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廖琨 康承佳 通讯员 滕永超 王健达 文/图
“我是一名党员,党和人民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
这是姜新的口头禅。笔挺的海事制服,标志性的公文包,眼前的这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汉子笑得温和而坚定,一副永远在路上的模样。从驻扎长江中心的海事趸船,到滩涂深处的沿海风电场,再到美丽长江建设的最前沿……我们的记者一路追寻着他的足迹。
二十三载,光影流转。工作岗位虽几经变换,但姜新的选择却始终如一:到一线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就像一颗螺丝钉坚守在一线监管的主战场上,始终扎根在一线、创新在一线、冲锋在一线、服务在一线,把对事业的赤诚忠胆和对人民的一腔挚爱奉献给了这片江海大地。
扎根在一线——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
东抵黄海,南濒长江,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在2008年前,这样的地理位置成为制约南通发展的瓶颈之一。
2003年,这座长期被交通困扰的城市迎来一次命运转折,苏通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她承载着南通跨越天堑“向南通”的期盼。
姜新则面临着职业生涯的选择——是去相对安逸的岗位,还是去新组建的全国唯一一个水上海事处——苏通大桥海事处。
“选择大桥处,可能是一种责任吧。既然需要海事人守卫大桥,那我就必须得上。”姜新说。
你可知,在世界内河通航环境最复杂的长江南通段面前,想要建设一座跨径达1088米的大桥,难度几何?
苏通大桥的建设施工水域,风力达到6级以上的时间就有179天,此处江面宽阔、水深流急,日均船舶流量3000余艘次,高峰流时期高达5000余艘次。
“131-1=0”,是对苏通大桥建设期间安全监管压力的真实写照。苏通大桥主墩基础由131群桩组成,若船舶碰撞到其中任一桥桩,不仅严重耽误施工进度,致使大桥建设中断,甚至会对整座大桥的安全构成威胁。
世界级水上工程的施工难度本就倍增于陆上施工,姜新和他的团队要做的,就是为大桥守住水上“安全红线”,容不得有丝毫闪失。“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保卫苏通大桥建设。”姜新目光坚定。
从此,一条离岸3公里的趸船成了姜新和同事的“第二个家”。说是家,其实也不算家。炎炎夏日,被晒死的蜻蜓布满了甲板;凛冽寒冬,一尺长的冰棱挂满了栏杆;风沙漫天,午饭常常要在施工现场匆匆吃过,姜新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守就是六年。
六年间,累计巡航53000多小时,航行里程绕地球整整4圈,500多万艘次船舶通过苏通大桥“零碰撞”……姜新和同事们用责任与坚守创造了奇迹。
2015年,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设再次向海事人发出召集令。这次,姜新主动请缨。虽然都是守桥,但两者监管难点不一样,必须得用新思维、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姜新从规范管理上找办法,他提出的上下游驻点卡口制等9项创新举措,参与制定的《大桥施工期通航管理规定》等四个规范,既提升了监管效率,也为工程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
大桥水上钢箱梁吊装交通管制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7小时,为近10万艘船舶节约运输成本达4亿多元。
创新在一线——
“工作上需要什么,就要琢磨什么”
“我自愿申请调去如东海事处工作……”2017年9月某个深夜,姜新在申请书上郑重写道。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南通沿海从荒芜滩涂变为发展热土,全国最大规模海上风电场正落子于此。
战场虽不同,但任务同样艰巨。南通沿海风电场规划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距离海岸远,多位于潮间带和远海海域,去一趟就要5个多小时,有时做完检查因为来不及赶潮水,常常被滞留在海上。
“既然回不来,那就不回来。”姜新坚持打破常规,创新建立风电场驻点检查机制,在3-4天的驻船检查期间,除规定动作外,应急知识培训、夜间应急演练,无人机辅助检查等一应开展,大大提升了船员海上作业安全知识和技能。
如今,南通沿海6个已建风电场每年发电量约32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81.6万吨,极大满足了长三角地区人民群众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南通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基地、全国最大风电配套装备产业制造基地。
姜新为人和善,年轻人都喜欢围着他转。渐渐地,跟姜新一起执法成了青年人快速学习的课堂。
“姜叔,这个行政执法的标准我还是有些模糊。”“姜叔,怎么判断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是否正常工作?”……实际上,“半路出家”的姜新也不是什么都会,但他爱琢磨。“工作上需要什么,我就琢磨什么。”
从业23年来,他写下的工作笔记就有20多万字。为方便年轻人现场执法灵活运用,他总结出了水上巡航“五备法”、内河船涉海运输查处“七步工作法”等十余项工作规范……从现场询问到深度取证,从档案调查到文书制作,成为年轻海事人的工作“法宝”。
这些年,姜新不仅自身刻苦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还带动了身边一批年轻海事人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自主研发的“南通海上风电智能监管平台”,有效解决了现场监管看不到、叫不到、管不到的难题,实现了对风电场现场实况实时监控,对风电单位自主管理状况实时监控的目标,成功打造起全国海上风电监管服务的“南通海事样板”。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把大家的力量都凝聚和激发出来,才是最终目标。姜新就像火炬,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前行的路。”南通海事局政委秦德生说。
冲锋在一线——
“战胜困难就是要有一股子拼劲”
2019年6月,由于工作需要,姜新调至南通海门海事处工作,迎来了“三无”船专项整治的新挑战。
“你刚从沿海回来,这次能不去吗?”面对姜新的第三次申请,妻子明知劝阻无望,但还是想试试。
姜新沉默了,他深知妻子实在担忧自己的身体。多年来的风餐露宿,使得胃病愈发严重了,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时常装着胃药。
“啃下‘三无’船整治这根‘硬骨头’,心里有把握吗?”记者问。“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多,但战胜困难就是要有一股子拼劲!”姜新回答。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三无”船对长江通航安全和生态健康构成极大威胁,长期以来却屡禁不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姜新陷入深深的思考,“治‘沉疴’,要用对药”。
“每当查获‘三无’船,我就跟这些船民聊天,发现有的是因为正规交通船不够用,有的想转行但没有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就是受利益驱使。”姜新说。
姜新总结出“一教育、二通报、三联动、四强制”的“1234”工作法。一年来,他累计宣传教育船民1400余人次,直接参与行政强制“三无”船舶60余艘。
与此同时,姜新和同事们大力推动港口交通船公司化、正规化运营,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有效根治“三无”船管理顽疾,相关经验被国务院安全生产督导组列入“典型做法”清单。
无论是面对苏通大桥建设期间“131-1=0”的安全压力,还是全国最大规模风电建设带来的监管难题,又或是“三无船”专项整治的长期顽疾,姜新始终冲锋在一线,以“归零”的心态来迎接新的挑战。
服务在一线——
“我只想离一线更近点,甘做这片江海的守望者”
2020年,面对汹汹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姜新依然坚守在抗疫保安全的第一线。而人们看到的,除了他身为执法者的刚正不阿,更有牵挂船民的温暖柔情。
2月11日16时,一艘名为“国盛98”的船舶试图释放自备艇下水。这一幕,被正在附近巡查的姜新发现了。
疫情期间,船员擅自离船上岸将会对疫情防控大局造成影响。姜新立即责令其停止作业活动,并详细询问相关原因。
原来,“国盛98”轮已在锚地抛锚待泊了十余天,船上生活物资所剩无几,6名船员生活面临困境。虽然船长贾某知道不能擅自离船,但仍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驾驶自备艇上岸。
“如果急需购买生活物资,可以联系我们。”姜新递给贾某一张印有电话的卡片,“物资的问题我来帮你解决,但疫情当前,水上疫情防线一定要筑牢”。
“那些日子,他经常给我们送来米啊、肉啊,还有煤气罐和药,这个同志很暖心。”“国盛98”轮船长贾某犹记得那天深夜在接过姜新送来的急需物资时内心激动的感觉。
“换位思考”和“倾听”是姜新与船员沟通的桥梁,这座“连心桥”,连接起了海事和船民为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和航行安全目标的心。
这些年,姜新深深体会到船员的艰辛与不易,他常常告诉执法经验不足的年轻小伙,与再多的“苦口婆心”相比,倾听才是与船员沟通最好的方式。
“姜主任,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向您求助了。新海河道发生了拥堵,我们的船从早上等到现在,还是进不来,一天损失十几万元啊!”原本已经下班的姜新接到宝钢物流(江苏)有限公司经理顾某的电话,二话不说,穿上制服乘上海巡艇直奔现场。
“姜主任,从重庆下来20多艘散货船要停靠我们码头,但是我们至今没有拿到复工复产证明!”了解到辖区一码头负责人的诉求后,姜新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不到一周就把复工复产证明交到负责人手中……
疫情发生以来,姜新和同事们累计参与保障入鄂船舶1200余艘次,运输电煤等民生防疫物资310万吨,为锚地船民免费配送应急物资190余次。
姜新把自己的时间最大限度地献给了事业,在家人这里,却连重要时刻的短暂相处都成了奢侈。2017年全运会女排决赛,女儿姜倩雯作为球队的主力副攻为家乡夺得了一座含金量十足的冠军奖杯。这场比赛,姜新却缺席了。
“那时本来我是打算去现场的,但考虑大桥施工现场的应急,需要随时待命。”姜新满是愧疚地告诉记者,作为父亲,他从未在现场看过孩子打球,女儿一个个高光时刻,他都奔忙在长江一线。
“23年坚守在水上安全监管一线,值得吗?”记者追问。
“我从小在长江边长大,深爱着家乡的这片江海,待在一线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到哪里都是干工作,没必要患得患失。”姜新想了想说。加入海事23年,姜新一次又一次放弃了晋升的机会,甘愿远离城市,他考量的唯一信念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姜新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倍感温暖和振奋。组织上授予我这份崇高的荣誉,既是对我个人的莫大鼓励,更是对全国海事一线执法工作者的充分肯定。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扎根在一线、创新在一线、冲锋在一线、服务在一线,全力保障国家战略和上级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落实,为海事人争光、为交通人添彩!”姜新说。
姜新,23年,以一线为家,在一线铸魂,他以忘我的情怀一心为民,用满腔的热血点燃了信仰之火,他的行动正在激励并温暖着更多的一线海事人、长航人、交通人,始终坚守信仰、砥砺前行,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