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港口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8月23日 星期

嘉兴港勾绘“一体化”发展图景


□ 全媒记者 陈俊杰 通讯员 沈士军

8月19日,记者从嘉兴市港务管理局获悉,今年前7个月,嘉兴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6298.58万吨,增长8.6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05.21万标箱,增长11.48%,集装箱再次超百万标箱,位列长三角主要港口第六位;完成外贸吞吐量764.76万吨,增长7.9%;三项主要生产指标均稳居省内沿海港口第二位。日前英国劳氏日报发布的2019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最新榜单里,嘉兴港排在第96位,首次上榜。

煤炭“散改集”

开启全程海河联运模式

嘉兴港务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嘉兴港主要货种煤炭、集装箱、石油、钢铁、建材等均实现较快增长,三大港区中独山港区后发优势明显,1-7月完成货物吞吐量1765.22万吨,增长45.78%。

记者注意到,嘉兴港的海河联运吞吐量增速很快,其中集装箱完成10.72万标箱,增幅高达37.04%。“这得益于海河联运瓶颈的打通,全港海河联运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嘉兴港务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在主要货种中,嘉兴港着力推动煤炭“散改集”运输,这成为嘉兴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今年1月3日,装载着223个煤炭“散改集”集装箱的“合德京唐/1901S号”轮缓缓靠泊嘉兴港务乍浦港区外海泊位。该批煤炭在京唐港完成“散改集”装箱,经过乍浦港中转,以海河联运的方式发往诸暨港,最终供给浙江物产环能浦江热电有限公司,从此嘉兴港开启了煤炭“散改集”全程海河联运模式,嘉兴港海河联运业务实现向浙中地区的进一步延伸辐射。

此外,嘉兴还印发《嘉兴市集装箱海河联运资金补助操作办法》,进一步加强集装箱海河联运业务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补助办法明确,对从事浙北集装箱“海河联运”业务的内河航运和港口码头,在扶持范围内按100元/标箱给予补助,其中对内河航运企业的集装箱业务箱量(以装卸箱量为基准的承运箱量)按65元/标箱的标准补助,对内河港口码头的内河集装箱业务箱量按35元/标箱的标准补助。

优化口岸服务

助推提质增效

作为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嘉兴港始终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断优化口岸服务功能,让航线越来越密,使得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加速增长。

今年7月1日,嘉兴港独山港区上港集装箱码头,装载着“独山港—洋山港”外贸中转第一箱的“集海宝山”号正式启航,标志着嘉兴港独山港区至上海港集装箱内支线成功开辟,这也是继乍浦港区至宁波港后,嘉兴港开辟的第二条集装箱内支线。至此,嘉兴港也成为浙江省唯一拥有两条内支线的沿海港口。内支线的开通,将大幅降低外贸企业的物流成本,缩短外贸货物的通关和退税周期,显著提升嘉兴港口岸的通关便利化,进一步优化港口营商环境。

嘉兴港务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嘉兴港还不断提升该港至日本近洋线服务能力,航班密度由每周一班加密至每周两班,载运能力翻倍,并加快开辟嘉兴港至东南亚航线、独山港区至上海洋山港内支线。目前,嘉兴港拥有集装箱主要航线16条,开辟了至日本的集装箱近洋航线,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了运输往来。

此外,嘉兴进一步完善杭嘉湖港口联盟机制,将嘉兴港物流通道拓展至绍金衢地区,并间接延伸至上海、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地区;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推广,加快船舶出入境“一单四报”推广,推进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大幅压缩转关货物通关时间,提高查验作业效率,让港口发展不断加速。

港产城一体化

迈向高质量发展

,嘉兴瞄准“彰显海河联运优势的最佳特色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佳产业港、服务周边国际大港的最佳合作港”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港口对临港产业的带动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全力推动实现港产城统筹融合高质量发展。

嘉兴市港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嘉兴积极促进港口后方产业平台的能级提升,推进独山港区成片开发、规模经营,重点发展集装箱、石油化工品及煤炭、粮食等大宗散杂货的专业化公用码头,为独山综合物流园区、化工园区发展提供支撑;推动乍浦港区已建码头的功能调整和货种优化,提升集装箱和液化品中转能力,保障乍浦化工新材料园区及交易市场发展;加快海盐港区万吨级码头集群,支撑后方核电关联、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据了解,为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嘉兴还制定出台了“万亩新空间、千亿产业带、百亿企业群”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经济为重点的临港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培育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加快构建“万千百”产业大平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嘉兴滨海新区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81.23亿元,同比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6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73家、超10亿元企业16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千亿产业带、百亿企业群”培育初具规模。

“港+产”是城市崛起的“双引擎”

□ 林海

港、产、城三者的关系恰似一个三角形,“城”是最顶端的那个点,“港”和“产”为左右两点,三点连接成的三条边线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缺一不可,构建起一种“以港促产、以产兴城”的良好互动城市发展格局。

“港”,不仅仅是交通线路上的一个节点,它还是一个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是城市经济的重要输出口和输入口,对产业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产”,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经济就像一个人没有“中气”;“城”则可以为产业经济和港口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经济需要港口带动;港口发展好会带动临港产业的发展,进而对地方经济起支撑作用;地方经济发展良好又反过来能保证港口吞吐量。

当下,我国不少城市已经开始用“港产城”一体化这一思路重塑城市经济发展的体格,并且初尝“胜果”。比如,嘉兴充分利用海铁联运的港口优势,出台了“万亩新空间、千亿产业带、百亿企业群”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其一个滨海新区的半年工业总产值就达681.23亿元;又如,湛江高栏港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清洁能源和港口物流产业为主导的“3+1”产业格局,成为珠海实体经济企业的集聚地和主战场。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摆脱港口单纯作为交通枢纽一元化发展模式,促使港口的多功能效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这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港口规模化、产业集聚化、港区城市化,是实现“港产城”一体化的必选路径。“港产城”三者“齐头并进”“有效融合”,才能顺利实现港产“双引擎”驱动下的城市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当地政府做好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扮演好机制创新守夜人的角色,在制定一体化的城市规划前提下,同步大力推进港口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并保护好市场的调节功能。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