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健康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4月19日 星期

揭开“超级真菌”的真相


近日,致死率超60%、近50%感染者90天内死亡……一则“‘超级真菌’被美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的消息刷屏,微信朋友圈纷纷转发,很多人看完后感到一阵莫名恐慌,认为自己也可能被感染。更有甚者,有网友质疑,是现实版生化危机来了吗?真相是什么?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名为耳念珠菌的多重耐药性真菌

据《纽约时报》报道,纽约市西奈山医院在2018年5月为一名老年男子做腹部手术时,发现他感染了一种“神秘而致命”的真菌,医院迅速将其隔离在重症监护室。90天后,该男子在院内死亡,但这种致命的真菌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院方为此对墙壁、病床、门、水槽、电话都进行了特殊消毒,甚至拆除了部分天花板和地板。目前,这种“超级真菌”在纽约、新泽西和伊利诺伊等12个州流行。

“超级真菌”到底是个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普内科主任医师马序竹表示,所谓“超级真菌”,名为耳念珠菌,是一种可以在住院病例中引起严重感染的真菌。耳念珠菌既可以引起有症状性的感染,也可以在体内携带而无症状。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累及住院病例,高风险人群为严重慢性基础病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如:糖尿病、慢性肾病、HIV感染、肿瘤等);新生儿、插管或留置导管的病人、手术病人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全身用药病人也可感染。健康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耳念珠菌导致的症状取决于感染的位置,包括血流感染、伤口感染和耳部感染等;其中血流感染最为严重,病死率可达30%—40%。

多位病原微生物专家表示,我国已发现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不等同于“超级真菌”感染,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

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教授、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伟比喻,如果把耳念珠菌这个“菌种”比喻成人类,“菌株”就像你、我、他一样,是不同的个体,“体质”也不一样。

“就像你怕热、我怕冷一样,耳念珠菌不同的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有的对药物就很敏感,有的就体现出高耐药性。”刘伟说,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所以不能一见到耳念珠菌就说它是“超级真菌”,“这个概念在传播中极易混淆,造成公众误解”。

现实版生化危机来袭?

健康人群无须担心被感染

学护理专业的李英刚到某大医院实习,带教老师分管了一名从ICU转入多重耐药菌的患者,每天晨间护理、操作时李英总是躲得远远的,害怕被传染。

其实多重耐药菌并不可怕,采取有效地隔离措施,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对于“超级真菌”引发的恐慌情绪,多位微生物专家都表示大可不必。因为易感染人群都是免疫力严重受损的人,如使用免疫抑制剂、肿瘤放化疗、长期滞留导管的患者等,健康人群无须担心会感染超级真菌,它也不具备相互传播的可能性。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侵袭性真菌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徐英春指出,“超级真菌”本来就存在于人体和环境中,只要人的免疫力没问题,完全可以与之和平共处。

徐英春表示,首先,此前媒体报道所述的18例感染病例中,检出的耳念珠菌菌株都比较敏感,通俗地说,现在绝大部分广谱的抗真菌药都可以治疗它。

其次,这些病例是在近年间从不同医疗机构陆续检验出来的,并不是某个时间段或几家医院集中出现的,是散发现象。

徐英春强调,“从全国监测数据看,大约2万例菌株中才有1例耳念珠菌,因此不存在“超级真菌”在我国‘暴发’或‘流行’的说法。”

“超级真菌”让人闻之色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无药可治”。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它们会乘虚而入,让病人“雪上加霜”,加速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

从科学上说“超级真菌”固然危险,但从各国的医学临床观察中,它的致死率与其他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死亡率没有明显差异。其实真正危险的反而是烟曲霉、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菌种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因为它们在临床上更为常见。

徐英春举例说:“比如美国统计的‘90天内约50%致死率’的数据,很多病人本身就有很严重的基础疾病,在多种复杂病因下,真菌感染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很难界定。”

抗药性威胁全人类

细菌耐药问题引关注

世界上的“超级真菌”不止耳念珠菌。近年来,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超级细菌”频频出现,挑动大众神经。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引起了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超级细菌”与人类滥用抗生素密切相关

如今科学界普遍认为,“超级细菌”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提高。但发明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也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2015年12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她的获奖演说中特别指出,在东南亚的大湄公河流域,青蒿素的抗药性已经产生。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的生活中就将充满危险——轻微的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

对患者来说,如果超级细菌对“一线”药物产生耐药性,则须改用“二线”或“三线”药物进行治疗,这往往会更加昂贵。更让人担心的是,假设“超级细菌”对所有药物都产生耐药性,到时,我们将无药可用。

2018年2月,湖南长沙一名16岁少年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RICU病房被抢救了整整15天,原因就是感染了“超级细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2017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也曾发布一项病例报告——在美国内华达州的里诺市,一位70多岁的女子感染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美国现有的26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世卫组织研究指出,如不对抗生素滥用情况加以遏制,到2050年,全球每年死于抗生素耐药性感染的将有1000万人。经合组织的报告则表明,在可能引起感染的细菌中,70%已对至少一种常用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抗生素的滥用,是因为在疾病治疗上,它往往被当作“万能药”使用。英国卫生部数据显示,2017年有38%的英国病人即使出现咳嗽、感冒和喉咙痛等病症时,仍会要求医生开抗生素处方,但这些病症往往可自行痊愈。由于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持续增加,即使病人接受剖腹产和髋关节置换等常见的手术,也会面临生命危险,估计日后普通手术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此外,抗生素在畜牧业等行业也存在滥用情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养殖业抗生素监管的建议》,指出我国每年抗生素使用量的46%—52%用于畜牧养殖业。养殖业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允许超品种添加、超限量添加、不遵守休药期和停药期规定、不遵守配伍禁忌规定、人药兽用等。这些为食品安全埋下隐患,也为细菌耐药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产生耐药将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王亮身形高大,看上去白净,一点没有中年人的发福迹象,也看不出他已经吃了三个多月的抗抑郁药。但他一听到“结核病”三个字就不寒而栗,因为他有一个三次复发结核病最后发展为耐药结核的儿子。

儿子王玉(化名)今年26岁,2013年第一次发病是在上海,当时病灶只有指甲盖那么小,身体没有其他症状,因为报销政策的缘故,王玉回了老家的结核病防治所进行治疗。但是这次治疗在后来王亮的心中却像扎了根钉子一样,久久难以释怀:“不耐药结核的治疗费用不高,一个月也就百来块钱,我就不应该省那点钱。”

年轻气盛的王玉在家治疗好结核之后去了大连工作,一年后,他给正在看楼盘的父亲王亮打电话,哭着说,复发了。电话这头的王亮一懵,觉得孩子的一生就这么毁了。可命运的玩笑并没有就此停手,2017年,王玉在上公务员复习班的时候,感到胸腔部位疼痛,去医院检查时已经有胸腔积液,这是他第三次遭到结核的侵袭,而且这次老天下手更重,王玉患上了耐药结核。

根据《2018年全球结核病报告》的数据,2017年中国有7.3万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疗成功率更是低于50%。耐药结核治疗费用昂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案,一位耐药患者的治疗支出大约需要20万—30万元。

自确诊感染耐多药结核之后,王玉在医院住了近50天,前后药费加上住院费一共花了6万多元,加上到目前每个月的药费花销,共计30多万。这笔花销尽管不会让自己倾家荡产,但也是沉重的打击。王亮掰着手指头说,现在儿子吃的抗结核药里最贵的要数利奈唑胺、氯法齐明,还有环丝胺酸。单拿利奈唑胺来讲,当地医院售价是4800元,一个月需要三盒,光这个药每月就要花14000多元。其他的药每个月需要6000多元的开销。这里还不包括护肝、护肾、护心脏等辅助用药和各项门诊检查。“总之一个月下来,光药费就要近2万元。”

一旦出现抗生素耐药,对患者来说,意味着更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情况。世卫组织指出,如果感染对首选或“一线”药物产生耐药性,则须改用“二线”或“三线”药物进行治疗,这往往会更加昂贵,而且某些环境中可能无法获得。例如,用于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药物比用于治疗非耐药性结核病的“一线”药物贵100倍以上。

不想未来无药可用

“限抗”行动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中国是抗生素生产大国。据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肖永红教授等专家调查推算,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大约21万吨;除去原料出口约3万吨外,剩余18万吨在国内使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在138克,是美国的10倍左右。

此种背景下,2012年8月,我国下达了史上最严的限抗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按照该办法,抗菌药物将依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被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三个级别。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应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征,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将被警告、限制处方权、吊销执业证书,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食药监总局等14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从国家层面实施综合治理策略和措施,对抗菌药物生产、流通、应用、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鼓励自主研发,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风险挑战。

努力初见成效。

2017年11月,原国家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抗菌药物管理和细菌耐药现状报告(2017年版)》显示,自2011年以来,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近两年处于较稳定的水平。

最新的举措来自2019年4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要在2020年以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

从个人来看,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可以从避免感冒治疗的误区开始,不能一感冒就上抗生素、打点滴,而应当及时就诊,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日常个人防护和清洁。因为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对这些超级病菌应该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原则。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很健康,超级微生物“兴风作浪”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仍有可能通过接触暴露在外的皮肤,从而黏附在人体上伺机而动。因为超级微生物最容易在医院出现,所以如果到医院看病或探访病人,就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除了必要的个人防护,比如口罩等,还需要勤洗手,减少携带病原体的机会。

温馨提示

避免药物累积和细菌耐药

牙膏应该换着用

使用牙膏时,很多人都会偏爱某种香型或品牌,很少有换牌子的想法。但是,这种习惯并不值得提倡,长时间用一种牙膏,口腔中的细菌就会产生耐药性,学会“抵抗”牙膏清洁口腔的作用。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与细菌打交道,包括口腔内的细菌。市场上约80%的牙膏都加入了一定的药物,通过抑制有害细菌的方式预防龋齿和牙周病等疾病。药物牙膏中,最常见的为含氟牙膏和不含氟牙膏,这两种牙膏都应定期更换品牌。

含氟牙膏利用其所含的活性氟促进牙釉质的再矿化,能较好地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在水氟含量较低的地区(如广州、佛山、香港等地),或对于龋齿发生较多的人,这类牙膏应当长期使用。定期选用两三种不同品牌的含氟牙膏交替使用,利用各自不同的防龋配方从多方面保护牙齿,比长期使用同一品牌的预防效果要好得多。

不含氟牙膏更要注意交替使用,才能发挥全面的口腔保健效能。如果牙龈经常出血,可以使用有止血功效的牙膏;有牙齿敏感症状、怕酸怕冷的可选用防酸牙膏。以上症状均消失后,再重新换另一类牙膏。这样既可防止口腔内的细菌对某些药性成分产生耐药性,又能避免某些成分被长期反复使用,过多进入人体。

本版文字综合新华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江海晚报、生命时报、搜狐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报道。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