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热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7月9日 星期

启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引擎”


7月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万亿规模产业发展路径明晰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可以根本转变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模式,形成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循环型发展模式,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规划》围绕工业、社会生活、农业三大领域,提出了“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通过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通过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三是通过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规划》部署了“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领域的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点行动,包括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园区循环化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五大重点工程,以及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六大重点行动。

《规划》明确,到2025年,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纸、废钢利用量分别达到6000万吨和3.2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200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就《规划》答记者问时表示,从国际上看,一方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基本路径,加速循环经济发展布局。另一方面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受到非经济因素严重冲击,国际资源供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给我国资源安全带来重大挑战。而从国内看,我国正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十四五”时期我国资源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同时我国一些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仍然不高,资源安全面临较大压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

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已在路上

六月,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江河融合绿色智造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工地,整洁标准的样板房、整齐的工地围挡和安全护栏守护着工地的安全,而这些设施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建工集团黑龙江省五建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你看,那个马凳筋就是用废钢筋通过切割焊接加工而成的。”

黑龙江省“十四五”期间计划安排23个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其中资源化利用项目年处理能力达603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在政策层面被反复重申,不断完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十一五”到“十三五”时期,我国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等文件,其中,《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从无害化逐渐升级到资源化、生态化。2021年2月,国务院还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循环经济政策制度更加完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重点领域积极推进,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资源产出率累计增长约50%,在工业循环经济领域的成就尤甚。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了约2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继续大幅下降,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28%。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

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贡献率超过25%。以钢铁行业为例,以废钢为原料相比以铁矿石为原料炼钢,生产1吨钢可以减少约1.6吨二氧化碳排放,我国2020年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仅此一项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16亿吨。

兼具“生态大省”与“经济小省”特点的青海省近年来加快重点地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特别是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三大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占比达60%以上。

多途径解决循环经济“短板”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和资源生产率总体水平较低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重点行业资源产出效率不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回收设施缺乏用地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难,大宗固废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等。

比如,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5.6立方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3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42,远低于0.7—0.8的世界先进水平,每万美元GDP用水量约为500立方米,远高于300立方米的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废弃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不超过5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表示,目前,我国资源循环利用工艺技术水平整体上与先进水平仍相差10年至15年,应加快推动循环发展的高新技术重点研发计划,除继续加强关键工艺、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外,还需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的管理决策研究。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凯在6月10日北京召开的“‘双碳’目标下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创新路径研讨会”上表示,2021年既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要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资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以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首席代表任婷婷认为,在循环经济领域加大产业研发和资本投入力度、推广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有助于“双碳”目标实现。

针对大家关注的循环经济赛道问题,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名誉会长赵家荣提出,可重点关注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园区循环化改造、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有机废物资源化等领域,选择那些技术先进、发展潜力大,对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大的项目,充分发挥金融助力循环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作用。

“互联网+”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4月,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以及转转集团等科技互联网企业共同发起《循环经济碳中和》行动倡议,7家企业获颁成为首批“碳中和”试点单位。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突破其来源分散、回收价值低、规模小、融资难等瓶颈制约因素。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的一位专家认为,互联网、物联网的信息技术与供应链金融资本的并购跨界发展,将会加速行业的发展,互联网与再生资源深度融合,信息产业助推行业的发展,将成为常态,并形成再生资源转型的驱动力量。

(本文综合新华社、第一财经、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环保在线、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