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陈俊杰 通讯员 王剑
“压力很大!“6月11日,在嘉兴华辰码头,看着眼前高高耸起的危化品储罐,嘉兴海事局危防处处长胡伟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10年间,嘉兴港船载危化品吞吐量翻了三倍,2018年达到1418.2万吨,“作为海事部门,我们也面临着成倍增长的安全监管压力和水上污染风险。”胡伟说。
嘉兴港作为浙江北部唯一出海口,依托后方化工产业发达的区位优势,船载危化品运输仍在持续高速增长。面对如此情形,嘉兴海事局主动作为,探索出危化品船舶闭环监管机制、防污染联防体建设机制等“撒手锏”,筑起一道“水上安全防线”。
科技助力 实现监管“闭环”
在嘉兴海事局交管中心值班室,记者看到,大屏上实时显示着辖区危化品码头作业的现场画面,值班员在电脑屏幕前密切关注着辖区船舶的动态信息。
“杭州湾水域潮差大、流速急,此外辖区还有杭州湾跨海大桥、海底输油管道,通航环境复杂。”嘉兴海事局交管中心负责人俞付明告诉记者,目前该局辖区已经实现了AIS、VTS监控全覆盖,危化品码头CCTV覆盖率也达到了100%,为危化品船舶闭环管理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所谓的危化品船舶闭环监管就是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一系列监管检查,全程监控危化品船舶安全作业的一套机制。胡伟透露,在事前,海事部门可以通过“船载危险货物进出港口审批”业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船舶一律依法不予进出港口,并采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选船机制,结合船舶所载货物污染危害特性等情况综合评定“重点关注”船舶。
“指挥中心根据评定的‘重点关注’船舶的动态信息实时发布监督管理任务,船舶交管中心强化船舶的VTS静态监控,海巡执法支队开展海上巡航执法,海事处加大船舶靠泊后的现场监督检查,有效地施行了船舶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监督管理。”胡伟介绍。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控制,该局推进实现了危化品船舶“申报—进港—靠泊—作业—离泊—出港”的闭环管理。
执法改革 激活“一线”效能
去年,嘉兴海事局实行了海事执法模式改革:指挥中心作为信息中枢,优化了船舶选船机制,提升了执法任务的实时性与针对性;同时剥离原先基层海事处承担的审批等静态业务,全面发挥海事处等现场部门一线监督管理职能。
此举将执法力量向监管一线充实,有效激发了部门联动机制活力。前不久,VTS值班员在夜间值班时通过VTS系统发现“加泰3”轮进港并在锚地停留,但未查询到该轮相关船载危险货物申报信息,指挥中心紧急下派执法任务,海事处应急值班人员乘坐海巡艇在锚地水域当场查处了该船的违法行为,对谎报瞒报行为形成了巨大的震慑。
“10年中,嘉兴散装液化气吞吐量增长了5倍,所以我们结合这一特点,成立了‘LPG’工作室,紧密围绕液化气船舶监督管理开展研究,着力破解危化品船舶监督管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胡伟介绍,工作室成立后,开展了嘉兴港应急能力建设现状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研究,并完成了《嘉兴海事局液化气船舶监督检查指南》等的编制工作,迅速成长为散装液化气安全监管的主力军。
联防共治 筑牢水上“防火墙”
水上应急处置能力是危化品安全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嘉兴海事局坚持以防为先,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急能力建设思路,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014年,《嘉兴市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发布实施。
2016年,嘉兴市协成船舶污染防治有限公司由辖区8家港航企业联合出资组建,这是嘉兴港成立的首个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码头联防体。
“2017年,嘉兴市海上溢油应急中心正式成立。”胡伟说,“中心作为嘉兴市海上污染事故的指挥协调机构,进一步健全了海上污染应急事件的指挥协调机制”。
据介绍,嘉兴海事局在全面开展调研、多方听取港口码头企业的意见的基础上,先行先试,以“联防体建设”模式推进港口企业应急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