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热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

向海而兴 拥抱蓝色机遇

海上养殖。
海上贸易运输。
▲海湾风光。

近日,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在深圳落下帷幕。本届海博会聚焦科技创新,涉及海洋产业上下游30多个细分行业,展出了众多彰显我国海洋实力的“大国重器”,涉海新产业、新技术频频登场……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正在经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方向。

大国重器 彰显科技实力

1200个参观名额一抢而空。“雪龙2”号亲临现场并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助力海博会。

“雪龙2”号受邀在海博会期间从深圳出发首航南极。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一位带孩子登船参观的市民说:“对孩子来说,有机会登上‘雪龙2’号参观,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进步,是一次很生动的科普教育。”

创造下潜7062米中国载人深潜纪录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海域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首艘国产极地探险邮轮“格雷格·莫蒂默”号……一系列高端海洋装备模型、高新技术研发成果在本届海博会上集中亮相,让参观者集中感受“大国重器”的魅力。

海博会上,一个笼子状的“庞然大物”——半潜式渔业养殖平台“海洋渔场1号”模型吸引了参展者的目光。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养殖装备之一,由中船重工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承包建造。平台总高69米,直径110米,可抗12级台风,一次可实现养鱼150万条。平台集挪威先进养殖技术、现代化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尖海工设计于一身,最大的特征是智能化,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三文鱼智能养殖系统、自动化保障系统和高端深海运营管理系统及对应的子系统,安装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水下水上监控设备100余个,生物光源100余个,把复杂的养殖过程变得简单和准确。

中集集团旗下渔业科技公司总经理郭福元说,无论是中国还是挪威,目前都面临着近岸密集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目前两国在渔业养殖新技术方面有几大趋势:一个是陆上ROS系统(机器人操作系统)养殖,二是近岸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环境友好型养殖,三是深远海养殖。今年4月,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的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一号”交付,目前正稳“坐”在山东长岛大钦岛海域。“长鲸一号”模型及其大数据平台也亮相海博会。工作人员介绍,“长鲸一号”设计建造的一大亮点便是水动力自动投饵系统,能够实现系统定时、定量、高效自动控制,日常仅需4名员工就能喂养1000吨鱼。

高端海洋装备、高新技术成果代表着我国的综合海洋实力。在海博会上发布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以下简称《发展指数》)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增长迅速,海洋科技产出成果持续增加。2018年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上年增长19.2%,专利授权数量超过3700件。

在供给体系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一批高科技含量工程、产品和装备陆续投入使用。港珠澳大桥完工通车,国内自主研发的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甘露寡糖二酸(GV-971)”正式进入上市审评阶段,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顺利下水,“海洋一号C”卫星、“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成功发射,为海洋经济升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表示,过去5年,我国注重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平均增速超过12%,明显领先其他海洋产业。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从事水下机器人研制近30年。他说,从来没有一个时期我们国家对海洋的重视超过现在,海工装备可以说迎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科技投入如何和经济回报平衡。通过多年的发展,水下机器人从遥控到自主,从单台设备发展到集群,航程也从原来的百米级跨入了千公里级,我们的机器人已经遍布全球大洋、深海和极地。今天我们要更多地思考如何产业化,将放在科学家手里的海洋高端装备转化成国民经济贡献率。

蓝色伙伴 共享合作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共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共建海洋生态文明;坚持合作共赢,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海博会开幕式上表示。被称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海博会,不仅是推进海洋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的高端经贸平台。

来自21个国家的455家展商参展,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9.7万人次专业观众参观了展览,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位嘉宾在论坛上发表了真知灼见。今年的海博会,成为全球海洋领域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高级官员、专家学者、涉海龙头企业高管展示海洋经济发展成果,分享研究、治理、安全等方面经验和见解的盛宴,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智慧与活力。

《发展指数》显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我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2018年我国积极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贸易额达1.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6%。一批中国企业承揽国际涉海项目,海洋领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在海博会主论坛——全球蓝色经济合作伙伴论坛上,张占海表示,我国更加注重以共建蓝色伙伴关系促进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投资的瓜达尔港、亚马尔等标志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中国与欧盟建立了“蓝色伙伴关系”,深圳积极推进“中欧蓝色产业园”建设。同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了各国企业到华投资,共享中国发展红利,其中德国巴斯夫在广东湛江的投资达100亿美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

柬埔寨环境部副部长杨·索帕拉表示,柬埔寨希望和世界各国一起,尽全力保护海滩、沿海资源、海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塞舌尔政府蓝色经济首席秘书肯尼思·拉康博说,一直以来,塞舌尔重视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银行等组织合作,以绿色的方式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在蓝色经济发展方面携手共进。

斯里兰卡灌溉和水资源管理部辅秘维马拉维拉希望,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更多投资者参与斯里兰卡渔业发展。

招商局集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崔军说,招商局在积极投身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过程中,努力构建多层次的蓝色伙伴关系,与吉布提和多哥政府签署了《战略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项目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了东道国的欢迎。王崔军表示,下一步招商局将以“一带一路”为指引,发挥自身在设施联通方面的综合优势,为“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贡献智慧和方案。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业务,在121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机构240个,已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对外合作主力军。中国交建总裁宋海良说,中国交建是港口建设的领军者,海工装备的代言者,推动产业“走出去”的临海产业园区运营者。中国交建愿意继续深化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海博会期间,来自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嘉宾参展参会,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海洋强国,部分海洋经济新兴国家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海国家。蓝色经济国际联盟成立,170多家中外企业加盟。蓝色经济和海洋空间规划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中国与12个太平洋岛国结成发展蓝色经济、编制海洋空间规划和培养海洋人才的“蓝色伙伴关系”。

创新驱动 引领海洋经济

无论是海洋传统产业还是海洋新兴产业,蓝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

“2011年至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从105.4增长到131.3,年均增长3.5%,其中2018年增长3.2%。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认为,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持续增强,我国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从2011年的47.2%提高到58.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2018年海洋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有效发挥。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2018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4%,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3.7个百分点。

从海洋经济的质量来看,随着市场新活力不断激发,涉海企业经营效率、盈利能力较快提升,增幅进一步扩大,海洋经济生产效率持续平稳提高,2018年海洋劳动生产率是2011年的1.7倍。

“科技创新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何广顺介绍,2018年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比2011年增长了2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2011年增长近90%,专利授权数是2011年的3.5倍。

“新技术能够显著地推进产业发展。比如,海洋产业产业链长、跨度大,涵盖了各个领域以及各种规模的企业,通过云计算的普及和赋能,就可以更方便地实现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协同。”SAP(思爱普)中国区副总裁尹锦明说。

新技术正作用于各传统产业,“智慧海洋”也因此被寄予厚望。什么是“智慧海洋”?实际上就是将海洋工业化与海洋信息化有机融合,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海洋生态等方面深度发展。

在海洋航运业和船舶工业领域,不少智慧应用已经落地。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方书甲介绍,“比如从上海港到鹿特丹港,航线有2万多公里,传统航线会绕很多路。不过,利用‘智能导航’,船舶也能像城市里的汽车一样,更精准更实时地确定自己的航线,不仅节约时间,也有助于节能减排”。

另一个被看好的领域是海洋养殖业。“通过深远海养殖大型工船发展深远海养殖,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精细化、有效益的养殖。根据测算,以量化养殖三文鱼为例,一条船可以养殖10万吨,产值超过2亿元。”中船系统研究院研究员邱伯华说。方书甲则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海洋养殖业称为“高值化养殖”,比如,通过传感器实现对海洋环境感知,用大数据分析开展生存生长特性研究,大大提升了海洋养殖业的附加值。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段梦兰非常看好智能化在海上油气开采上的应用。“智能化装备有效提升了海上油气开采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智能化可以实现无人平台,使安全性有了巨大的提升,也让海上油气开采平台可以建设在更恶劣的环境里,从而拓展开采边界。”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9》显示,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正在经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持续稳定;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兴海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海洋科技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在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中国海洋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等报道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