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水运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

三条水道串起魏晋时期“中原大通道”

黄河平原。
黄河壶口瀑布。
本版图片由本报资料室提供

□ 刘永加

魏晋时期,为了满足军事、行政和运输的需要,从洛阳打通到今北京、江淮和关中方向的水运道路十分必要。为此,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三个方向的运道进行了整治、疏通和维护,从而使中原地区向周边地区的水路畅通无阻。

打通黄河、海河与滦河间的运道

从黄河开渠直达今北京地区,是当时曹操为了北征开始的。建安九年正月,曹操北征袁尚。为了运粮,曹操在最近的淇水入黄河处,用大枋木筑堰,遏淇水北流,开成了白沟运渠。淇水入黄河处(淇口),有清水(后来称卫河)自西南方向流来与淇水汇合。清水再向东北有故道,白沟首段利用的就是这一故道,继续二三十里以下又利用黄河宿胥渎旧道,疏浚修整,命名为白沟。曹操之所以要开白沟,因为黄河下游东北流向,与海河通连,但是水小时散漫淤浅,水大时洪流湍急,不便航行,无法达到他的军事目的。这个白沟东北流到今馆陶县南,左岸有利漕渠汇入,名叫利漕口。

有了这个运道的保障,曹操的粮队由黄河驶入汉水,再进入白沟顺东北而上。二月,邺城作为袁尚的根据地,他留下审配、苏由守邺城,自己率大军去攻打袁谭的根据地平原郡。曹操的大军不愁后勤保障,所以展开了进攻,他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大军直接攻打邺城。后勤补给包括兖、豫、徐三州所有的粮秣运输,通过水路运输方便快捷,使曹操按照既定作战方针顺利推进。所以在战争中,后勤保障的运输往往也是决定成败的因素,曹操付出巨大代价整治水道是值得的。北魏崔光曾说:“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东魏迁都邺城,就曾利用黄河、白沟运输拆洛阳宫殿的木材等到邺城。后来七十余年后,隋改白沟为永济渠。

开白沟后的第二年,东汉建安十年,袁绍之子袁尚与袁熙胁迫幽、冀州军民十余万投奔乌桓蹋顿单于。盘踞在东北边境的袁氏残余始终是曹操南下西进的后顾之忧,后患不除,恰如芒刺在背。曹操为了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决定北征乌桓。

曹操先是派董昭凿平虏渠和泉州渠。白沟下游又叫清河或淇河。还有一个支流向东北流到泉州县(旧武清县东南40里),北与沽河、滹沱河会合。这一段串通清、淇、漳、洹、滱、易、涞、濡、沽、滹沱等河。在白沟另一支流与滹沱河交汇处的东面引滹沱水,北入鲍丘河(即白河),名泉州口,这条渠和平虏渠到北魏郦道元时已经无水。《水经·濡水(滦河)注》说,和泉州渠同时开的还有连通鲍丘水和濡水的新河,也无水。

自白沟、平虏、泉州、新河,再由黄河可达滦河,形成了黄河以北南北向运道,即后来的运河骨干。后三条渠自向北转向东,和渤海岸基本平行,当时可通达海运。这几条渠是为了战争服务的,但除白沟外,似乎利用得不多。

曹操把滹沱河、沙河、句河、潞河连接起来,保证了粮草运输畅通无阻。为了达到突袭的目的,曹操放弃大道,走山涧,经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白檀(今河北承德西南),于当年8月直插乌桓统治中心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蹋顿兵败被杀,后来袁尚也被公孙康所杀,北方统一。在打败袁尚后,曹操又于建安十八年九月,引漳水过邺城,开利漕渠通白沟,由白沟南通黄河,可转江淮;北通平虏各渠,最后通达幽蓟。

在河北省中部和白沟直接间接相通的还有三国时开的鲁口渠,沟通滹沱河和泒水(上游即今大沙河),还传说有白马渠沟通滹沱和漳水。北魏时,沟通白沟和漳水除利漕渠外,还开了阿南渠,南自今馆陶县西,北至威县境入漳水,兼有分漳河洪水、通航和灌溉之利。

从黄河打通通向江淮的运渠

打通江淮通道,是中原统治者推行行政、用兵和财赋税收的重要手段。从黄河向东南通淮河、通长江,自先秦已有。两汉时期,西汉由浪荡渠通涡水、颍水诸河进入淮河,过淮水再向南可由东肥河、南肥河、巢湖、濡须水运道通达长江。浪荡渠还可以东接汴渠,入泗水、入淮河,经由邗沟进入长江,东汉时汴渠就已经很重要了。

三国时期战争频起,曹魏向东吴用兵,多走巢肥水道向濡须口方向,有时也经过邗沟。当时孙吴控制范围有时可达今扬州一带,但孙吴北边达不到淮阴,因为邗沟分属南北,所以曹魏无法全程通航,最便捷的水路就是巢肥水道。巢肥水道由黄河入浪荡渠至大梁,向南分支为沙水,后名察河,由沙水可通涡水,再向南可通颍水,向东走沙水入淮河。颍水、沙水、涡水道这一时期都整治过,邓艾曾修整过淮阳、百尺二渠,即向东直通淮河,向南通颍水的两个水道。曹操在建安十四年秋伐吴,就是由涡水入淮,再由肥水到合肥,这一水道对于曹魏来说很顺畅,所以曹操很重视这条水道的建设与维护。后来曹操又进行了三次南征,均走巢肥水道,但多由涡水入淮。而曹丕两次南征时,是由涡水南下,一次循蔡水、颍水至寿春,沿淮东下,由邗沟至江边。曹魏后期,司马氏三攻寿春,均走颍水入淮河,孙吴多由肥水救寿春;曹魏之后,在汝水、颍水流域还开挖过贾侯渠和讨虏渠,都能可通沙水、颍水;西晋设合肥度支一官,署理漕运;东晋以后,寿春、合肥均为重镇,也常由巢肥运道用兵。

这一时期的汴渠运道也很重要,也常进行局部的整修、改建,建安七年曹操下令在浚仪(今开封市)修睢阳渠,就是浚仪到睢阳(今商丘市南)的一段汴渠,并建设了汴口石门。二十多年后,黄初四年洪水冲坏汴口石门,到了邓艾时,予以重修石门,并整修石门至浚仪段运道,引水济漕运并分流洪水。此后石门因处于河汴转运要地,遂成为了军事要地。

东晋末,义熙十二年,刘裕攻后秦,一部分水军即溯汴渠经石门入黄河西上。第二年十二月,刘裕灭秦后,率大军南返,从长安由渭水入黄河,开汴渠,即渠首段曾先开故道,因山崩堵塞,更在北面十里开浚已经淤积的旧渠通运,又沿汴渠伐树开道七百余里,也疏浚了水路,最后由泗水南归。

北魏在控制汴水流域,起初对汴渠不甚重视,常泛滥为灾,直到太和十八年,打算迁都洛阳,为了洛阳漕运及南伐行军,重修了石门,后又修浚了汴渠,此时距离刘裕时已经九十年,到隋代修汴渠为通济渠还有约百年左右。

汴水自彭城入泗水,南下通淮河;自彭城溯泗水北上,加开人工渠道,可由济水通黄河。在彭城东南五十里,泗水上有著名的险滩吕梁洪。东晋太元九年,为了改善北征行军水道,曾“树栅,立七埭”,壅险滩水及附近分支。彭城以南水道冬春常患水少浅阻,梁普通六年曾在宿豫筑堰蓄水。

彭城以北,泗水通汶水、济水,经常开人工运渠,东晋永和十二年荀羡溯泗水攻击前燕,就在泗水之东开渠引洸水通泗水。洸水为汶水的支流,由汶水可通东阿(今县西南),太和四年桓温又伐燕,夏天大旱,水军到金乡不能通航,就在泗水之西,巨野泽中开渠三百余里,沟通汶水、济水、泗水三河,从济水入黄河,这条渠叫桓公渠,又叫洪水,南口接泗水,在今鱼台县城附近,北口在今嘉祥县附近入巨野泽,穿泽西北与济水合,汶水则有两支流通桓公沟。开沟后四十年,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后秦,又疏浚运输水军,由于航道没有渠化控制,水程往往由于水浅很迟缓。宋元嘉七年宋将到彦之率水军攻北魏,自淮入泗,每天才走十里,从四月到淮,到七月才走到须昌(今东平县西北15里)。所以水道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了行军速度,甚至战局的胜败变化。

对邗沟的改进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水经·淮水注》叫邗沟中渎水。邗沟旧水道北半部需向东过博支湖和射阳湖,才转向西,太迂曲,又多风浪,不能适应水运发展的需要,三国时期已改由樊梁湖(今高邮湖西北50里)向北开渠,直至津湖(在今宝应县南60里),由白马湖过山阳城(今淮安)西,由山阳口即末口入淮河。曹魏黄初六年,曹丕伐吴,由邗沟至长江边,当时东中郎将蒋济作了《三州论》,就曾指出邗沟有的水段水浅难行。而曹丕恰逢冬天回军,几千只船走得很慢,到津湖时水渐干涸,船队不能集中,拉开了几百里,当时打算把船烧掉。蒋济就地开挖了四五道渠,把船集中,先用“土豚”之类的临时土坝壅积湖水,等水积稍多时,骤然开放,冲入淮河,这样就能行船了。晋代又沿津湖东岸穿沟,绕过津湖,为的是避风浪。永和中最南段由于江都水断,改由西边引江水入欧阳埭,行六十里始至广陵(今扬州)城,这就是后代的仪征运口早期雏形。

晋代在邗沟上建立堰埭,使水道渠化,除欧阳埭外,太元七年谢安在召伯附近筑召伯埭。后来,召伯埭南二十里有秦梁埭,北十五里有三枚埭,再北十五里有统梁埭。在扬州南还建立水门(闸门)控制,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保证邗沟的正常航行。

自洛阳打通向关中的运道

关中地区也是向西的重要通道,且盛产粮食。魏晋和北魏都城都在洛阳,所以加强与关中地区的水上通道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中最重要的通道是洛阳漕渠。在当时,东南能够通达江淮,东北能到海滦;而西面的汾水、渭水等水运进入黄河后,再经由洛水和一段人工渠通往洛阳,洛阳在东汉时已经建有阳渠通漕和供城内用水。《水经·谷水经》对这一时期的洛阳水渠有记载,洛阳城西十来里,谷水上曹魏以前有一个旧堰,曹魏太和五年重修,名为千金堨,是一个滚水石堰。分水入干渠,又筑一堨,二堨间积水,可以保固。第二堨下开支渠五条,名五龙渠,堨东侧立石人刻着水则。四年后又重修,更名为九龙渠。谷水正流过堨后,名千金渠。九龙渠南流入城,千金渠东流走城北。

西晋泰始七年六月大水,高于平常水位三丈,冲坏两堨及渠道,重修时在城西边又开了一条代龙渠,并加高了千金堨一丈四尺。千金堨及五龙渠首堨下不仅通漕运,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设有水碓等农产品加工机具,千金渠、九龙渠上也有不少。北魏迁都洛阳时进行过大修渠堰,设有一千人的专业维修队伍,对这段运道予以日常维护。

当时,洛阳城内有千金渠分支,自城北入城,东流至城东汇入旧阳渠,阳渠旧引洛水,这时是从千金堨引谷水,又名九曲渎,自堨南流,自城西偏北,东引入城,分为若干支。有一支通九龙渠,曲折出城至出城东南汇入洛水运渠,运渠为西晋所开,引洛水入黄河,与关中地区水运相通。千金渠东流到城东北,南折汇入阳渠,通洛水运渠。

洛阳与关中地区的黄河水路通道,其中三门峡为咽喉要道。黄河三门峡有砥柱之险,砥柱下游一百二十里峡谷段有险滩十九处,曹魏景初二年设专官率工匠五千人,经常修治滩险,晋泰始三年又重建这一制度,后七年又计划在砥柱上游,开凿今陕县南的分水岭,引河水同洛水上游,可以避开砥柱之险,并缩短了与关中地区相通的漕运水道。曹魏青龙元年重开成国渠,并延伸西端至水汧(今千水),东端入渭水,既可通漕又可灌田,更是打通了向西的关中水上通道。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