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船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7月9日 星期

“海洋实验室”诞生记

“中山大学”号交付现场。 江南造船供图

□ 全媒记者 魏鋆依 通讯员 周勇

6月26日,一望无垠的长江出海口,蓝白主色的“中山大学”号静静地躺在港湾里,时刻准备着开启海洋科考之旅。“中山大学”号是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被称为“海上实验室”,也是海洋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多个“首次”综合功能亮点纷呈

“中山大学”号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江南造船进行生产设计及建造,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兼具探测、取样、实验等多项科研功能。

据了解,该船船长114.3米,型宽19.4米,型深9.25米,设计吃水6.0米,经济航速12.0节,最大试航速度16.5节,排水量6880吨级,经济航速下续航能力15000海里,额定100人编制下自持力60天。

作为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在国内科考船中具备多个“首次”。该船在国内科考船中首次采用L型全回转低噪声推进器、轮缘永磁侧推、直流母排+储能蓄电池的组合设计、全航速主动式减摇鳍等。

在科考功能方面,该船拥有多个露天科考作业甲板,主甲板作业面积达610平方米,室内固定实验室面积达760平方米,是国内实验面积最大的科考船,能满足样品处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另外搭载十余个集装箱式移动实验功能模块,可有效提升综合科考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该船可进行定点和走航式探测与取样,可实现科考数据系统集成、现场印证及与岸基的数据传输与处理,满足低空大气、海面、水体、海底及深海极端环境等的科考需求。”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主任于卫东说。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中山大学”号的设计和建造非常成功,船舶的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全面达到预设目标,空船重量控制、振动噪声、总体布置、抗风稳性及配载、电站负荷和油耗、动力系统可靠性以及生活环境舒适度等方面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搭载的先进船舶装备和科考仪器设备,综合性能和科考功能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来之不易的如期交付

“中山大学”号于2016年6月获教育部批复立项,2019年10月在江南造船开工建造,2020年8月命名下水,2021年6月顺利完成试航并交付使用。

在疫情之下,“中山大学”号能如期交付来之不易——

“从船台到下水系泊调试,疫情带来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好在各方一盘棋,一个目标,有力保证了生产。”项目总建造师张文龙介绍,自开工建造以来,得益于船东、船厂、船检、监理、设计等单位密切配合,科考实习船得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建造并完成交付。

记者了解到,疫情暴发后,江南造船的项目建设团队提前梳理设备分布图和下水前设备索引图,精准掌握全船677台套设备,尤其是分布在全球各地的设备做到科学分级管控,满足现场的生产需要;

疫情隔离期间,项目建设团队推行了“不降质量”检验新方法,各方共享每日生产质量速报,江南造船使用5G远程新检验模式,完成75台套设备外检试验(FAT);单元制作推行“长胖思路”,仅68个单元就完成2115根管子安装;推行舾装“三单管理法”,从源头到安装全过程管控,先行阶段舾装安装率达到95.7%,创公务科考船新高……

“在整个建造过程中,我们全过程、全流程推行了‘三化’即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信息化。”项目总工艺师陈昌友介绍。该船的建造在成功交付系列公务科考船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智能制造,针对建造周期紧、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关键问题,江南造船联合船东组建了重量重心控制、振动噪声控制、电磁兼容控制等19个关键技术团队,通过提前技术策划开展难点攻关,制定解决方案,为连续开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向海而行 逐梦深蓝

全回转推进系统,艉部总段拉线、模块吊装、定位均一次性完成,仅用28天完成安装;

焊接后1号法兰间隙为0.13毫米、2号法兰间隙为0.15毫米,精度均高于设计标准;

全航速减摇鳍吊装、定位一次完成,设备外检试验一次验收成功;

直流母排基座安装精度为1毫米/1000毫米,小于5毫米标准,首次安装仅用2.5天一次性完成;

侧推封盖制作全过程控制,一次性验收通过,安装精度完全吻合船体结构……

在试航前的各项工作推进中,船东、船厂、船检、七〇八所等各方注重沟通,多项工作实现了一次性做好。

“关键设备不仅实现高效安装,且完全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得到了船东的充分认可。”项目总质量师乐美鑫表示。

试航总指挥顾佳琦介绍,“项目组会同船东、船检、船级社与近30家服务商反复沟通协调,针对试验项目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制定了详实的应急管控预案,以及完整详细的试航计划,最终验证了该船的设计和建造非常成功。”

由于策划到位,该船仅用8天完成了41大项100余小项的主要试验内容,且各项技术指标性能优良,获得船东、船检一致好评,比预定时间提前5天。

通过试航,验证船舶不仅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全面达到预设目标,同时空船重量控制、振动噪声、总体布置、抗风稳性及配载、电站负荷和油耗、动力系统可靠性以及生活环境舒适度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从此,我们拥有了逐梦深蓝的‘舟楫’,有了加快发展海洋学科和海洋人才培养的科教平台,更有了扎实推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陈春声在交付仪式上如是说。

江南造船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鸥表示,交船仪式标志着一艘集“绿色、智能、安静”于一体、世界领先的海洋综合科考船面世,对提升海洋学科类人才能力培养,对中国海洋科考事业,乃至快速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