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2020年6月14日 星期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美丽中国款款而来

郁郁葱葱的甘南草甸。
鸟类在湿地栖息。
长江三峡航道。

“一级的有黑鹳、东方白鹳,二级的有大天鹅、小天鹅等。”刚刚过去的候鸟迁徙季,摄影爱好者任志来在河北省怀来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拍到了不少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照片。“现在环境好了,鸟儿也多了。只要愿意下些功夫,肯定能拍到好片子。”任志来说,他们团队拍摄的一个视频,刚刚获得了省里摄影比赛的二等奖。

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正和官厅水库一样持续向好。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过去一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进一步巩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生活更幸福。6月11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公布。《规划》提出以“三区四带”为核心,囊括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一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综合性规划,美丽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各地各部门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

打响保卫蓝天碧水攻坚战

密密麻麻的围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万顷碧波,滆湖换了模样。滆湖是太湖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备用水源地。历史上因为围网养殖等原因,滆湖水质一度沦为劣Ⅴ类。

为了保护滆湖水环境,武进区实施水源地环境整治,全湖856户渔民的围网全部拆除,水源保护区内工业企业全部搬迁。目前,滆湖水质已经稳定为Ⅲ类水。

“常州坚持环境质量与重点任务两手抓,去年完成3650项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有力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胡晋说。今年5月,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加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常州市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去年以来,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在全国各地铺开,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取得重要进展。

为了天更蓝,86%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约7.8亿吨粗钢产能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加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公转铁”;

为了水更清,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86.7%,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95%的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5万个建制村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为了地更净,受污染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实行分类管控,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30个省份初步建立污染地块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全国固体废物实际进口量同比减少40.4%。

……

《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全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4.9%,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有7项已提前完成2020年目标任务。

擦亮“三区四带”绿色之底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全盟六成以上区域已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不再在草原新上矿山开发项目。不仅如此,为防止草原超载过牧,锡林郭勒盟实施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2.7亿亩可利用草原划出0.5亿亩禁牧区,其余2.2亿亩全部严格按草畜平衡进行管理。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要补齐生态环境这块短板。

“补齐这块短板,既要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表示,既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污染减排的减法,也要做好生态容量、生态空间扩容的加法。

我国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动人的绿色在中国大地上持续延展。在北京,国土绿化全面提速,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建设完成过半;在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工程建设,实现“一盘棋”管理;在山西,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现全覆盖,党政“一把手”挂帅……

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组织对秦岭区域河南、陕西、甘肃三省2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成效评估。评估组专家累计跋涉4.3万公里,查阅近万件档案资料,使用了无人机低空遥感、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结果表明,区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总体良好。

《公报》显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15个省份的生态保护红线初步划定,山西等16个省份基本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级、各类保护地逾1.18万个,保护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管辖海域面积的4.1%。

6月11日公布的《规划》,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提出了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并根据各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主要生态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部署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9大工程。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涉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6个省(区),含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若尔盖草原湿地、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阿尔金草原荒漠化防治、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等7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 包括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即黄土高原丘陵沟整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东北森林带位于我国东北部,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4个省(区),含大小兴安岭森林、长白山森林和三江平原湿地等3个国家里点生态功能区。

北方防沙带跨越我国北方地区,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含新疆兵团)等9个省(区、市),含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和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科尔沁草原、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阴山北麓草原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南方丘陵山地带主要涉及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5省(区),含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武夷山等重要山地丘陵区。

海岸带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对多家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巡航检查。“重点查看废气、废水排放口,没有发现冒黑烟、偷排污水的现象。”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二大队队长陈春奇说,南宁首批将490家企业纳入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免于或减少现场执法检查,而是利用无人机、在线监测设备等进行监管。“对企业开展检查时尽量少打扰,以免影响生产。”陈春奇说。

今年3月份,生态环境部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通过实行分类监管,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

截至5月份,全国32个省级生态环境部门,都制定印发了正面清单工作实施方案,并确定首批6.5万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做到方向不能变、力度不能减、标准不能降。”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在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定力的同时,还要统筹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把握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注重对地方工作的指导和帮扶。

从6月开始,生态环境部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为重点,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臭氧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进展滞后的城市,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

“生态环保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还有两项没有完成,今年要继续努力。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我们有信心完成好。”黄润秋说。

此次出台的《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主要目标。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两亿公顷左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640万公顷,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海洋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全面扭转,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见到明显成效。因此,从遵循自然规律的角度出发,《规划》为中长期规划,细化了2020年底前、2021年-2025年、2026年-2035年等3个时间节点的重点任务。

2020 年底前,由相关部门依据本《规划》编制各项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与本规划形成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N”规划体系;

2021年-2025 年,着重抓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解决一批重点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

2026年-2035 年,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为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我们在‘十四五’要继续努力,继续奋斗,继续攻坚克难。”黄润秋表示,“十四五”要继续两手抓,一手抓污染物减排,打好升级版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手抓大力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努力扩大生态空间和生态容量,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产品。

“还有一项工作要下大力气做,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黄润秋表示,要建设完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等七大体系,涵盖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到损害赔偿,“到‘十四五’末,全链条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健全以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将会有大幅度提升。”

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吴晓在6月1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规划进一步突出重要生态系统和重大工程两个“重”,不追求全域覆盖,也不搞面面俱到,将重大工程的着力点集中到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上来。

“《规划》是改革举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规划。”吴晓说,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基本理念,制定综合性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着力解决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割裂保护、单项修复的问题,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增强。

并根据各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主要生态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部署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9大工程。

如何解决投入机制,备受关注。《规划》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客观地讲,我国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历史‘欠账’较多,修复的任务也很重,目前仍然还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投资的渠道相对单一,总量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在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释放政策红利,为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保护增加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逐步打通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因此,在《规划》中提出了5条措施。”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说。

具体包括: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这种产权安排,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盘活各类自然生态资源;争取将生态保护和修复纳入金融系统重点支持的领域;结合有关重大工程的实施,积极推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生态养老、生物能源等各种特色产业的发展;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等休养生息的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去年年底以来,自然资源部在探索利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红树林保护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和机制。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市场反映比较积极,初步见到一些成效。”周远波透露,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综合各种案例和经验,探索更多激励社会主体、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政策措施。

“将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着眼点、关注点从主要追求自然生态空间的扩张、自然资源总量的增长,逐步转移到量质并重、以质为先上来,通过高质量建设重大工程,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从量变到质变。”吴晓说。

本版文字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环境报等媒体报道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