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

一组照片见证武汉港蝶变

80年代,武汉港工作人员在有序疏导乘客。

□ 全媒记者 程璐 廖琨 特约记者 林雅琴

在长江航务管理局档案中心,珍藏着一组从黑白到彩色的照片档案——

第一张照片摄于上世纪80年代,民生路武汉客运码头门前长队漫漫,一望无边,定格下长江客运市场“一票难求”的火爆;第二张照片摄于1996年,武汉港集装箱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开启港口发展新征程;第三张照片摄于2014年12月24日武汉新港,当年第1000000个集装箱被稳稳吊起,标志着武汉港成为长江中上游第一个突破百万标箱的内河港。

它们正是长江中游第一港武汉港蝶变历程的生动见证。

两江交汇 码头兴盛

武汉,因江得名,依江而兴。长江与汉江交汇于此,造就三镇鼎立、码头兴盛的城市格局。

据《湖北水运史》记载,武汉有名可考的最早码头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石级码头。到抗日战争前夕,武汉港已有各类码头144座,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陆航线可以到达世界诸多国家,是享誉国际的大港。

光阴流转,物换星移。新中国成立后,武汉港继续在长江航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一五”建设计划时期,国家拨款建立武汉地区有史以来第一座客运站。到“七五”时期,武汉港的旅客年发运量已由建站初期的39万人次增长到286万人次,成为长江干线港口旅客发运量最大的港站之一,也是我国内河主枢纽港站之一。

到60年代中期至80年初期,长江水上旅客流量逐年增加,客流高峰时“一票难求”。“那时客运站还在汉口沿江大道和民生路口交会处,位置不大,买票的队伍常常排到马路上去。”武汉港务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杨建党对80年代的情景记忆犹新,“除了上船的、买票的,还有很多人是来接船的。那时候物资短缺,坐船的人都会带很多特产,宜昌柑橘、重庆花椒、涪陵榨菜、上海大白兔奶糖,带到武汉都是抢手货。”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武汉港曾先后腾出港区前沿两座货运仓库及三处码头前空旷场地搭建旅客候船长廊,扩充旅客在港候船面积的需要。

到1986年,武汉港年送客人数达到286万人次,日发航班30次左右,再创新高。为满足人民出行需求,当年,武汉破土兴建武汉港客运大楼。这座建筑占地面积6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设计容纳600万人流量,规模之大、投资之巨在当时绝无仅有,又因外形神似一艘扬帆起航的大船,它也被称为“亚洲第一船”。

客运兴盛只是武汉港一个缩影。经过30多年建设发展,从1958年到1987年,武汉港客运量增长8倍,货运量增长3倍,港口吞吐能力逐步扩大,航道条件得到改善,为今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强联手 蓄势前行

1992年元旦,被誉为“亚洲第一船”的武汉客运港正式运营。然而,随着沿江高速公路、铁路相继建成通车,长江客运迅速下滑。1995年,长江客运量比10年前下降124万人次;到2000年下降到106万余人,曾经熙熙攘攘的客运港大厅沉寂下来。

当辉煌成为记忆,找寻出路迫在眉睫,武汉港内部兴起了“弃水登陆”还是“保水登陆”的大讨论。最终,“保水登陆”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我们坚信,长江黄金水道仍有潜力,只是我们挖潜的能力不够,不应该放弃。”武汉港客运站党委副书记刘元军的话饱含着武汉港人对长江的依恋。

“保水登陆”的思路既定,武汉港马上行动起来。

一方面将目光从水上转移到岸上。利用武汉客运港门前广场兴办公路客运站,大楼整体建筑分割出租,开办十多家餐饮、娱乐服务门店,引进江滩花鸟市场收取场租。

一方面紧跟市场,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1996年,武汉港务局在杨泗港成立武汉港集装箱装卸公司,也是武汉市第一家集装箱码头公司,当年完成1.63万标箱。

“当时没有专用集装箱装卸设备,使用两台台架吊,手动吊具进行作业,效率很低。堆场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海关甚至要求公司整改,否则要停止监管区作业。”武汉港务集团工程技术部部长陈文铭向记者描述着起步之初的艰难。

想进行集装箱专用码头改造,然而资金捉襟见肘。此时,正在布局“长江战略”的上海港向武汉港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很快明确了合资意向,与上港集箱合资组建了武汉港集装箱有限责任公司,从此迈出了合资改制的步伐;2004年,武汉港与上海港签订整体合资意向书,成为长江沿线第一个进行股权改革的港口;2005年6月,与上海港整体合资改制,成功实现“高位嫁接”,从而掀开了集团发展的新篇章。

随后,武汉港再次进行合资改制,引入了中外运香港物流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等企业。合资后,他们投资近四亿元资金开展大规模改扩建工程,大幅提高了码头软硬件条件。

2013年,武汉港务集团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万标箱,2016年突破70万标箱,2019年有望突破百万标箱,武汉港集装箱运输“加速跑”态势明显。

敢为人先 重铸新港

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产业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长江航运运量大、成本低、排放少的优势开始显现,“黄金水道”发展进入国家视野。

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委省政府主动作为,敢为人先,提出了打造“武汉新港”的宏伟目标,并将其作为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推动建设国家“两型社会”的重要突破口。

当年,湖北省、武汉市打破行政区划,将鄂州、黄冈、咸宁部分港口统一纳入武汉新港建设,同时启动了《武汉新港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按照规划,武汉新港将跻身拥有先进港口技术、现代机械装备的“亿吨级”大港,它将是中西部直达海外的国际港和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它还将带动一个依托港口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型城区的“循环经济”先导区。

时光从不辜负奋斗者。2009年,阳逻港三期、杨泗港综合开发、长江航运中心大厦等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建设。到2010年,武汉新港货物总吞吐量就突破了1亿吨,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首个“亿吨大港”。

2013年7月21日,一个让武汉港人刻骨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在滂沱暴雨中,他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5年后的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长江岸边,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他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江水滔滔,不舍昼夜。长江港口,勇立潮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武汉港为代表的长江港口,与民族和国家命运紧紧相拥,跨越发展、破茧蝶变。截至2018年,长江干线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587个,亿吨大港达到14个。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27.8亿吨,较1985年跃升28倍。

这铿锵的发展韵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和永不停歇的长江水一起,正成为长江经济带奋进不止的强大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