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陈俊杰
5月14日—18日,“学史起航 寻访水运红色记忆 沿着江河海看浙江”全媒体采访团从革命圣地南湖出发,沿着钱塘江溯游而上,沿着瓯江顺流而下,寻访革命先贤足迹,记录今朝喜人蝶变。
沿途所闻所见,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航运枢纽,一条条全新开辟的水运航线,一个个文旅交融的古渡码头,无不诉说着这里每一块土地,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奋进的身影;每一条江河,都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印记。
革命热土,浙江港航人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内河水运复兴,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生态岸线越来越美,水运港航事业越加兴盛,一条条红色航线唱响了绿色之歌。
传承“红色基因”
守护绿水青山
陈望道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周恩来赴丽水考察指导抗日救亡;粟裕率军渡衢江、瓯江,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温州瑞安东阳人曾联松设计第一面国旗……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些感人的故事,也让人仿佛置身当初那段峥嵘的岁月。
江河大地上,红色故事在流传,也激励着浙江港航人,更好地守护“绿水青山”。在金华,经过多年建设,“三江六岸”已建成大小公园20余个,绿道16.5公里,健身步道3公里,水质达标率从40.4%提升至93.4%,一幅生动的“‘金’彩三江,风‘华’水岸”画卷徐徐展开,绽放出“人文双溪”的独特光彩。
在衢州,龙游红木小镇依江而建,几经蝶变,形成了一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真正实现“山水相依、村镇相融、产业联动”的独特空间。
在丽水景宁,通过渡运公交化改革、美丽渡口建设等举措,综合规划水陆立体交通网络,不仅有效解决了4万山区库区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也让当地白姓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在温州,江心码头、飞云渡口、安澜渡口获得美丽渡口称号。在飞云渡口不远处的山上又建起了一座国旗教育馆,通过声、光、电,互动和虚拟现实(VR)等一系列创新的场馆展陈方式,让人们感受红色文化。
建设“绿色工程”
服务百姓民生
“过去发洪水的时候,村民们的房子经常被洪水冲垮,而且渡口也用不成。如今枢纽建成后,洪涝灾害已经离我们远去。”提起村子边上的婺城航运枢纽,金华市洋港村村民张益仪幸福感满满。
和洋港村民有着一样感受的,还有樟潭古渡的老渡工钱建国。“以前渡口最繁华的时候,一天能渡3000人,后来随着塔底船闸建成,两岸都有了交通桥,交通更加方便了,这个渡口就逐渐不再渡人了。”钱建国告诉记者,老渡口经过改造,又成了居民们的亲水平台和休憩的好去处。
让老百姓在航运建设中分享更多红利,这是浙江港航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打造绿色工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钱塘江中上游的航运开发中,港航部门采用“航电结合、以航为主、以电养航”的整体开发模式,绿色技术与装备、低碳型装备全面应用,建成后的枢纽不仅仅是繁忙的运输通道,更是一条绿色交通走廊。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航道的治理,浙江港航还将航道建设与绿色航道、美丽航道、美丽交通经济走廊、沿江公路、临港沿江产业带全面融合,畅通绿色经济大动脉。
开发“红色资源”
推进生态旅游
一路行来,所见之处皆为红色热土,每一条河流,每一艘船舶,每一个渡口,都潜藏着无数的“红色印记”。水之所向,航线所及,将一个个“红点”串珠成线,丰富的红色资源,在生态航路的助推下,正成为当地日益火爆的旅游资源。
“我们除了提供餐饮,还有5个房间,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客人都要给我们打电话提前预约。”在丽水云和县长汀村,原渡工徐俏民夫妇俩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民宿,自己当起了老板,实现了借水致富的华丽转身。
据了解,丽水云和依托“十里云河”美丽航道乡村风景线,将沿途的黄绍竑公馆、周恩来铜像、冯雪峰旧居、小长城、初心广场等红色景点串联,真正实现了“修建一条航道,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目标,推动传统水运向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千年瓯江航道的复兴梦,成就“十里云河如画,百舸扬帆追梦”的美好未来。
开发红色生态旅游的还有温州。温州是中共浙江省一大的召开地,也是红十三军浴血奋战誓死守卫的故土,这里诞生了浙南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党组织,红色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在港航部门助推下,温州江心屿的红色之旅成为众多旅客的新选择。在江心屿上,温州革命历史纪念馆和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敞开怀抱,迎接着四面八方前来瞻仰的旅客。
在衢州中共衢县支部旧址和水亭门古渡口采访时,记者就遇到了一位前来“打卡”的市民李女士。她告诉记者,孩子学校正在开展研学活动,组织孩子们学习党的发展历程。“很有教育意义,包括我自己也了解到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党史,很受触动,没有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李女士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5月18日,衢州还开通了“衢州有礼号”游轮,开启了“杭衢钱塘江诗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