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水运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8月16日 星期

西鼓岛上“三响槌”

梅联村沙滩上的小船。 冯心恺 摄
西鼓岛只能乘船前往。
三亚航标站。 冯心恺 摄
三亚崖州中心渔港。 冯心恺 摄

□ 特约记者 冯心恺

海南省内,散立着许多小岛。它们如艘艘护卫舰,有意无意地游弋在周边,警惕地守卫着海南岛这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它们如座座海中哨所,时刻注视着广阔的大海,生怕一个不小心,不幸惊扰身后那片宁静而美丽的土地。

在海南岛的最西端,就有这样两个小岛,一个叫东锣,一个叫西鼓,它们庄严地守护着宝岛的西门户。伟岸的西鼓岛灯塔,就建造在西鼓岛南面的顶峰上。

我去过

我去过后海灯塔

也去过东洲灯桩

我问海鸥飞过时锦母角灯亮不亮。

我去过西瑁洲灯塔

也去过西鼓灯塔

那里的石头圆又美就像塔里那闪亮的灯。

我愿化作一只海鸥日夜陪伴着它

朋友你问我家住在哪里

闪亮的灯塔就是的家……

——董亚庄

铁架塔行使指引职能

东锣多少年来从来没有响过,西鼓却在近半个多世纪就被航标人打了“三响槌”。

1954年,海军海南岛水警区在西鼓岛立起了一个三角形铁架,高约3米,射程6海里。这就是西鼓岛灯塔的前身,西鼓岛遭遇的第一响槌。1955年5月,海军海南岛水警区改名海口水警区。1960年3月,海口水警区划归海军榆林基地建制领导。20世纪80年代,该水警区撤消。

“西鼓岛真是难爬呀,没有路,都是陡峭的大石头,踩脚的地方都没有。爬上山顶才看到,那是一个三角形铁架子,白色的,比人伸手还高些,没有灯。铁架下面用大石头压着,铁架顶上也压着一块石头。铁架旁边有一个观察哨。”据乐东县利国镇望楼港村一位已经82岁的张姓老人回忆说,东锣西鼓两岛海域海水清澈,鱼虾成群,尤其是石斑鱼,又大又肥。但近岛礁石多,经常风大浪大,所以只有少数人敢到那里打鱼。一天,他和堂兄去钓石斑,中午刚下钓就遇到大风,船被打到西鼓岛撞着礁石漏水了,他们就近游水爬上了岛。老人哪里知道,他们爬上的,是海南最险峻的小岛之一。

西鼓岛长370米,宽150米,面积约为0.056平方公里,岛上茂密的是有刺的灌木丛,有少量的海滨沙生植被,无高大乔木。小岛只有北面地势稍平缓并有石滩,东、南、西面海岸陡峭,巨石明礁林立,作为导航标志的铁架塔就建在岛南面的顶部。灯塔没有灯器,因为船难靠、人难上,维护保养困难,即使在北面上岛,船舶也不敢靠岸,否则一个浪就把船撞向礁石。而岛上没有淡水,人又不能在岛上生活,当时的航标技术又无法保证夜间发光,所以只立一个塔形铁架,涂上白色,且当“灯塔”使用。

为什么在如此艰险的条件下建造这样一座“没有灯的灯塔”?西鼓岛是西南主航道的中继点,往南是南海航国际道出口,往西是北部湾,东连崖县渔港,海军要经常巡航。海防需要,不能没有航行标志;此外,东锣、西鼓两岛附近海产品十分丰富,渔船穿梭不息,但明暗礁多,没有标志渔船随时会有触礁翻沉的危险。

铁架灯塔建成后,海口水警区航保科不定期派战士前来保养。每到这时,渔民就看到,一艘军艇拖着一个橡皮艇到西鼓岛附近,然后橡皮艇载人上岛。战士背着物品直接从岛南面攀爬巨石上灯塔,宁可冒险而不从北面的缓坡上塔,因为那边根本没有路。保养一般是敲漆、除锈、上色,铁件坏了就更换,始终没有装灯发光。

别小看这座“没有灯的灯塔”,当时可是那段航道最醒目的航行安全保障标志。

砖石塔照亮行船航程

1977年,那座铁架子经无数次修补更换后,已经摇摇欲坠,再无修复价值。并且,随着海军的发展,海军榆林基地的舰艇越来越多,出入东锣、西鼓的舰船日益频繁;渔民的渔船也越来越大,船只出海走得更远,“没有灯的灯塔”再也无法满足航海安全的需要。于是,南海舰队司令部决定改建西鼓岛灯塔,为军,也为民。

8月,在西南风逐渐减弱的季节,铁架子被拆除,灯塔改建开始,西鼓岛迎来了第二响槌。那时,军事设施保密严格,部队不敢雇用民工,改建完全依靠人民军队的力量。钢筋、水泥、砖头,租用渔船由士兵亲自驾驶到小岛附近,然后让一群战士淌着水、一点点的搬移到岸边,再让另一群战士接力搬运上山顶。砌灯塔用的石块,也靠战士将原来压铁架的石头砸开、锤小,灯塔的砌筑也是由工兵来完成。由此可见,当时灯塔有多重要,享受的“待遇”有多高。

小岛因人迹罕到,禽虫虱蛾到处乱飞。灯塔施工,战士们吃住就在岛上。搭起野战帐篷,十几个汉子就睡在里面。蚊虫叮咬是常事,最怕的是毒蛇。所以日夜有专人值班,打着手电周围巡视,防的不是盗贼,就怕毒蛇出没。

灯塔下面就是金丝燕穴居的石洞。战士们在中午太阳最毒辣的时候休息,就进入洞内看金丝燕,这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这石洞叫小州洞,洞内除了三个脚趾的金丝燕,还有斑斓多彩的蝴蝶,洞口常常有别的海鸟“站岗”。洞顶上有许多燕巢,一些已经被破坏。但金丝燕又在损坏处磊起新泥,频繁地飞出飞入,不管洞中来了客人。洞口的其他海鸟就不那么友好了。它们停留在石上,人一走近便扑翅而起,在海面上盘旋尖叫几声,又向人俯冲过来,反复多次,抗议不速之客侵犯了它的领地。战士们知趣地走进洞深处,让海鸟歇脚。据渔民说以前还有大海雕,海雕翅展有两米多,以捕猎鱼类和海蛇为食,但战士们始终没有看见过。

东锣、西鼓岛的燕窝因为是国家保护动物爪哇金丝燕所产,所以是个中极品。《崖州志》中这样描述东锣、西鼓两岛,“两峰对峙,相去十里余,秀如翠螺。小洲石洞中产燕窝,品最珍。”燕巢也因此常常被采窝人损坏,战士们却不敢动那念头。

历时四个月。1977年12月,一座高6.4米,灯高80.8米,射程10海里的砖石圆柱形灯塔建成。灯塔安装上300电灯器,水银日光阀电开关,使用当时较为先进的铅蓄电池供电,一组电池可用30—50天左右,可重复充电使用。西鼓岛灯塔终于结束了23年没有灯的历史,却不知有多少战士为建塔付出过血的代价。

灯塔有了灯,就需要有人看护。从莺歌咀到这里打鱼结庐居住在梅联村的颜师傅就担起了这个义务,称为灯塔信息员,每月有10元钱补助。他有船,又经常在附近打鱼,很适合。灯如果熄灭,他就摇船到望楼村报告部队,然后由部队派人修复。现在,他的儿子颜永坚接过他的班,成为海口航标处西鼓岛灯塔的信息员。

1980年,西鼓岛灯塔改使用锌空气电池。这种电池个头很大,每块重约30公斤,但使用时间更长,可通过添加蒸馏水加强电量延长寿命。直到1982年灯塔移交给广州航道局海口航标区管理,仍在使用该型电池。

谁也没有想到,灯塔会再一次改建,西鼓岛被槌响第三槌。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近2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加。西鼓岛航道开始出现千吨级货轮,海军的现代化大型舰艇持续增多,射程只有10海里的西鼓岛灯塔,眼看满足不了航海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当时的海口航标处决定改建西鼓岛灯塔,使之与现代航运业相适应。

新型灯塔适应现代航运发展

1998年,灯塔改建工程打响。退伍于导航台的董亚庄,因为懂技术、会管理、有经验,被任命为西鼓岛灯塔改建施工现场负责人。

说到董亚庄,那可是个活宝。他能歌善舞,善于学习,风趣幽默,深得大家喜欢。1982年,海军将航标移交地方管理,全国随标移交的还有939名航标战士,广州航道局接收了342名。海军部队仅留下无线导航台的航标战士。到了1989年,导航台减员,留下的战士也陆续被安排到各航标处去,董亚庄才从龙滚导航台退伍到海口航标处三亚航标站。站内,还有几位和他一样从龙滚导航台退伍的职工。

改建西鼓岛灯塔,最头疼的是材料过海。因为船是两头到不了岸的,一头是浅滩,另一头是礁石,这在第一次改建时就遇到过。当时部队可以动员的战士很多,董亚庄可没有那么多人手。于是,他问计于老职工、老船工。他们终于合计到了好办法:扎一个长10米、宽6米的大泡沫筏。泡沫筏吃水浅,靠得了岸又不怕撞,即使撞坏了也容易修复。为此,还得专门建一个简易码头,还要从稍平缓的岛北面修一条小路直通山顶。

这样,参加灯塔改建的就有了三拨人。一拨是专门搬运材料的搬运工,一拨是砌筑灯塔的建筑队,另一拨就是三名驾驶大泡沫筏的“船佬”。董亚庄的工作,就是组织协调这三拨人赶进度和监督工程质量。

汽车运材料到梅联村,装上大泡沫筏(每次只能运2吨左右),泡沫筏过海后由搬运工搬到灯塔。材料搬运按件计工钱,水泥计袋,钢筋算条,砂石算斤。这些来自四川的搬运工很是了得, 40层楼高、420米的路程,一人一天可搬水泥10袋以上。有一坳黑的小个子更厉害,一次挑两袋,一天下来20袋,令人咋舌。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在家里就是挑担叫卖的,经常是挑着百多斤的担子行走一天,挑担是他的强项。

搬运工了得,来自福建的建筑队也不含糊。西鼓岛适合建灯塔的南峰,本来就只有约三十平方米的地方,新建灯塔,需要拆除旧灯塔在原址上重建。按理说,拆旧是很容易的事,建筑队偏偏在这节骨眼遇了困难。

建筑队在灯塔北面用木头搭起一木架子撑住灯塔,防止其向北倾斜。在东、南、西三个方向灯塔根部凿几个小洞,装上炸药。几声巨响,灯塔底部被全部炸空,塔身晃了晃,向南大角度倾斜,就是不倒下。呵呵,奇了怪了,如此两天,还是倾而不倒。有人说,西鼓岛有观音、雷公、龙王等神灵,是不宜用火药的。又有人说,灯塔是百姓的救命灯,山神不让其倒下。

但无论怎么说,旧塔不倒下,人不敢近,新塔就不能施工。这时,建筑队一位老师傅开了个“偏方”。他们买来两条猪手,一只小公鸡,一些纸烛香果,向灯塔三叩首。当晚十点左右,正当大家商量着明天如何放倒灯塔时,一民工高兴地跑来:倒了,倒了……。也不知是否“偏方”奏效,反正灯塔得以继续施工了。

新灯塔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要人工搅拌,砂石等材料因风浪影响时断时续,工程进展十分缓慢,董亚庄心急也无济于事。如此七个月,灯塔终于建成。

1998年月,灯塔完工。灯塔为圆柱形塔体,白色瓷片塔身,顶端突出一帽形平台用于安装灯笼。四向各镶嵌一红色竖条,显得庄严稳重。塔高13.4米,灯高89.3米,安装BGA—500型灯器,射程18海里,属国家二类灯塔。1996年,中国政府发布关于领海范围的声明,西鼓岛是中国领海基点之一。

西鼓岛灯塔,更高更亮了。

新塔成为旅游岛亮丽“名片”

完善的助导航设施,吸引了更多的渔民到东锣西鼓打渔。来自港门、莺歌海等地的渔民,为了就近捕鱼,干脆就在梅联村搭起草棚居住。草棚越来越多,原来只有三十人左右的梅联村,到2000年达到了200多人,渔船上百艘。以至于发生了港门、莺歌海渔民争地盘的火烧草棚事件,一夜间有几十间草棚被烧毁。镇政府出面调解,部分外来渔民被迫迁往距离梅联村半公里的海边居住,只有与梅联村联姻的外地渔民才能留下。

从某种意义来说,是西鼓岛灯塔使梅联村快速发展壮大。

建成新灯塔,维护保养的责任更重了。除了每年的大保养外,每月至少巡检一次。而西鼓岛大风大浪几乎从不间断,不择日择时,十次有九次是上不了岛的。即使择日择时,风暴也随时发生,巡检经常险象环生。

2002年,时任三亚航标站杨站长,与卢锡中等人巡检灯塔。到了梅联村分兵两路,卢锡中和一位职工去莺歌海,杨站长和一位职工租用一艘渔船去西鼓岛。杨站长他们出海不久,突然起风暴,风浪铺天盖地而来,渔船桨轴被扭断。失去动力的渔船如一片叶子,在大海中飘荡。三人紧紧地抓住船沿,任由风浪蹂躏,心提到了嗓子眼,做好了随时落水的准备。幸好,飘荡了三个多小时后,到了九所附近海域,被一艘渔船救起。

卢锡中一组去莺歌海回来后,等了很久还未见站长回来,估计出事了。从梅联村沙滩到西鼓岛,也就两海里多点的航程,12马力的渔船是慢了点,来回一个小时加上灯塔检修什么的,有三小时就足够了,可是他们已经去了六个小时。但是,没有通讯设备,无法知道他们的情况。直到傍晚,杨站长他们才回到梅联村。

出了这事后,为了保障职工巡检安全,航标处为各航标站都配备了甚高频对讲机,并要求巡检时必须带上。2008年5月,为进一步减少巡检的危险和困难,西鼓岛灯塔安装了遥测遥控,实现电子巡检。之后,又聘请一名颜姓灯塔信息员,灯塔出了故障才登岛修复。

西鼓岛新灯塔建成至今,射程由6海里提高到18海里,能源也由锌空电池到今天的太阳能供电。灯器由当初国产375灯器到现在的BGA—500型灯器。2011年,东锣、西鼓这两个无居民海岛首批通过海南省保护与利用规划评审,将其主导功能用途为旅游娱乐用岛,并明确“沙滩、岸线、植被、特殊景观、人工建筑”为五大重点保护区域,西鼓岛将迎来更美丽的明天,灯塔也成了重点保护对象。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