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热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4月7日 星期

“中国创造”异彩绽放

汽车工厂的机器人手臂。
造船厂。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实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会议明确,从今年4月1日起,将运输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医药、化学纤维等制造业企业纳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范围,实行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上述政策加上已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超过5500亿元。

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是我国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重要途径。工信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培育发展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在产业组织和空间布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畅通制造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10.9%,在全球销量下降背景下可谓一枝独秀;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已建设超过71.8万个5G基站,基本覆盖全国所有的地级以上城市……回看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国工业经济亮点不少。在上个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中国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迈出坚实一步,为“十三五”划上了圆满句号,也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年,弹指一挥,却足以改变产业面貌、制造格局。“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加速与工业深度融合。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中国制造体系不断完善、质量加快提升、结构优化升级。

从制造到创造,由传统向智能,中国制造不断向创新、智慧、开放迈进。

系上安全带、点击屏幕“开始”键,车辆缓缓起步,自动避让行人或障碍物……日前,百度在北京推出自动驾驶体验服务。经历了研发、试验、道路测试等漫长历程,无人驾驶汽车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渐行渐近”。

汽车的迭代更新是创新创造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时期,在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等重点领域,我国组织实施了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项。

自主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可辅助医生进行精准诊疗,并通过5G网络实现远程手术;A4纸四分之一厚、“论克卖”的“手撕钢”打破国外垄断,广泛应用于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领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C919大飞机……从技术攻克到应用探索,每一项突破都是大国制造自主创新的有力见证。

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基础工艺是工业发展的底气。2016年至今,我国已论证通过和启动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十余个。2019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由传统依赖人工到逐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中国制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体系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步伐更稳健。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十三五”时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10.4%,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也由“十三五”初期的11.8%提高到了15.1%。

“制造业创新从跟跑为主,进入跟跑在加快、并跑在增多、领跑在涌现的新阶段。”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认为,尽管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但依靠科技驱动,中国制造正走上从制造到创造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屏幕上订单、物料等信息实时更新;云平台对生产状况、质量等可视化监控;从物料运输到贴片焊接、包装交付等均实现“无人看管”……合肥联宝科技的厂房内,平均不到1秒即可下线1台笔记本电脑,智能化的操作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制造的认知。

联宝科技CEO柏鹏说,下一步还要将智能管理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和质量实时监控。

一个工厂的升级,折射了一国制造的变迁。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五年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改变了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催生了新的空间,中国制造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要适度超前,让‘路’等‘车’,而不是‘车’等‘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特别是在5G带动和需求引领下,我国产业数字化的引擎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和信息化加速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企业吃下“定心丸”

去年以来,央地新一轮政策加码布局先进制造业。

“增加研发投入,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李克强总理说,“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就是通过税收调节作用,更多运用市场化、公平普惠激励政策,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撬动企业和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以此激励企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这不是一项阶段性政策,而是一项制度性安排。”李克强说,“目的是给市场主体一个稳定预期,增强企业加大长期研发投入的动力。”

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1月1日起,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相当于企业每投入100万元研发费用,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200万元。

会议同时决定,改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清缴核算方式,允许企业自主选择按半年享受加计扣除优惠,上半年的研发费用由次年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扣除改为当年10月份预缴时即可扣除,让企业尽早受惠。

李克强指示,相关部门要研究对科技研发服务企业、“双创”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他要求,要加强政策解读,优化办税服务,精简审核流程,提高企业享受政策便利度,把好事办好。

“要引导制造业加大研发投入。”李克强说,“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武建分析,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离不开创新。但是创新存在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强等特性,因此政策的引导支持就至关重要。此次国家部署实施提高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对促进企业创新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地方层面,先进制造业发展“路线图”也相继浮现。

广东省在4月2日的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宣布,在全省建立实施“链长制”,以省长、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为“总链长”,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广东正式实施“链长制”,将进一步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表示,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提“链长制”,这次会议有了更加明晰的发展规划。“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对不同产业集群采取不同政策措施。”孙志强说。

《浙江省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提出,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全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5年,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年总产值突破6万亿元,基本形成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体系。

云南提出,通过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培育壮大新兴制造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并明确规划了云南先进制造业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重点和路径。其中,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此外,深圳、郑州、宁波等地也展开相关部署。

培育产业集群方面,深圳计划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时尚产业等领域培育出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对此,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张龙表示,国家鼓励企业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和工业软件五大方向,进行原发性创新。此类研发具备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高、研发难度大、研发风险高等特点,加之制造行业利润率远低于互联网等行业,前期投入基础研发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运营成本,并且在研发成果转化成功前,企业资金链会面临较大压力。而加大相关政策优惠力度,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研发投入压力,让企业敢于研发、愿意研发。

“强链”“补链”增韧性

从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防疫物资的快速生产,到有序复工复产,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是一次实战的压力测试。“从过去的一年看,我们经受住了考验,也充分彰显了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肖亚庆说。

但同时也暴露出产业链、供应链上还存在短板和弱项。据介绍,工信部已开始对41个工业大类和下面的细类进行梳理和分析,绘制重点产业链的图谱,既明确优势长板,也要找出空白点和弱项短板。“总的就是强链、补链,进一步增强产业链的韧性。”肖亚庆指出。

“强链”,就是进一步锻造长板,增强发展主动权。着力培育发展新型产业链,比如5G、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链,中国很多传统产业链量大面广,产品总量全球第一,不仅满足了中国的需要,对世界经济发展也作出贡献,要保持产业链的完整;优化区域的产业链布局,进一步发挥集群优势,增强产业链的根植性和竞争力。

“补链”,就是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一方面实施产业技术再造工程,针对弱项短板比较集中的领域,通过应用牵引、整体带动、揭榜挂帅等新机制组织攻关;另一方面,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要发挥地方企业积极性,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原则,使制造业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3月28日,第六届中国制造强国在保定举办。论坛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从新征程中工业的定位和作用、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碳达峰碳中和、能源与资源安全、制造业服务化的延伸等五方面解读工业领域的新任务。

中国的工业化还要走一段比较长的路,工业制造业要发挥基层作用、带动作用、保障作用。

去年,工业界在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中千方百计保障抗疫物资供应,为抗疫作出巨大贡献;工业率先复工复产、强劲复苏,带动拉动GDP增速由负转正。今年,要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李毅中认为,“我们要抓紧时间窗口,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补空缺,消除卡脖子的痛点和堵点,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首先,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抓紧重大科技攻关。其次,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努力推动成果转化,打通科技价值链。第三,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各个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第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产业优势。

“十四五”期间,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因此,工业制造业要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研发二氧化碳的补给、封存和利用,加快建设用能权,碳排放交易、碳交易市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要持续深入地节能、降碳、减污,创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实施植树造林,国土绿化,提高森林蓄积量。

我国的能源、资源和产业安全正面临挑战。“十四五”规划作出具体部署,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的供应基地。李毅中表示,一方面,增加国内供给,加强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另一方面,要支持走出去,进行资源合作开发。

首先,企业是创新主体,大量的研发活动在企业,大量的成果用于企业。

其次,企业是市场主体,要进入市场,就要从以产品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建立健全营销网,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企业是创新主体,是市场主体,就要延伸自己的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同时还要把自己社会化的经验变成服务平台。

因此,应该鼓励和支持制造业向两端延伸扩展,让“微笑曲线”能“笑”起来。

(本文综合自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政府网、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