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能源是一种智慧,一种习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财富。
今年6月17日至23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是“绿色发展,节能先行”;6月19日为全国低碳日,主题是“低碳行动,保卫蓝天”。
从国家各大机关部委到地方无数职能机构,从恪于职守的节能工作者到初触节能的高校学子,从各地方城市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到热情参与的广大民众……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各部门、各地方都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低碳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低碳行动,培育引领低碳新风尚。
一场体验过程的思想启蒙
“垃圾分类很重要,分类技巧要记牢;标识上面有介绍,仔细看清别误放……”6月16日上午,伴随着公益歌曲《垃圾分类一道来》的动听旋律,2019年上海市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学生生态环保节开幕式暨生态文明教育校园行启动仪式”在复旦大学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举行了首批中小学“校园生态文明小志愿者工作站”揭牌仪式,宣读了生态文明小志愿者誓词。作为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活动现场还举办了“大教授小课堂”活动,复旦大学戴星翼教授和近300名中小学生们代表一起展开了对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话题讨论。戴星翼从长江江豚、中华鲟、扬子鳄等长江流域的濒危物种娓娓道来,介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现状,呼吁人们对长江进行更强有力的保护。在提问环节,戴星翼还与中小学生们进行现场互动,气氛热闹活跃。
实际,不仅仅只有上海,全国各地青少年组成的“绿色团队”,已经成为“节能低碳”大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6月17日,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广场,一场以“绿色发展,节能先行”和“低碳行动,保卫蓝天”为主题的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启动仪式正式举行,高校学生代表宣读节能低碳倡议书,现场展示绿色办公用品、节能小家电、节能灯具等节能低碳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意识;在江西,九江小学利用每周一的队会课开展了“低碳生活,从你我做起”的全国低碳日主题队会活动,有的孩子用画笔描绘出绿色低碳的美好生活,有的孩子亲手制作了低碳宣传卡,孩子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宣传节能低碳生活的种种益处,同时动员身边的人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
的确,节能不是专业人士的特权,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今时今日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全国节能宣传周,作为一个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宣传平台,不是节能工作的秀场,而是在展示未来更低能耗更低碳生活的一种可能性。让青少年和大学生更多地参与体验节能的这种过程,探讨这种生活的可能性,就是在进行思想上的启蒙。
意识引导行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些从学生时代就有意识践行节能降耗的专注的孩子,很可能就是未来节能低碳生活的参与者、引领者甚至是主导者。而这,才是节能工作不竭的内生动力。
一次自觉自发的全民践行
如果说生态文明新时代真的来临,那么节能在每一个民众身上的具体实践,就应该意味着借助节能,蓝天白云成为生活新常态,节能低碳成为生活新习惯,所谓公众的“节能获得感”也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强。
倡导公交优先,引导购买小排量车,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近年来,为引导人们低碳出行,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命令到财税手段,各级政府出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大招”。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重污染天数明显减少,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2018年度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江西全省PM2.5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4%,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定保持优良水平,绿色生态优势持续巩固;
山东省政府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2018年,山东省水环境质量实现连续16年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连续6年改善;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日前发布《2018年广西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广西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以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取得实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随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蓝天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美。在政府、企业发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同时,亿万公众同样践行着低碳生活方式,汇聚形成绿色合力。
日前,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试运营。骑行爱好者李先生已经坚持骑车10年了,今年63岁的他整好了装备,准备在自行车道上体验一把。“这条路修得挺有意思,隔一段就有一条弯路,让人骑起来不觉得枯燥。希望能越修越长,让我们骑个过瘾!”他说。
随着共享单车和骑行文化的普及,绿色出行、健康出行的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据统计,截至6月6日14时,该条自行车专用路已累计通行7.8万余车次。
除了绿色出行,节能环保还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当中。比如,购买使用节能电器、节能环保型汽车,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一些,人走灯灭节约用电,少开车多坐公交,长时间停车时熄火,节约用纸减少林木损耗,抵制过度包装的产品等等。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居民衣食住行节能减碳潜力很大。以节能灯为例,11瓦的节能灯替换40瓦的白炽灯,照明效果相当,一只灯一年可少用电34千瓦时,省电费近17元。我国在用的白炽灯约有14亿只,如全换成节能灯,年节电480亿千瓦时。
当前,一次全民参与下的节能低碳行动已经席卷全国。
一轮技术迭代下的创新变革
节能降耗,保卫蓝天。节能技术,重任在肩。
在汽车领域,“低碳革命”已然兴起。纵观全球汽车产业,欧盟等发达地区已率先推出更加严苛的汽车碳排放标准,推动汽车产业向电气化转型。欧盟计划到2030年使汽车和货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2021年减少37.5%和31%,这对汽车的动力技术乃至整个汽车产业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国际主流车企也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对产品线和核心业务进行战略性调整。
当然,中国也正从顶层设计上寻求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的解决之道,在不久前召开的“乘用车碳排放核算技术规范研究工作组”2019年第一次交流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人士指出,国内对于乘用车的碳排放政策将逐步趋严,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为汽车行业低碳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在船舶领域,具有能耗低、零排放、低噪音、无污染优点的电动船舶成为实现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6月13日,首届电动船舶创新发展研讨会在福建宁德举行,与会的业内专家聚焦电动船舶创新发展,提出要多方合力推广电动船舶。“目前,我国船舶大部分还在采用柴油机动力系统,技术等级低且污染大。”杭州现代船舶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黄桂林介绍,但国内外已在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安全性和经济性,近年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BMS电池管理系统发展迅速,充放电倍率的提高使船舶启动加速及动力操控性更好,已经具备了在船舶上推广应用的技术条件。
针对船用锂离子电池应用场景,宁德时代副总裁吴凯介绍,磷酸铁锂电池以其高安全性、长寿命、低成本、性能均衡等多方优势成为现阶段船舶动力电池的最优选择。
新技术,需要新“伯乐”,新技术,需要新“戏台”。据了解,在国家节能中心打造的重点节能技术应用案例评选发布推介这个平台上,一轮技术迭代正在上演,一场节能技术变革蓄势待发。
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国家节能中心组织开展了重点节能技术应用典型案例评选工作。经过信誉核查、初步评选、情况复查、现场答辩、现场核查和公示等十几个环节,最终由专家团队确定了15个重点节能技术应用典型案例。
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徐强说,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是各行业、各领域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环节,是缓解资源环境生态瓶颈约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典型节能技术在先进性、示范性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促进节能技术进步、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
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低碳生活,让我们从身边做起。
看国外的花式环保“神器”
节能住宅、节能电器、太阳能公路……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与环境生态挑战,世界各国正积极行动起来,寻求各自的绿色发展之路。
德国节能住宅成环保先锋
在德国柏林动物园附近有一栋现代的二层小楼,按照设计,整栋房屋就是一座小型发电站,不仅可满足一般的生活用电,还能为电动汽车或电池充电,电力多余时可卖给电网。
小楼房屋居住面积130平方米,东西两面为全玻璃设计,楼顶和南墙覆盖太阳能板,可为房屋和电动车提供电力。此外,房屋供暖采用热泵系统,热水不仅可供洗澡,还可用于地暖;机械通风设备保证室内空气清新的同时,还可回收要排入空气中的热量;为减少热损失,房屋玻璃均选用三层中空玻璃,房屋顶部、底部以及外墙的保温材料也让热量难以散失。
肯尼亚移动厕所环保又节能
肯尼亚一家企业推出了一种移动式厕所,特点是利用太阳能将粪便转换成新型厨房燃料,既改善了卫生环境状况,又提供了环保能源,减少了树木砍伐。虽然这种新型燃料的价格比传统木炭高,但它能效高、使用时间久,实际上每月可节约10%至15%的花费,而且每吨燃料相当于节约了88棵树。
全球首段“太阳能公路”在法国投用
2016年12月22日,全球首段“太阳能公路”在法国西北部图鲁夫尔欧佩尔什镇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段真正可供机动车行驶的“太阳能公路”,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城市供电。
丹麦医院的
污水处理后可饮用
技术创新,让污水处理更胜一筹。在丹麦首都圈地区,距离医院数百米远处,建有全世界首家试点全面处理医院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利用最新的污水处理技术,经过5道工序处理后,医院污水已变成了清澈透亮的水。处理后的水细菌数为“0”,已可直接饮用。此外,丹麦污水处理厂用污水处理时的淤泥制造沼气,既可发电,也可用于公交车的动力,多余的则出售。
美国、加拿大百姓生活:无处不环保
44岁的凯茜·格林住在加拿大多伦多附近一个小镇。长期以来,她利用苏打粉、醋、柠檬汁、盐等自制洗手液和洗衣粉,并用白醋替代柔顺剂。凯茜认为,这些都是天然物品,最终流到河里或海里不会造成污染。
家住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梅恩·李在节能环保方面可谓经验老到。只要离开家超过一周,她会在走之前把家里所有电源插头拔掉,因为不拔插头,还是会有电能损耗。另外,她把家里所有灯都换成节能灯,经济环保一举两得。
30多岁的劳拉·艾琳达是一名生物学家。她平时不开车,每天上下班都步行或坐地铁。在她所住公寓楼里,所有玻璃、纸、塑料等垃圾废品都要分类回收。
本文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新华网、华夏时报、上海教育新闻网、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九江新闻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