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水运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5月19日 星期

上海海关大楼的峥嵘岁月

海关大楼。
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中心。
黄浦江前的海关大楼。
黄浦江。

矗立在上海外滩黄浦江畔的海关大楼,以它那高耸巍峨的钟楼和浑厚悠扬的钟声闻名于世。这幢古希腊式雄伟建筑于1927年12月落成,曾经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高的建筑物。1928年元旦从钟楼上第一次敲响整点钟声和《威斯敏斯特》乐曲,至今已有整整90周年。它如同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上海黄浦江的前世今生。

□ 冯元祥

大楼几度更迭

海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它历史悠久、建筑物风格几度变更。1864年清政府在此建了一座官衙式木结构的楼房,称为“江海关”。

1891年江海关实际掌权者英国人赫德下令拆除旧屋,聘请英国人设计,由上海川沙县工匠杨斯盛组织施工,于1893年建成一栋砖木结构的哥特式三层洋楼。

1901年7月,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德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该条约有一条内容是疏浚黄浦江航道,以满足外国列强在华的航运利益。并确定由江海关道和海关英籍税务司会商组建浚浦机构。1905年12月浚浦工程局(今上海航道局)成立,运营经费来自海关附收的浚浦费,局署设在九江路1号。

到了1925年海关大楼再次重建,于1927年12月竣工,江海关总部和浚浦局同时迁入此楼办公,它就是现今的海关大楼。大楼占位呈东西向,由东濒黄浦江9层主楼和西临四川中路5层辅楼组成,主楼上面是钟楼;大楼占地面积57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600多平方米;大楼总高度79米,相当于现在的公寓楼26层,其中主楼高36米,钟楼高43米。

站在钟楼上眺望远处,滨江大道人流如织,黄浦江上各色货轮游轮南来北往,众多鸥鹭或在水面嬉戏,或展翅飞翔,浦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神秘的钟楼

如果说海关大楼闻名遐迩,那么高耸的钟楼和巨型大钟才是这幢庞大建筑物最神秘、最珍贵的部位。

进入海关大楼,从底楼门厅乘电梯直达九楼,穿过曲折楼道再往上走一层楼梯,就来到钟楼房。钟楼高度43米,比主楼还要高出7米,它由机芯房、铜钟座、旗杆台三层组成,而机芯房是大钟的心脏部位。进入钟楼房,踏上宽度只能一人通过、角度接近90度的铁质旋转阶梯,一步步向上攀行60多级台阶,终于到达了机芯房。

在轿车车厢大小的机芯里,几百个齿轮互相咬合,直径超过12毫米的钢丝绳连接着三根粗壮的发条,三根发条又分别连接着“走时”“报刻”“敲整点”的钟摆,最重一根发条重达1吨。海关大钟是机械钟,分秒不停地转动着,为了减少机芯磨损,大钟每发出一声“嘀嗒”是2秒,而普通机械钟“嘀嗒”一声是1秒,一秒之差关系到大钟寿命的延长,反映了设计师深谋远虑和别具匠心,为世人所折服!

机芯房上方四周镶嵌着四个大钟面,每个钟面用100多块12角棱形图案的乳白色特制钢化玻璃拼成,直径达5.4米;钟面上的紫铜分针长3.17米,重49公斤,紫铜时针长2.3米,重37.5公斤;配有72盏照明电灯,在夜幕下四块乳白色钟面格外明亮,方圆数十里均可看见大钟的时刻,仿佛是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市民们看到时间前进的脚步。

沿着机芯房旋转阶梯继续往上行走,就来到铜钟所在的平台,这里有一口大钟、4口小钟,每隔15分钟,小钟响起“叮咚”之声;每隔1小时,重达135公斤的铜锤就会敲击大钟,从而发出浑厚深沉的整点钟声,持续10秒左右,钟声传得很远很远。现在4口小钟已“退休”列入文物保护,而报“刻”时响起的《东方红》乐曲是由扩音器播放的。一首《东方红》乐曲分节奏响:一刻钟时响一节,半点钟时响两节,三刻钟时响三节,整点钟时奏响一首完整的《东方红》。雄浑的钟声和激扬的乐曲响彻天宇,同时也回荡在人们心里——感觉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感从心头油然而起。

亚洲第一钟载入史册

上海海关大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座“大本钟”之一,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最大的是1859年诞生的英国伦敦大本钟,其次是莫斯科红场大本钟,上海大本钟虽名列第三,但是它与伦敦大本钟同在英国约翰泰勒公司定制生产,属于“同母所生”。

海关大楼安装大钟有其历史原因和业务需要。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黄浦江成为中外贸易的交通要道,外国商船进出港口日渐增多。

1893年建造的哥特式海关大楼就是当时外滩最高建筑物,进入吴淞口、黄浦江的外国商船,在很远处就可以看到海关大楼,便于外轮提前做好进港靠泊、办理入境手续及装卸货物等准备工作,大钟起到了灯塔导航作用。

高耸的钟楼和悠扬的钟声给城市营造了美妙的生活节奏感,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观。另外,由于海关自身业务需要,上海港对外开放后,参照欧美国家海关以天数计算船舶吨税的办法,船舶在港口停泊时间超过晚上12点钟就要多收一天吨税。

由于进出港船舶来自世界各地,船上自备时钟误差较大,经常会引起争议,因此为了统一报关时间,就以海关大钟时间为准,早建于1893年的江海关大楼就已安装了时钟。1925年重建新大楼时,海关出资5000多两白银,在英国定制一座“大本钟”,于1927年8月从伦敦运到上海,然后把6吨多重的大钟吊到70多米高的钟楼上安装,当时有众多市民驻足仰望。从此,上海海关大钟就成为亚洲第一大钟而载入史册。

钟声的变迁

90年来,海关钟声经历了4次变化。1928年1月1日零时起,每隔15分钟就响起英国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从1966年开始,海关钟声由《东方红》乐曲替代;19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时,钟声恢复了《威斯敏斯特》乐曲;到了1997年,为迎接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刻到来,从当年6月30日零时起,海关钟声停奏《威斯敏斯特》乐曲,只敲响整点钟声;从2003年起,海关大钟又重新奏响《东方红》乐曲至今。海关钟声乐曲几经变化的背后,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

从铜钟平台再往上就是钟楼顶端的旗杆台,一根粗壮的乳白色圆形柱子从钟楼里拔天而出,那就是海关大楼楼顶的旗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在这里迎风飘扬。旗杆位置的地理坐标是北纬31°14’,东经121°29’,这里曾经是上海地理位置的原点标志,后来上海原点标志移到了位于人民广场北侧的国际饭店大堂内。

海关大钟安装之后,就一直由专职工匠精心维护、检修保养,现在承担护钟任务的已经是第四代工匠了。工匠师傅每周三次要给大钟几百个齿轮加注专用机油,上紧发条,检查运转情况,确保大钟分秒不差。原先给大钟上发条时,要靠四五个人扛起发条器,用人力来转动,每次上发条需要一个多小时;后来安装了电动机,只需工匠师傅按动电钮操作,既省时又省力。每年12月最后一天晚上,护钟工匠仍需要守候在钟楼里,聚精会神地观察大钟转动情况,确保新年元旦第一秒同“北京时间”一致。

一段光荣历史

海关大楼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1949年5月上海新中国成立前夕,根据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指示,成立了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指挥部就设在海关大楼410室、412室和413室三个房间。

在指挥部领导下,江海关和浚浦局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里应外合,完成了消灭敌人、保护城市建筑资产的艰巨任务。时任江海关税务司兼浚浦局局长丁贵堂毅然决定留在上海,并指令各辖关不得撤退、不得运走档案文件、不得汇出海关税款。

在上海地下党组织指导及浚浦局进步职员支持下,丁桂堂对国民党政府要求将当时远东最大挖泥船“建设”号及测量船“利量”号开往台湾的命令采取消极、拖延之策,竭力保护了浚浦局机船设备和海关关产不受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贵堂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副署长,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现在海关大楼正门花岗岩石墙上镶嵌着一幅巨大雕塑,画面反映了解放军战士和上海工人及市民喜庆相拥、热烈庆祝上海解放的场景,雕塑上还有原中共上海地下党市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副市长、市人大副主任张承宗亲笔题写的“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手迹。

1949年5月25日,上海吴淞江(苏州河)以南地区已经解放,当日凌晨4时30分,海关大楼挂出了上海市第一幅红色标语:“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大上海”,高高的钟楼上升起了黄浦江畔第一面红旗。5月30日上海市军管会代表奉命接管江海关,象征国家主权的国门钥匙——海关控制管理权,终于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1950年2月16日,江海关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不久浚浦局也改称上海河道工程局,隶属关系从上海海关移出,局总部仍在海关大楼至今,1964年9月,上海河道工程局更名为上海航道局。

辉煌发展业绩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上海海关业务增长迅猛:1950年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1.19亿美元,2008年共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高达6065.6亿美元,也就是说,2008年海关一天监管的进出口货值相当于1950年一年总货值的15倍。

在全球经济贸易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2017年上海海关业务逆势增长,实现进出口总值5.9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自2012年以来首次恢复同比2位数增长,其中,出口3.5万亿元,增长10.6%,进口2.47万亿元,增长19.3%,进出口值均创历史新高。

同样,上海航道局发展变化也相当巨大。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航道局取得了快速发展,挖泥船队从黄浦江出发,行进到华东沿海和我国南北港口以及世界各地,疏浚能力由1978年的2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2亿多立方米,产能净增10倍以上。目前上海航道局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特大型疏浚公司之一。

雄踞在上海外滩、黄浦江畔的海关大楼,90年来亲眼目睹了上海市和黄浦江的岁月沧桑、历史巨变。如今,那高耸的钟楼和激昂的钟声,象征着上海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国际化特大都市,海纳百川、大气谦和、开明睿智、追求卓越,正昂首迈进新时代、新征程,努力实现新作为,打造更加耀眼璀璨的东方明珠。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