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港口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1月8日 星期
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赋能
黄骅煤港焕新颜

美丽的黄骅港港区。 刘建玲 摄

□ 全媒记者 杨瑾 通讯员 李艳明

“以前走在港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连见一片绿地都难。现在不同了,港区里处处见绿、生机盎然,员工敢穿白衬衣上班了,也可以开窗呼吸清新空气了。”11月4日,记者来到神华黄骅港务公司(简称“黄骅港”),公司员工对记者说起环境的变化,赞不绝口。

在前不久中国经济信息社、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发布的首份《中国沿海港口国际声誉研究报告》中,黄骅港绿色安全评价方面在全国22个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一。

黄骅港环保中心主任董传博告诉记者,能有现在的成绩,是近年来该公司坚持科技、管理创新,走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成果。

专利技术根治粉尘污染

“要用生态发展的思路强化港口管理,用科学管理和科技手段将黄骅港着力打造成绿色枢纽、生态良港。”黄骅港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林介绍,黄骅港从顶层设计着手,制定公司绿色发展规划及环保提升行动计划。他们根据港区实际情况出台方案,制定时间表,明确路线图,大力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减排”工程建设。

粉尘污染治理是煤港顽疾。黄骅港按照生态发展的思路,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覆盖翻、堆、取、装作业全过程的粉尘防控体系,根治了粉尘污染。

他们主动对标国外先进煤港,发现无论是装卸设备还是煤源质量,他们与国外先进煤港都有很大差别。国外港口的装卸设备都是宽皮带,稳定性高,其安全系数、环保标准及造价投资都是国内港口的数倍;国外煤炭均是洗精煤,外含水量较高,基本没有扬尘,国内煤炭基本达不到这样的标准。

找到差距就要努力赶上。黄骅港组织人员研究发现,煤炭的外含水率对煤炭扬尘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从根本上解决煤尘污染难题,自2016年起,黄骅港从进港重载装煤列车入手,通过自主创新,研发了适合北方煤炭港口的“本质长效抑尘技术”。该技术在翻车机卸煤过程中进行分层洒水,通过振动给料使水与煤炭均匀混合,实现了堆、取、装作业全过程粉尘零排放,从源头上抑制了粉尘产生。该项技术先后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并在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煤炭与水混合后,易造成皮带表面煤粉粘连,通过回程皮带振动导致整条流程线污染。”神华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二部经理王明乐告诉记者,为解决这一难题,黄骅港又自主研发了皮带机洗带装置,减少了皮带沿线98.4%的煤尘撒漏,并解决了清扫下来的煤泥、煤污水的无序排放问题,为行业提供了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对于长期堆存的煤炭,黄骅港自主实施了堆料机大臂洒水技术,做到了对堆场煤垛表面全覆盖均匀洒水,有效解决了水分蒸发造成的起尘问题。同时他们还成功研制了粉尘处理系统,将吸尘车清扫收集的粉尘加工成煤饼回垛,实现了粉尘回收再利用。

据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现场监测数据显示,黄骅港港区TSP、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0.207毫克/立方米、0.154毫克/立方米、0.126毫克/立方米,仅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达标限值的21%,粉尘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生态系统让水资源循环利用

根治了粉尘问题,污水处理和淡水供给的问题还摆在黄骅港全体干部职工面前。

一方面,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和标准越来越严,含煤污水禁止排海;另一方面,港区绿化、除尘需要大量水源,但黄骅港所在地区淡水资源匮乏,港口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部依赖于市政供水和周边电厂的海水淡化水源,用水成本一直较高。但其实来港空船装载了大量内河淡水作为压舱水,这部分水源是可以好好利用的淡水资源。港口受制于容水能力所限,没法回收储存,都白白排入海中。如何能既及时、有效处理港区含煤污水,又能用好压舱水?

黄骅港结合港区实际,创造性的建立起以生态保护和自给自足为目的的生态水系统,力求解决污水排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黄骅港生产服务中心经理怀全告诉记者,该公司于2016年起规划建设了生态水系统——“两湖”“两湿地”,新增水域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两处水域的建设主要用来实现压舱淡水回收和雨水收集,并对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含煤污水进行有效收集和分级沉淀,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满足港区绿化和喷淋除尘需要。2018年,黄骅港全年实现压舱水、煤污水、雨水回用共计210余万方,节约用水成本1000余万元,到港淡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刘林表示,在实践中,环保问题如果管理不到位,再好的技术措施也会流于形式。为此,黄骅港建立健全环保治理综合体系与目标考核机制,将生态建设的各项目标、指标细化分解到每个部门,并将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指标纳入年度经营计划,推行严格管理,对贯彻不力的部门严肃问责,让大家在环保问题上形成了行动自觉。

自动化作业改善工作环境

一直以来,我国煤港的翻、堆、取、装等设备都是靠人工操作,作业人员直接接触粉尘、噪音等有害因素,现场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为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同时降低人力成本,黄骅港2015年起开始着手研究散货港口的自动化问题。

黄骅港把攻关的重点放在堆场远程控制技术上。针对北方煤炭港口工艺、煤种、气候特点,他们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最终形成了由堆场定位、单机防碰撞、自动化堆取等为一体的散货堆场自动化运行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黄骅港从2018年开始对装船机进行远程作业改造。相较于堆场,装船作业受海浪、潮汐以及船型等因素影响更多,这个改造难度更大。经过一点点摸索,在确保作业效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集可视化系统、监测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为一体的远程装船作业方案。目前,全港13台装船机全部实现重载运行,搭建起煤炭港口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模式。

据黄骅港信息中心数字化科科长刘华琳介绍,自远程作业实施以来,通过计算机远程堆料,形成标准垛型,黄骅港堆场堆存能力提升10%,取装效率较人工提高10%,且配煤精度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由原来的85.8%提高到96.4%。在人员和设备都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黄骅港的煤炭装船量从2016年的1.73亿吨增加到了2018年的2.03亿吨。此外,远程作业的实现,不仅让一线职工远离了有污染的作业环境,也让相当一部分操作人员走上了技术岗位,释放了大量人力资源。

几年来,黄骅港坚持走绿色、智慧发展道路,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铺就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实现了从“黑色煤炭港”到“绿色生态港”的华丽转身,成为了散货港口的样板。

一孔之见

用好绿色环保这把“金钥匙”

□ 王寅娜

蓝天碧海、阳光沙滩,是多少人心之向往。海岸线成了海边城市亮丽的名片,带动城市发展。

但沿海港口的生产经营活动却给城市空气和水源带来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该如何平衡?多地的实践表明,要擅用绿色环保这把“金钥匙”,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发展也正成为港口发展的不变底色。无论是煤炭运输大港天津港、黄骅港,还是货物吞吐量居世界前列的宁波舟山港、上海港,都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在这里,码头堆场穿上了防风衣,作业现场有了绿化景观带,停靠船舶用上了岸电,港口企业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低碳环保之路。

港口企业的实践表明,用好绿色环保这把“金钥匙”,让以往黑乎乎脏兮兮的作业区成为林木葱茏、一步一景的公园式港区,员工幸福感节节攀升,主动性不断增强。用好绿色环保这把“金钥匙”,不但没有影响港口的生产效率,反而“倒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绿色运输组织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用好绿色环保这把“金钥匙”,让港口城市空气更优质,水源更清洁,城市也更美了。

虽然面对“限硫令”等日益严格的环保新规,港口、航运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阵痛,但这都是暂时的。通过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强化绿色驱动力等方式,将充分发挥绿色环保对港航业的优化作用,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港口绿色发展体系,为水运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