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7月24日 星期

古城水韵 魅力绍兴
​——“千年运河焕新生”主题采访(五)

□ 全媒记者 甘琛 陈俊杰 何业勤 见习记者 王登峰 通讯员 熊小芳

古越长河,可亲可感。

“一部运河演变史,半部绍兴发展史”,由运河孕育出的文化,深深烙印在绍兴的历史长河中。

近日,“千年运河焕新生”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团来到绍兴,零距离感受这座江南水乡千年古城的魅力。因水而名,因水而兴,一座别具魅力的东方水城,正站在华丽蝶变的新起点……

集箱运输连年翻番

绍兴以江南水乡闻名,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自然河道近1.1万公里。绍兴的内河航运发展情况如何?记者团首先来到绍兴港现代物流园进行了实地采访。

上世纪80年代末,绍兴水上船舶超过1万艘,水运总量最高峰时占全市运输的63%,可谓是真正的千帆竞渡、百舸争流。90年代后因公路运输兴起,绍兴水路运输逐年萎缩,直至2013年杭甬运河全线通航,绍兴水运再次复兴。

“杭甬运河传承了浙东运河的航运功能,是绍兴‘H型’骨干航道网中最重要的那一‘横’,承担着全市70%以上的货运总量。”绍兴市港航管理局党委书记秋晓鸥介绍说,“杭甬运河的全线通航推动了绍兴水运产业的快速发展。”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2年,绍兴内河船舶平均吨位是198载重吨,到2018年底,提高至400载重吨,6年时间翻了一番多。单船吨位也累创新高,今年5月份柯桥区顺通航运有限公司打造的“顺通集001”可装载1500吨货物。至2018年底,绍兴内河水运货运量达到2000万吨。

“2013年我就换大船了,货运量大了不少。在燃油和人工成本几乎差不多的情况下,经济效应的增长是明显的。”杭甬运河开通后,诸暨船户单师傅放弃熟悉的江苏、上海航线,开始走杭甬运河航线。

在内河货运总量迅猛增长的同时,绍兴内河集装箱运输也从无到有,获得了爆发式增长。据介绍,2014年10月,绍兴辖区首家集装箱水路运输企业开始营运,至2018年底,运输量连续翻番。今年仅上半年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945TEU,同比增长157.1%,到2022年预计将超过20万TEU。绍兴集装箱船舶运力也发展迅速,2014年为零,到今年6月底,已实际投入营运的集散船舶超20艘,在建13艘。仅绍兴市王氏物流有限公司,2018年就完成4艘新船的建造,2019年又斥资追加了6条集散两用船舶的订单。

“内河集装箱船舶运输量大、经济性好、机械化程度高、受环境影响小且空箱可循环利用,由于优势明显,越来越多的运输企业开始尝试大宗物资的‘弃陆走水’。”绍兴市王氏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全说。

绍兴市汇海航运有限公司是绍兴第一家集装箱船舶运输公司,从2014年10月份开始营运,公司业务量连续4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从事内河集装箱运输的船舶可免征过闸费,并享有优先过闸待遇,这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绍兴市汇海航运有限公司董事长姚见方说,“以前都是跑散货船,有时候一待闸就是好几天,时间成本太大,现在跑集装箱船优先过闸,我们肯定愿意跑集装箱船啦!”

绍兴内河集装箱运输增速全省第一,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发展诸暨内河集装箱船舶,诸暨市政府和绍兴港航部门先后投资3500万元对浦阳江23.1公里航道进行六改四升级改造,同时投入2亿多元在新亭埠码头新建6个500吨级泊位。今年6月,绍兴市政府又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支持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对进出绍兴市港口码头的内河集装箱,每标箱给予100元奖励,每年每家企业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对投资建设(含改扩建)300吨级码头以上的,按泊位(包括散货泊位、集装箱泊位)实际建设投入的10%予以奖励,每个港口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本地水运企业新购置500吨级以上船舶,按实际购置价10%予以奖励,每艘最高不超过20万元。”

合力共建生态运河

中午时分,杭甬运河沿线游步道可见三三两两的村民,从绿道慢悠悠地散步而来。“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运河周边风景可以这么好。”住在运河附近的村民王女士笑呵呵地说。

“几年前,运河环境还是另一番景象,沿线工业企业污废水直排入河,养殖户居民农业废料沿河偷倒,小区生活污水也流入运河,导致运河水质不佳。”绍兴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韩凤雷介绍说。

在杭甬运河边,记者放眼望去,两岸整洁,绿树成荫,几条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运河水质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河长制”发挥了很大作用。

近五年,借助“河长制”平台,绍兴市港航管理局会同属地政府,建章立制,深入推进运河生态建设,对各污染源进行了专项治理,对现有生产性废水排放工业企业实施全面入网,废水入网率达100%;对沿线70余处家畜禽养殖场进行关停或搬迁;通过“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程全线启动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避免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据统计,近五年全线共清除淤泥67万方,清理水岸漂浮物、垃圾2600余吨,清理各类渔具725余个,拔除河桩108根,打捞沉船数十艘。现已基本达到无杂物漂浮、无违章设置、无护岸坍塌、无污水直排、无污泥淤积“五无”标准。

站在杭甬运河岸边,水面波光潋滟,远处青山含翠,一片绿意盎然,岸边绿植满坡,栽植的垂柳、香樟、水杉等正奋力生长,绍兴港航部门实施的全线绿化提档工程已见成效。

2014年至2019年,运河全线完成绿化提档及维护投资1.34亿元,覆盖面积60万余平方米,防止了沿线水土流失,也控制了入河淤积,极大地提高了全线环境美观程度。

2018年12月,杭甬运河“一段一景”生态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运河文化公园完成竣工验收。历时三个月,投资1000万,总面积27178平方米。如今,运河文化公园已成为周边百姓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必经之地。“由于公园风格现代化,在极大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同时,更成为新老文化交融的一种具象体现,对带动水城旅游产业,提高绍兴水乡城市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韩凤雷说。

“船痴”爱船更爱义救

船,是烟雨江南的前世,亦是水乡绍兴难以割舍的情结。

“我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船。现在我有一个梦想,建造属于绍兴的船文化博物馆,让后人知道在我们曾有过哪些船只,也让木船文化继续延续下去。”说这话的人名叫何关明,是绍兴市松陵造船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在绍兴航运界和文化界,何关明的大名无人不知,人称“船痴”。下午1时20分许,“千年运河焕新生”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团来到松陵造船厂,采访了这位“船痴”。

何关明出生于绍兴东湖镇松陵村。该村的造船历史很悠久,古代绍兴的许多船都出自该村的能工巧匠之手。何关明便出自造船世家,从太爷爷开始,都是当地有名的造船师傅,17岁时,他便跟着父亲学习造船。

他不善言辞,但是一提到船,提到船文化博物馆,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他以一己之力,打造了浙江最大的船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摆放着按同比例缩小的的各类典型古船100多艘。

“如果我现在不做这个事情,几年后,很多已上年纪的造船老技工可能会逐渐离世,那就没有人会做这个事情了。”何关明下定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原绍兴古船文化。采访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让后人知道中国的木船文化。

何关明除了想建造木船博物馆外,还有一个设想,就是扩大水上救助中心。多年来,何关明已经在水上救助了好多人,具体人数他自己也算不清了。“你看,这是我自己的救援船,消防、抽水、电焊等功能都有,我这船的出水量可是能抵好几辆消防车的。”何关明指着停在河边的一条条救援船说。

正在记者团采访之时,三位特殊的客人走进了松陵船厂。

“您是我的再生父母,谢谢您!”22岁的楼盼和父母将写有“无私救助恩难忘 铭刻于心永传承”的锦旗送到何关明手中,14年前的一个感人故事吸引了采访团的记者。

事情发生在2005年,地点是绍兴环城河,当时两船相撞导致一船翻扣,一家三口落水,一名小女孩和父亲被困在翻扣的船里。“营救过程很艰难。将船体割开,但要避开油箱。而一旦船体割开,里面的空气跑出来,船舶可能立马下沉,里面人员的生命可能无法保障。要确保船舶相对固定需要起吊机等设备,而当时必要的救援工具都没有。最后我们现场调来两艘大船,一头一根钢丝绳固定船体防止下沉,终于成功了!”何关明回忆说,当时岸上有上千名围观市民,女孩被救出的那一刻,大家都为他们鼓掌。

被救的女孩就是楼盼,当时只有8岁。“这面锦旗送的太晚了,14年来我一直记挂着我的救命恩人。”楼盼说。

这一次救援,也让何关明坚定了自己从事公益救助的决心。-多年来,他一直把水上救援当成一种责任。“我们了解船体结构,船厂工人熟悉水性,水上救人,没有人比我们更合适。”何关明说。

从那天起,他开始建设公益水上救援队。没有合适的船,他就自己设计自己造;没有专业的人,他就发动船厂员工参与进来;没有先进的救援装备,他就东奔西走积极购买引进……

“这些年,抢险的硬件投入差不多700多万。”何关明介绍说,每年的船舶保养费用还需50万元,这些钱全部是他自己投入。“尽管很多人不理解,但我有自己的决心,公益救助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悠悠长河,澹澹云山。一条活着的黄金水道,一道流动的风景线,穿越千年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