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元祥
杭甬运河(又称浙东运河)位于浙江东部,西起杭州西兴古镇,流经绍兴,东至宁波甬江后注入东海,全长约240公里,沟通钱塘江、甬江两大干流,在全省水运体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2014年6月,由京杭运河、杭甬运河、隋唐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运河寻忆
杭甬运河初始段河道史称“山阴故水道”,在绍兴境内,为春秋时期开挖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运河之一。据《越绝书》说:“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这是史载杭甬运河的最早记录。这条古水道,西起绍兴东郭门,东至上虞炼塘村,全长约25公里,连接曹娥江。开凿山阴故水道,形成的区域河网,在农田灌溉和航运上发挥了作用。
西晋永嘉年间,贺循在会稽(今绍兴)任职期间,组织民众开挖西兴运河,河道由绍兴西郭门向西,经钱清、柯桥至萧山西兴,即今杭甬运河绍兴至杭州萧山区的一段河道,还沟通了山阴故水道、曹娥江及通往宁波的河流,从而形成杭甬运河的雏形。这一史实载于《嘉泰会稽志》:“运河在府西一里,属山阴县,自会稽东流县界五十余里入萧山县。”《旧经》云:“晋司徒贺循临郡,凿此以溉田。”表明当时开挖运河主要用于农田灌溉,同时也有利于水运,给地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东晋有关文献曾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评述,南朝学者沈约在《宋书》中也记述了当地丰足景象:“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在隋唐时期,各地继续治理运河及堰埭、闸坝等设施,维护运河功能,适应漕运需要。江南漕粮船通过运河到达杭州,再经京杭运河抵达北方。同时,运河畅通有利于甬江、钱塘江航运发展,促进国内物资交流,并通过宁波出海,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南宋定都杭州后,强化对运河及相关设施的维护,航运条件持续改善,都城所需漕粮、食盐及其他物资均由运河输送。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为躲避金兵追击,曾于运河乘船从杭州到宁波避难,次年又原路返回杭州。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当时萧山、上虞境内的运河可通行载重二百石船只,绍兴段运河可通行载重五百石船只。南宋史学家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描述了运河景象:“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元明时期,各地加强对运河的维护,以利于通航。在宁波设立漕运管理机构,实施漕粮河海联运,货物先由运河抵达宁波,再转为海运至京城。至晚清,随着轮船运输兴起,海运优势突显,河运量逐渐减少。
一河连通三城
杭甬运河所在的浙东地区,被北魏学者郦道元《水经注》中称为“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说明这里水源充沛,水运发达。运河自西向东流经杭州、绍兴、宁波三个历史名城,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自古以来一直是经济发达地区。
杭州在吴越时代就是舟楫盛行,《淮南子》中有“越人便于舟”之说。南宋王朝退出中原、定都杭州,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此地河流众多、水运便捷、经济富庶;而且杭州既是京杭运河终点,又是杭甬运河起点。南宋积极发展运河经济,拓展海外贸易,各地运来的物产,通过运河从杭州出发,经绍兴到宁波转海运,促进内外贸易发展。南宋鼎盛时期,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航运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绍兴曾是越国都城。《越绝书》记载当时民众“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说明水上交通发达。春秋时开凿山阴古水道,西晋时开挖西兴运河,使杭甬运河基本形成。绍兴位居运河中端,西连杭州,东接宁波,尽得水运之利。南宋时,运河成为绍兴地区物资运往杭州的主要水道,也是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如宋代史学家姚宽所言:“海商船舶畏避沙浑,不由大江。惟泛余姚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于杭越矣”。南北朝时期,绍兴成为“海内剧邑”,运河的航运作用胜过灌田功能。
宁波作为杭甬运河出海口,具有运河城市与海港城市复合特征。南宋统治江南期间,因加强对运河及沿途设施的治理,通航条件大为改善,从而推动了内外商贸交流。内河船沿运河到达宁波三江口,再换海船从甬江出海,去往东南亚;而福建、广东的商船,以及从日本、朝鲜、东南亚来的僧侣、商贾及货物,也在宁波换乘内河船,经运河至绍兴、杭州,往北由京杭运河抵达扬州、北京。据《四明志》记载,彼时三江口“海外杂国,贾舶交至”,呈现繁荣景象。元明时期,宁波成为漕运重镇,运河承担了漕运重任。清嘉庆年间,江南漕运官衙从苏州迁至宁波,漕粮船从宁波起航,经运河送往京城,而北方货物也先到宁波,再经运河运往各地。
运河提级赋能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加强杭甬运河整治,维护其通航需求。改革开放以后,运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对水运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古老运河焕发青春、提级赋能,为经济发展助力。2000年,杭甬运河启动新一轮改造工程,提高航道等级,按四级航道标准进行整治,改建沿河船闸、桥梁等设施,通航标准从300吨级提升至500吨级。杭绍甬三地分段治理,先后通航,到2013年,运河改造工程全线竣工,其中杭州段56公里,绍兴段89公里,宁波段94公里。
杭甬运河完成改造后,通航能力比原先提高了数倍,运能进一步发挥,也减轻了杭绍甬地区公路、铁路运输的压力,显示出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少的优点,受到水运市场关注,使更多物流企业“弃陆行水”,发挥水水中转、河海联运的优势,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运河杭州段2007年通航后,500吨级船舶可直接进入萧山内河,原材料及产成品经水道直达目的地,杭州每年可节约运输成本30亿元;2016年度,运河绍兴段货运量1638万吨,集装箱船运量5130标箱,较上年分别增长109%和270%;2019年度,运河宁波段货运量616万吨,通过船舶总数24957艘次,较上年分别增长31.5%和33.8%,今年上半年,集装箱船通行量144艘次,集装箱运量2841标箱,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61%和7.79%。
文化遗产丰厚
杭甬运河连接了多条自然河流,江南先民开挖运河时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而且对自然河因势疏导,形成河网;同时,运河碶闸、堰坝作为水利设施,也起到调节水位、利于航运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华夏儿女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运河在二千多年流淌中,历经了朝代更替、时代变迁,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
西兴码头和过塘行遗址,位于杭州萧山区西兴古镇老街西端,这是杭甬运河起源地。西兴在宋代是货物中转码头,商铺众多,兴盛时有70多家“过塘行”,专为货商和船主署理物资转运。
八字桥,位于绍兴越城区蕺山街道东端,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为古运河石梁桥,一河二桥斜对,形如八字,故得名,体现了宋代建桥技术。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古纤道,位于绍兴柯桥区至萧山这段运河。《绍兴府志》记载:“官塘,即运道塘,在府城西十里,自山阴迎恩门起至萧山,唐观察使孟简所筑,明弘治中知县李良重修甃以石。”古纤道是先民铺就的一种舟桥路组合的道路,纤夫肩背纤绳,走在纤道上拉船行进。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保护范围全长约7.5公里。
庆安会馆,位于宁波三江口东岸。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宁波船商所建,是航运人祭“妈祖”的祠堂,又是船商船工聚众议事场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三江口附近还有灵桥、天封塔、永丰库遗址、北岸近代建筑群等历史遗址。
杭甬运河在唐宋时期进入兴盛期,吸引了历代诗人慕名而来,他们泛舟河上,观赏两岸旖旎风光、田野村舍,引发诗人抒情叙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诗有: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东海横秦望,西陵绕月台。”西陵就是运河起始地西兴。《别储邕之剡中》:“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会稽即绍兴。杜甫《解闷十二首》:“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古驿楼。”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坐有湖山趣,行无风浪忧。食宁妨解缆,寝不废乘流。”孟郊《赴越中山水》:“碧嶂几千绕,清源万余流。”孙逖《和登会籍山》:“稽山碧湖上,势入东溟尽;烟景昼清明,九峰争隐嶙。”张乔《越中赠别》:“别离吟断西陵渡,杨柳秋风两岸蝉。”
宋诗有:陆游《发丈亭》:“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谢灵运《富春渚》:“宵济渔浦潭,且及富春郭。”喻良能《夜发曹娥堰》:“孤灯乍明灭,隐约小桥边。野市人家近,晴天斗柄悬。”
此外,还有明代诗人王稚登《会稽道中》:“江东名郡古无双,处处青山照玉缸。竹箭一流明客枕,芙蓉两岸夹船窗。”清代诗人齐召南《山阴》:“镜中看竹树,人地总神仙。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
千年长流的杭甬运河,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还创造了瑰丽的精神文化,为中国运河史增添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