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是孕育文明的命脉,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老子曰:上善若水。水是大自然最美丽的景观,能静能动,有刚有柔。静则波澜不惊一碧万顷,动则激流鼎沸浪涌波翻;刚如大浪淘沙席卷而来呼啸而去,柔似平湖秋月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从长江三峡的浪漩翻滚到大海之滨的烟波浩渺,从涓涓细流的低吟浅唱到山间瀑布的飞珠溅玉,无一不显示着水的神奇与壮丽。自古以来,人们对水都有着别样的情怀,有水则秀,这不仅仅是一道风景,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它已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延续了数千年。
开栏的话:
习俗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交往的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在航海业,一方面,航海人员打破了区域范围,进入陌生的地域前,都必须了解和尊重当地民众的习惯和习俗。久而久之,航海人员的待人接物的礼仪演变成为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能理解、接受和通用的行为。另一方面,航海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人们因为对海洋的敬畏而产生的一些习俗,譬如放置“龙眼”、命名仪式、掷瓶礼、处女航……本报特开设“航海习俗解密”,邀请专业人士为您解读这些有趣的水运知识。
白鹇坑渡口
□ 朝颜
我被修河的美攫住眼睛,是在一个初冬的傍晚。
那时候,夕阳斜斜地披挂在流水之上,我就站在白鹇坑渡口,站在斑驳的树影之间,与粼粼的碧波交换眼神。恍惚间,我发现我已经不是我了,我变成水边的一枝芦苇,或者是岸上的一棵苦楝树,再或者,是一个摇摆着身姿从山对面走出来的灵动女子。
我只需将双手聚拢在唇边,一声悠长的吆喝,就传到了河渡的那一头,就会有一个摇橹的老人慢悠悠地涉水而来。他有着慢悠悠的动作,慢悠悠的脾气,和终年静默如斯的渡口一样,都是地久天长的样子。我听见咿咿呀呀的划桨声,哗哗作响的流水声,还有古老的船歌声,而远而近,由远而近——
我的双脚轻轻地踏上这条原木色的小舟,我的身子和着流水的节奏轻轻地摇晃,那身后的村庄、低低的炊烟,也和我一样轻轻地摇晃。一同踏上这条小舟的,有行色匆匆的生意人,有面色黧黑的庄稼汉,也有天真烂漫的读书郎。如果我愿意,可以和他们搭一搭讪,聊一聊天气和心情。或者,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说,只安静地看着河两边的群山,发一发呆。
我希望逢着的白鹇鸟没有飞来,我只知道它们高脚长颈、白背黑腹,在远古的传说中扇动翅膀。有很多年,它们在那个名叫白鹇坑的村庄里啄食嬉戏,飞过青山,飞过田野,飞过修河。我的祖先,就在白鹇鸟扑啦啦的飞翔之声陪伴下,日复一日,在那个村庄里采茶、耕种,或从渡口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山里和山外的世界。俗话说:“龟鱼狮象锁水口,不出天子出王侯。”后来,此地的王者之气被朝廷发觉,请风水先生破之。从此,白鹇鸟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进了那个永远的传说里。
再后来,摇橹的人慢慢老去,老得再也摇不动那一艘小船。从白鹇坑往庙岭的水泥路通车了,一些宣示着力量和速度的机动船也停靠在渡口的两端。一种新的生活正在开始,一些人像白鹇鸟一样越飞越远,飞出白鹇坑,飞过修水县城,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此刻,只有我还站在白鹇坑渡口,痴痴地望着水中悠闲摇曳的水草,还有乌桕树悄然落下的一片黄叶。我看到修河平阔的水面,和天空一样开明清朗。我知道山的那边,还有一个名叫白鹇坑的村庄,还有我的故乡,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安稳和自在。
河堤边,一只放空的弧形小舟依然安静地漂在水面上,仿佛还在等我,仿佛它一直站在这里。如果我不来,它会从初冬,一直等到下一个春天——
烟雨广西
□ 陶晶莹
在人们的印象中,最美的烟雨春色,要数江南了。不仅是他们那里有着独特的古韵房屋,还有着江南女子的柔情似水。
自打过年以来,广西就一直下雨,天总是灰蒙蒙的。我在一所村小工作,每天去往学校的路上,都会看到山水田园的乡村风光。此时,路边的油菜花得到了春雨的滋润,长得特别的好,金黄的花色更是亮眼,这里有一处油菜花田,那里有一处油菜花田,很美。而因下雨的缘故,这时候的山也是被雾气萦绕着,充满了神秘感,我很喜欢这样的景色。
在我工作的这个乡镇,有一个美丽的古镇。趁着周末,我和朋友开车着来到了古镇,去观赏家乡古镇的烟雨春色了。
家乡的这个古镇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虽然现在有许多的旧房子已被拆除建新了,但还依旧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房屋。这座古镇的房子是用青砖绿瓦建造起来的,而通路的小巷由石头铺成,经过了几千年,这道路也被人们走得光亮了。在这些房子的后面,有一条江,以前人们是通过这条江来运输货物的,算是一个码头,两边也都种满了古榕树,枝繁叶茂,垂吊在江中。于是,我撑着伞走在这古老的古镇中,细雨蒙蒙,烟雾缭绕,每走往一处地方,都被雾气缠绕着,看到的景色也是朦胧的,带着一种神秘感。恰巧碰到一个游客,她身着旗袍,站在这古镇的小巷中,手拿一把江南的油纸伞,一位摄影师正在认真地给她拍照,我似乎感觉这就是江南,或许江南的烟雨春色也如同这一样,有美景美人。
三步两桥的光阴
□ 侯利旺
爱上一座城的理由多种多样,一首歌、一部电影或一个爱而不得的人,我爱上南京,却是因为三步两桥的诗意地名。南京是一座凝聚千百年历史的古城,光影流转,承载国风荣华,城中每一条老街巷都有故事,每一块砖瓦都饱经沧桑。三步两桥是最普通不过的街巷,这里却是最市井的存在,住在此处久了,慢慢体验到日子的悠远流长。
寻找三步两桥,多数外地人都会搞错方位,笔直宽阔的南京模范马路两侧各有一处三步两桥。当你走过街面上明亮的高楼大厦,走过热火朝天的地铁建筑工地,走进曲里拐弯的小巷子,迎头便遇到了三步两桥。
想到三步两桥,便联想到水乡,全国类似这样的地名数不胜数。相传南京城有两处三步两桥地名,一处位于城南,另一处在城北。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载,三铺两个桥在城南殷高巷之西,因铺子很少,又有两块隆起似桥的高地。新中国成立后,因该处与城北重名,原巷子还是并入殷高巷。自此,三步两桥为城北独有。
一座城市让人留恋,必定是源于是一座流动着市井烟火的城市。考证三步两桥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城北荒地较多,各种河流水系遍布。清代陈作霖《凤麓小志》提到金陵为山水之窟。有水的地方便有桥,清朝工部所绘《明代南京城图》标注大小桥梁一百多座。三步两桥旧有金川河的两支水系在此流过,一支源于清凉山北麓虎踞关附近;一支源于清凉山东北麓阴阳营附近。明代南京城北部为驻军卫所的集中之地,这里就驻有龙骧卫等四个卫的驻军,部队的军粮及有关物资均依靠金川河运抵各军仓。金川河在这里设有三座码头(一座位于老菜市、一座位于东门街,还有一座位置不详),两座桥(周家桥,位于老菜市附近,西桥位于清凉古道附近),因此金川河两岸的堤埂均渐成为街市,此区域统称作“三步两桥”。
这里一下子变成金陵城烟火气最重的地方,小巷弥漫着烤鸭和各种美味的味道,因为这些味道,让这个小巷变得繁华起来,小巷道路交错着,人来人往,却又悠闲无碍。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老地名在建设发展过程经历了巨大变迁,逐渐淡出视野,退出历史的舞台, 好比人生舞台一场戏,再次注视这里,满脸荡漾着人生感慨。
光阴如流水,封藏于时光深处的市井气息,也像美酒一样醉人,三步两桥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街道规划的调整,三步两桥发生巨变,地理位置也有所改变,模范中路两侧各有三步两桥居民区,依然人火旺盛,经过岁月层层叠叠的堆积,赋予它一种更加独特的韵味,成为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
走边城
□ 杨泽文
自从读过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长河》以及系列散文《湘行散记》之后,就少不了时常向往湘西,渴望走进边城凤凰。我知道这不是为了印证什么或互证什么,更多的是为了感恩湘西的山川河流和古老城镇,是它们孕育和成就了一个杰出的文学巨子。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我终于来到遥远的凤凰古城时,最先闻到的却是浓浓的书香气息。
置身于凤凰古城,首先感到的是游客太多了。街巷里,店铺中,沱江边,都是游人的世界,这与其它旅游城镇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凤凰古城里有两样引人注目的东西:姜糖与书摊。姜糖满街尽巷都是,毕竟是凤凰的一大特产;书摊当然没有姜糖的店铺那样多,但对于一个县城来说,又确实是不少了。尤其是沈从文故居附近的街巷,大大小小的书摊就有好几个。所卖的通俗读物除了有关湘西的传说与传奇类书籍之外,竟然还有品位很高的文学作品,其中又以沈从文的作品居多,各种各样的单行本、选集和文集都有,几乎涵盖了沈从文的全部作品,即便像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的学术专著都现身于书摊上,这在外地的大书店里也是不容易买得到的。除了沈从文的作品外,大小书摊卖得最多的还有与沈从文有过交情的名人作品,比如陈渠珍、汪曾祺、黄永玉等等。
在凤凰古城大小书摊上买书的人,绝大部分是外地游客。即便沈从文的许多文学作品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能买得到,但选择在凤凰古城里购买则有了一种纪念的价值。为了满足游客的这种愿望,沈从文的故居有专门出售其作品的书屋,游客争相购买沈从文作品的场景真是让人动容。
在凤凰古城里阅读沈从文的作品,对旅游者来说,显然是一个难得而又美妙的阅读体验。于是在街头,在巷尾,在沱江边,在虹桥上,时常可看到手捧书本,或站或蹲或坐的阅读者。说真的,这是我在凤凰古城里看到的最美丽而又最迷人的风景。在有着青瓦盖顶的沱江虹桥上休息时,我就亲眼看到这样一个难忘的场景:一个游客在藤椅上春困打盹,手里的《边城》掉落了,近旁的一位游客笑着告诉他:先生, “翠翠”掉到您脚下了……
“翠翠”是小说《边城》里的故事主角,她和爷爷一同生活在茶峒山城外的一条小溪边。爷爷守着一条渡船,每天负责护送过溪的行人。渡船老人的女儿与一个守城兵有了私情,生下翠翠后就和那个守城兵一同殉情死了。从此老人便和外孙女相依为命地生活着。茶峒城里有一个在水码头上掌事的龙头大哥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天保一个叫傩送,两兄弟都爱上了翠翠。可翠翠爱的是傩送,不爱天保。天保在失望之下驾船出外,在下游失事淹死;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在心里结了一个难解的疙瘩,也驾船出外了。在一个雷雨之夜,渡船老人去世了,只剩下了翠翠一个人。虽然傩送对翠翠的感情并没有变,但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就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沈从文却把它写得很美,写得很真实,以至于让读者认为真有那么一回事,于是就想到湘西,就想去边城凤凰,看看那条溪水和那个渡口,看看那座白色小塔和渡船老人的坟墓,看看翠翠喜欢的那一片翠竹林……然而,在不可能看到这一切之后,他们就少不了在凤凰城里再次阅读《边城》,以此不断澄明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离开边城凤凰之前,我也在沱江边的一家客栈里十分虔诚地读了一遍《边城》。毕竟在凤凰城里静读《边城》的独特体验,对我这个难得远游的阅读者来说,一生也许不会有第二次了。
新船建造铺设龙骨礼仪
□ 胡月祥
过去木板船时代,无论中外,造船工匠在建造船舶的时候,为了祈求船舶好运都会在船舶铺设龙骨时举行铺设龙骨仪式。在中国古代,铺设龙骨时也会举行一个仪式,宰牲畜摆祭台,并请神汉焚香,念念有词,鸣锣击鼓,气势恢宏。中国南方,建造渔船的船厂工人认为放置“龙眼”就相当于给船装上了眼睛,船就会像龙一样在水里畅游,“龙眼”的材料就是银币,也有着开眼见财的含义。
在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在铺设龙骨时,水手们会将崭新的硬币或纪念币放在龙骨下面,据说这样会给船带来好运。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每当铺设龙骨时,这枚硬币便会放置在龙骨基石底部,这同样由邮轮公司和造船厂的重要人物完成。
这是全世界通行但形式不同的建造船舶的礼仪。也就是表达造船人和航海人对大海敬畏的态度。
历史已经翻开了另外一页了,那么现代建造船舶是否还有这个礼仪呢?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有过而无不及。先让大家了解一下现代船舶的建造过程:
现代船舶建造完全打破了过去放样建造的原始方式,而是通过计算机设计标准模块后,再进行钢板切割。为了造船之前的仪式,船厂造船工人就会将第一块钢板切成船身形状或船名首字母形状。造船厂和船东老板们聚集在建造船舶的船台边上举行仪式。他们握手寒暄,喝香槟,撒花并拍照,为该船的诞生留下照片和档案,也留下船厂和船东良好合作的靓影。
海水是咸的,对船舶钢板具有强大的腐蚀性。因此船舶钢板锻炼都是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再进入船厂按模块切割之后,使用激光机将钢板切成合适的尺寸并焊接。因为防腐涂层被高温破坏,所以切割和焊接之后还得对所有钢板进行特殊防腐蚀处理。
现代船厂已经不像过去造船一样在船台上先铺设龙骨,然后再一块块焊接钢板成型。现在都在船舶模块拼装车间按照电脑程序自动切割钢板,然后一个身段、一个身段的焊接,防腐处理之后,铺上电路和管线,这个就成了一个预制块,再运到船坞进行模块拼装。进一步施工所需的翻转工作将交给船坞中屹立的门式起重机,所以现代船舶建造的速度很快。
龙骨是船舶最重要的承重结构,位于船的底部,能减少船的倾斜或是反向转动。由于铺设龙骨才意味着建造邮轮工作正式开始,所以,此时会有活动!并且邮轮公司董事、船长、造船厂厂长都会出席此次活动。然后又是握手,喝香槟,撒花,以及拍照……
在放下龙骨前,有一个放置幸运钱币的传统祈福仪式,寓意这些硬币将为整个建造过程、未来航行和乘客们都带来好运。这个仪式可以男人去放,也可以由女人去放。
铺设龙骨之后,就是模块组装了。
巨型起重机在船坞上方不停移动,将一个个巨型模块依次放置到正确的位置,逐步搭起船身。
在正式启航前两个月,干船坞被蓄上水,接近完成的船体被泊出船坞外,在码头进行最后的测试和收尾工作。然后到海上进行海试,以检测船舶是否适航和船舶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况中。海试后,船舶将靠泊在船厂的码头,在那里完成最终的装修和测试。
然后,就像一位待嫁的姑娘一样,船头静静地披上红布,将船名隐藏起来,等待新船的命名和交付,这又将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请关注下一期“新船下水仪式”。
(作者:胡月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公司高级船长,中海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的首席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