一条安全亮畅的便民航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当夜幕降临,航标灯那明艳夺目的光芒一如既往地照耀着江面,那些忙碌而“闪亮”的身影在时刻守护着它。
选医生
□ 阿紫
在网上挂某医院眼科专家号,面临两个选项:赵教授、刘博士。赵教授是眼科前主任,退休后返聘继续工作,负责一病区。刘博士是现任科主任,负责二病区。医院里博士扎堆,刘医生之所以被人称为“刘博士”,是因为授予他学位的是美国一所名校,他这个博士含金量极高。
我几乎没做什么思想斗争,立即选了刘博士。母亲很反对,说赵教授平易近人,对病人各种提问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刘博士不苟言笑,态度生硬得多,我不该挂他的号。然而我有我的考虑,兵贵神速,治病同样需要拼速度。刘博士下午就坐诊,赵教授第二天早上才当班。十几个小时,对于病情的影响很可能是决定性的。
刘博士给我看病时,闯进来一个病人,要求做一项治疗。刘博士告诉他,这项治疗花费巨大,毫无意义。“就算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还是想再治治。”病人激动地说。“可是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不存在!你到任何一家医院都治不了。”刘博士直通通地说,病人悻悻而去。
我猜想刘博士态度不好的名声,可能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其实这样牺牲好名声承担自己的告知责任,我倒不觉得刘博士这么做有什么不妥。
住院之后,很少见到刘博士了。管床的张医生风格与他相似,平日也不苟言笑。和她交流,总是一句话就被打发了,“不行!”“必须按医嘱治疗!”然而出院前,看到拍的片子,她却喜形于色,很激动地说“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下月你再来做一次治疗,情况估计会更好。”从她的激动,我体会到了其实她很敬业,只是表达方式上不那么亲和。
“你们医院里的主任医生怎么越来越年轻,靠得住吗?”某天去拍片,听到一位年长的病人在问导医。“不年轻啊,起码都三十几岁了!”导医说。“这还不年轻?以前的主任医生都是五六十岁!”老人不以为然。
好在现在还有很多返聘的老医生,风格上比较适合那些老病人。或许随着阅历增长,如刘博士、张医生这般比较冷峻的医生,也会慢慢慈祥起来。其实对于病人来说,只要有责任心,就值得信赖。
震撼人心的“触底反弹”
□ 古滕客
3月5日,传奇人物褚时健走完了他91年的人生路程。作为企业家,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从巅峰到谷底再到第二次登顶,创造了世间少有的神话。那么,褚时健的成功基因是什么,是否可以复制?读先燕云、张赋宇的《褚时健: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一书,能从中读到震撼人心的“触底反弹”。
这本传记,讲述了褚时健跌宕起伏的风雨人生。从1928年储时健出生,一直写到了互联网时代褚橙的大卖。书中既有褚时健在红塔集团时的辉煌,也有他跌入人生低谷最悲凉时的经历,还有他从谷底反弹重新辉煌的过程,并以此揭示了其独有的经营方法与管理智慧。除此以外,书中还总结了褚时健的人生成功经验,例如务实的精神,执着的信念。褚时健的创业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企业界和无数要为明天而奋斗的年轻人。
褚时健的性格,有着很强的多面性。他首先是个生活化的人,比如他在做右派时,有时会去打猎,从中找到很多乐趣。他也有随遇而安的一面,也有非常强的在逆境中崛起的个性。在长期的人生波折中,就是“要做事”的态度使他走了过来。他在序言里谈及“一生的追求”,是“沾着手的事情就要干好”。他总爱说,他和老伴都是属牛的,其实他们并不属牛,只是有牛的性格。他说:“我一辈子都要干事情,任何情况下,我都要有所作为。只要活着,就要干事,只要有事可做,生命就有意义。”读来让人倍感亲切。
褚时健一生经历过很多变故,让他一次次走出来的驱动力是什么呢?除了“家人的牵挂”,还有对社会的责任感。书中写到,这么多年来,褚时健很多行当都干过。朋友都说命运不公,他说别说那些了,杂念少了,不管在哪里,也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只想着把事情干好。往往一件事情,别人想一种办法,他会想五种、八种,会找相关的人去交流、去考虑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限制,目标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事情不办好不罢休。
褚时健能走到今天,这是个性使然。他这个人的性情就是不服输,用句时髦的话说:看重自我价值的证明。
读完全书,感受最深的是褚时健说的:“现在有些年轻人很急,我80多岁了还在果园摸爬滚打,只要去做,认准了,掌握好方法就行,不要指望一天就能见效。”在浮躁气氛蔓延的今天,阅读褚时健的人生智慧,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马上与马下
□ 刘超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率军打仗时常常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次,战斗进行得十分艰苦,他指挥的部队经过几次冲锋都没有将敌军击退。
情急之下,曾国藩跨上战马,大喊一声:“跟我上!”见此情形,副将急忙上前拦住他说:“您不可以冲在前头,这太危险了!”曾国藩说:“现在,需要我冲锋在前!”
在曾国藩的带领下,官兵们精神大振,一举击溃了敌军。
战斗过后的某一天,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一棵倒伏的大树阻挡了道路。一个小将领骑在一匹战马上,指挥士兵正将大树挪向路边。那位将领在马上大声呼喊,发出严厉的命令,但挡在路上的大树依然难以移去。
此时,一位骑着白马的过路人见状,立马停下。他问马上的小将领:“你为什么不下马和士兵们一起干呢?那样力量就大了。”
小将领答:“我是这里的指挥官,在马上指挥就是我的责任。”
“是吗?”过路人下马,脱去外套,呼起号子,与士兵一起使劲拉动大树。很快,大树被挪开,道路畅通了。
“谢谢各位!”过路人抹去额头上的汗水,向士兵们致谢。然后,跨上白马,对小将领说:“以后,遇到什么难事,和士兵们一起干,困难就好解决多了。”
“您是?”
“不客气,我是曾国藩!”
“曾国藩?”小将领惊愕万分,不由得从马上滑落,匆匆向曾国藩行军礼,连连道歉:“曾将军,对不起!对不起!实在对不起!请您处罚我吧!”
“兄弟,你要记住,该上马时就上马,因为那时需要你冲锋陷阵!该下马时就得下马,因为在马上的百声呼叫,比不上马下的一个小小行动。”曾国藩谆谆教导。
小将领连连点头。
说毕,曾国藩跃马扬鞭,赶自己的路去了……
毛奇的准备
□ 程刚
毛奇是世界著名军事战略家,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了突出贡献。然而,这位传奇将领在50岁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用12年时间才晋升为上尉,上尉干了8年才晋升少校,想到一线带兵打仗,却一点机会都没有。
院校和部队对他考核评价是:瘦弱、少言寡语、不喜欢与别人接触,不适合带兵。于是,部队先派他到一个废旧军事器材仓库当保管员,后来,又派到师部任文化教员,再后来被调入柏林参谋部任职,可没呆多久,又被调到土耳其任军事观察员,到后来更惨,直接被派到柏林铁道部当运调员,彻底与军事指挥无缘。
许多人认为毛奇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可谁也没想到,毛奇50岁后的晋升速度就像火箭一样。1851年底成为上校,4年后晋升为将军,又过了3年,当上了方面军参谋长,还没当一年,又提升为陆军总参谋长。
毛奇这时已经58岁了,按照规定应该退出现役,可没人要求他退役,他的事业刚刚开始,直到88岁时才从军界退休。有人不禁要问,毛奇50岁之前的军旅坎坎坷坷,可后面的进步为什么如此神速?那就来看看他的成绩单。
他规定每天必须学习15个小时,用于钻研军事理论,先后写成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论军事测绘大纲》《论1839年夏季的土埃战争》等重要军事著作。在铁道部工作期间,他一直在研究通过铁路快速集中优势兵力突击理论。为此,他力主在全国修筑铁路网以利战备,这就是著名的闪击战的雏形。
1870年,德法战争爆发,两军在色当展开会战。毛奇作为全军总参谋长,指挥着38万4千人分为3个方面军,采用铁路机动、协同配合、分割包围战术,迫使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德意志最终实现了统一,毛奇的军事生涯达到了巅峰。
有些时候,我们总是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实际上我们欠命运一个努力,面对人生的种种不顺,我们仍需负重前行,时刻为将来做好准备,是人生责任,也是成功的标配,毛奇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能者多劳”与“鞭打快牛”
□ 樊树林
“能者多劳”,一句看似是赞美的话,却可能造成“能者过劳”,而让平庸者缺乏工作积极性。有个寓言故事: 农夫拉着一头水和一头黄牛两头牛犁田,他先给黄牛套上犁枷,但黄牛就是不走,折腾半天没犁了几路田。 无奈之下,农夫换上水牛,水牛主动拉着犁往前走,但农夫还是不断地鞭打水牛。水牛很是不解,就停下来问:“主人,我已经尽心尽力地帮你拉犁了,怎么还老打我?” 农夫说:“黄牛不拉,只有你拉,不打得你跑快些,什么时候才能犁完田?”说罢又是一鞭。多次挨鞭子的水牛想:自己跑得越快,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机会就越多,而黄牛却在旁边优哉游哉地吃草,真不公平! 最终,它挣脱犁枷跑了。
“能者多劳”本没有原罪,其也是职场中时常会出现的一句话,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工作伙伴对他的认可,对他的能力水平的信赖,也是职场管理中常用的管理办法。然而,任何事物都需要把握一个科学的度,当这种原本是对能力出众人的赞誉演变为安排工作的措辞,成为对能者的道德捆绑时,成为一种安慰的潜台词时,“能者”也就变身为寓言中的“水牛”,终有一天会身心疲惫而产生心理上的一种抗拒。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职场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能者多劳”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55.1%的人认为这会对“能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打击,51.2%的受访职场人士觉得有时会变成“奖懒罚勤”……“能者多劳”看起来是对能者的重视,但从客观产生的效果而言并不科学。
在现代管理中,每个人的岗位职责是明晰的,本应该做到“守土有责”,因此作为一个团队更应该在工作中、活动中拉长每个人的短板,最大限度让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另外,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公司企业在善待“能者”更需要为他们建立一套容错机制,为“能者”干事创业松创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能者多劳”应该和“多劳多得”相互辉映,只有如此,“能者多劳”才不会异化为“鞭打快牛”。只有保持“能者”积极性,激发“庸者”的主动性,“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才能形成,团队的活力才能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