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热点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8月11日 星期

奥运落幕 精彩回眸


东京奥运会8日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获得38金32银18铜共88枚奖牌,追平在伦敦奥运会取得的境外参赛最好成绩,14个大项夺金创下新高。这一成绩背后,是一批老将新兵捍卫中国体育荣耀。在这场疫情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聚会里,我们看到在社交网络时代,竞技体育的一些细微变化。国际赛事的巨大曝光,也给运动员们提供了一次远超以往竞技赛事的流量,“刘翔、吴敏霞、张怡宁”等过往的体育明星也再次被重提。金牌之外,运动员也在不断创造更有个性的话题记忆点。

经典瞬间

热泪盈眶的时刻

回顾这届奥运会,在运动场上,运动员们用拼搏的汗水交出一张张满意的答卷,在运动场下,拥有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运动员们相互鼓励,展现出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这届奥运会上的精彩瞬间!

7月24日

“00后”杨倩射落首金

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俄罗斯运动员加拉希娜接连打出高环数,21岁中国小将杨倩紧随其后、咬住不放。最后一枪,对手率先击发,出现明显失误,仅打出8.9环。此时的杨倩从容镇静,最后一发子弹射出,击中靶心,9.8环!杨倩为中国代表团射落首金。锁定金牌,她的表情依旧波澜不惊。

7月25日

谌利军“绝地逢生”夺冠

男子举重67公斤级比赛,谌利军在抓举中发挥失常,除了第一次试举成功举起145公斤,后面两次全部失败,落后他的最大对手、哥伦比亚的莫斯奎拉越6公斤。

为了战胜对手,谌利军在挺举第二次试举开出187公斤、比第一次试举多出12公斤,这在小级别比赛中简直不可能完成,但他必须拿下才可能翻盘。所有人都心跳加快,包括对手。迫不及待地上场,举铃、翻站、挺住,行云流水的动作,杠铃稳稳停留在他头顶。现场沸腾了,大家忘情地拍着手,跟随劲爆音乐的节拍舞动。

7月29日

何冰娇为对手伤退流泪

当对手跟你比赛,突然因伤退赛,你的反应是?在羽毛球女单八分之一决赛中,中国球手何冰娇的对手、美国选手张蓓雯在比赛进行到第二局时突然受伤倒地,继而因伤退赛,何冰娇不战而胜后泣不成声。

在赛后采访时,她说哭泣是因为没能跟对手来一场真正的较量:“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好好跟她拼完这场球。”为对手的伤退而心痛,何尝不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

7月29日

孙颖莎8分逆转伊藤美诚

乒乓球女单半决赛,孙颖莎4:0横扫伊藤美诚,与陈梦会师决赛。这场比赛,最经典的是第二局,孙颖莎连得八分逆转取胜。

首局,孙颖莎很快进入状态,进攻果断犀利,11:3轻松拿下。第二局,伊藤美诚加强发球变化,一度9:3领先。大比分落后,孙颖莎毫无惧色,敢打敢拼,奇迹般连下8分,11:9完成单局逆转。之后两局,孙颖莎实现横扫,为国乒提前锁定女单金牌立下战功。

8月1日

巩立姣独孤求败超越自己

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女子铅球的决赛,奥运会“四朝元老”巩立姣出战。决赛中,她第一投就投出了19米95,仅凭这一成绩,已足以夺金。随后巩立姣在第五投,投出20米53,创造个人最好成绩。最后一投,球再次越过20米线。20米58,巩立姣刷新刚创造的个人最好成绩和今年世界最好成绩,这也是中国奥运史上首枚田赛项目金牌。

巩立姣夺金后,获得铜牌的新西兰选手亚当斯第一个跑来拥抱她,亚当斯曾是巩立姣的最强对手,奥运赛场上两次赢过巩立姣拿到金牌,而巩立姣每次都与冠军失之交臂,直到这届。

8月1日

张雨霏拥抱池江璃花子

本届奥运会上,张雨霏夺得2金2银,她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除了登上领奖台外,还有给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的一个深深拥抱。

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赛结束后,看到对手路过,张雨霏主动伸手,紧紧拥抱了池江璃花子。二人在大赛中一直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但池江璃花子2019年被确诊白血病,治愈后,她坚持训练和比赛,励志和不屈的精神,打动了世界体坛。这次重逢,张雨霏给池江璃花子送上了祝福,告诉对方希望明年亚运会再见。

8月1日

意大利与卡塔尔选手共享金牌

男子跳高决赛,卡塔尔选手巴希姆和意大利选手坦贝里由于最终2米37的成绩一致,实在难以决出胜负,裁判询问两人是否愿意共享金牌后,二人表示同意。经组委会商定,最终同意为他们颁发双冠军。两人先是击掌,然后紧紧拥抱在一起。此前,两个人在所有高度上都是一次过杆,在2米39两个人都没有成功,最终英雄惜英雄,英雄彼此成就。

8月1日

苏炳添“一战封神”

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100米半决赛开始前,苏炳添就决定“半决赛当决赛跑”。他的孤注一掷,留下了“一战封神”的经典时刻,让他成为首位站上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跑道的中国选手。

发令枪响,苏炳添起跑反应速度为0.142秒。他迅速领先,并将优势一直保持。冲刺阶段,面对临道对手贴身追击,他奋力撞线。当大屏幕显示苏炳添9秒83、成绩小组第一时,他握紧双拳,拍地怒吼。这一战,让苏炳添以半决赛第一晋级决赛,同时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当晚决赛,苏炳添再次跑进10秒,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那一夜,中国速度令世人惊艳;那一夜,中国田径有了新的历史。

场外追光

奥运战袍之下的普通人

东京奥运会的大幕缓缓落下,世界各地的约11000名运动员,在五环旗下挥手作别,留下全力拼搏的身影和一个个或圆满或遗憾的励志故事。

他们之中有很多非职业运动员,脱下奥运战袍,就要像普通人一样,回归平静的工作与生活。

奥地利数学家安娜·基森霍弗便是其中之一,没有教练、没有赞助、没有保障团队,也没有队友打配合,但在自行车女子公路赛中,这位博士一骑绝尘,领先优势之大,让荷兰的亚军选手在冲线时,误以为自己获得了金牌。基森霍弗是标准的“学霸”,曾就读剑桥大学数学系。奥运会后,她将回到工作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继续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

41岁的护士贾瓦德·福鲁吉算是奥运会上的“新人”,四年前他才开始专业训练,在男子10米气手枪比赛中,他为伊朗斩获首金,赛后被赞为“民族英雄”,场下白衣逆行,场上举枪夺金,英雄二字,福鲁吉当之无愧,工作之余,医院的地下室,是他的“训练基地”,日以继夜,四年练就奥运冠军,福鲁吉用他的故事告诉世人,只要坚定向前,梦想不会永远遥不可及。

警察叔叔本杰明·萨弗塞克,在男子单人划艇比赛中,为斯洛文尼亚赢得了史上首枚,皮划艇激流回旋金牌,这位34岁的老将,之前曾两次参加奥运会,在伦敦和里约,分别获得第八和第六名,此次终于在东京圆梦。虽然常年保持高水平,但萨弗塞克的本职工作是一名警察,技多不压身的他,还是一名合格的电工。

外卖小哥鲁本·利马尔多,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曾获得重剑个人冠军,委内瑞拉44年的“金牌荒”,就是他打破的。为了备战东京奥运会,他在波兰送餐谋生,虽然在东京奥运会上无缘领奖台,但是35岁的他依旧值得尊重,要知道他7岁开始练习击剑,原本右手执剑,12岁时因为骨折不得不改用左手。一路坚持下来,最终凭借非惯用手斩获了无数荣誉。

爱尔兰的柔道运动员本·弗莱彻是花卉中心的工人,更准确地说,他在父母经营的花卉中心打工。和人们印象里清闲的“少东家”不同,弗莱彻的工作很繁杂,接待顾客、整理货架、送货上门,更多的时候是各种各样的体力活。虽然弗莱彻怀揣奥运梦想,但父母拒绝让他安然“啃老”,他需要给父母打工,用赚来的工资,支付训练备战和外出参赛的费用。在接受采访时弗莱彻说,“奥运梦是很费钱的”,个中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最能体味。

巴西短跑女将洛桑格拉·桑托斯,很可能是跑得最快的网约车司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就获得过一枚接力铜牌。在东京,她参加了100米和4X100米两个项目,为了能够保证训练同时维持生计。东京备战周期,桑托斯在美国开起了网约车,奥运健儿的身份,也给了她赚取小费的“独门秘籍”。先不经意间聊起自己的奥运经历,再爽快地满足乘客的合影要求。如今桑托斯已是奥运会的四朝元老,不知这位巴西的司机是否还会做着巴黎的奥运梦。

奥运赛场上的“打工人”还有很多很多,聚光灯下他们奋勇拼搏,享受每一次全力以赴的机会,奥运光环散去后,无论胜利与失败,他们走回茫茫人海,在四年一次的轮回中,继续为生计而奔忙,为梦想而奋斗,为下一次的绽放积蓄力量。

媒介出新

短视频+直播成关注奥运新方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很多项目都对现场观赛做出了限制,公众一度被担心这是一次被忽视的奥运。

但这届奥运会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只是中国代表队最终仍取得了38金32银18铜的历史性优异成绩,运动员展现出的精彩表现和奥运精神,也通过各种媒介,被传递给数以十亿计的观众。

历史上,奥运会以及一切体育赛事的商业化、大众化,都离不开媒介的催化。从最初的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直播、视频网站点播,每隔几年,体育赛事的传播方式就会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媒介逐渐成为主流后,各种体育赛事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加,真正成为了“全民关注”的事件。

媒介不止改变了体育赛事传播的“广度”,也正在改变内容的“深度”。今天人们关注体育赛事,既关注比赛结果,也关注更深入的技术解读,周边知识科普,从运动员延伸出的台下、幕后故事,甚至是观众彼此间的讨论。这次的夏季体育盛会,短视频明显开始成为满足这个需求的载体。

实际上今天得到的消息是,奥运会落幕,围绕运动文化,持续挖掘内容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如抖音,就已经与39名奥运金牌获得者,71名奖牌获得者,超过178名运动员展开内容合作,希望借助专业运动员,打开一片更广阔的体育内容生态。

这届体育盛会在传播的角度上看,开启了个新时代。

不只是比赛,而是还原体育里的人,某种程度上,体育是天然的短视频题材。一方面它是高度视觉化的内容,赛场上瞬息万变,只有通过视频才能最好地捕捉、呈现。另外,大部分体育运动,往往都有非常明确的“决胜时刻”,在极短的一瞬间分出胜负,这天然就是“短视频”。

早在移动端视频时代到来之前,体育内容就已经进入了短视频的节奏,各种“五佳球”“十大夺冠瞬间”“十大最遗憾失误”……很多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体育联赛、俱乐部,早就在抖音上开设了自己的官方账号,比如NBA,就已经在抖音上收获了1400万粉丝,足球俱乐部皇家马德里也在抖音上拥有超过300万粉丝。

根据《2020抖音体育生态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0月,抖音上体育内容的投稿量已经超过6亿,累计播放量超过2万亿,互动次数超过500亿次。

体育内容适合被做成短视频,体育爱好者也喜欢看短视频。大部分体育爱好者,在户外的时间更多,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利用碎片时间摄入内容。你经常可以在球场旁、健身房里,看到有人一边休息,一边在用手机刷短视频。这类场景下,当他们看到各种创意活动、挑战时,参与的阻力就相对更小,更容易与内容发生互动。

其实,短视频对于体育的意义,不只是在比赛本身。而是还原了体育中的“人”。

8月7日下午,女子乒乓球队在与观众直播见面。面对镜头,不少年轻队员也感到有些紧张,低下头的样子被观众善意调侃“不像是得了冠军,像在检讨”,反而觉得这群人特别可爱。不只记录运动场上的关键时刻,也展现运动员在赛场之外更真实、更丰富多元的一面,其实对于体育更有意义。而这样的“周边内容”还因为众多的创作者的参与,变得瞬间可以被放大为流行——比如体操运动员管晨辰在平衡木上的一个动作,瞬间让中国几亿人学会了“袋鼠摇”。

8月8日,东京奥运会期间最后一场“冠军驾到”系列直播上线。参与直播的既有此次奥运会的奖牌获得者杨倩、李雯雯、杨舒予、管晨辰也有以往的冠军郭晶晶,以及明星贾乃亮……他们聊了赛场内的故事,也聊了赛场外的生活。

这是一种预示,奥运会落幕,但体育精神应该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本版文字综合新华社、人民网、新浪体育、齐鲁壹点等媒体报道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