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王寅娜
“你好,我最近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刚申请船员证书办理,能在上船前拿到船员证书吗?”前不久,山东枣庄船员李华盟将求助电话打到了青岛海事局政务大厅。青岛海事局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在远程核实了船员信息后,开启证书办理绿色通道,仅用一个下午就把证书赶制出来,并邮寄发出,让这名船员在上船前顺利拿到证书开始工作了。
从高柜台、小房间到面对面交流的开放式低柜台;从船员千里迢迢来现场办理业务到鼠标轻轻一点网上申报;从排队等待到证书邮寄到家……海事政务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人民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聚焦难点
启动小型船舶检验等多项试点
自开展党史教育以来,海事部门走近行政相对人,听群众民意,解群众难题。把企业与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改进政务服务的重点,找方法寻路径,创新举措,破解难题。
9月18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在长三角地区完成全国首批试点小型船舶检验和签注工作,包括“沪浦东环6131”“映宇骏保洁3号”等一批船舶,将在出厂12年内免于年度检验和中间检验。
在内河,小型船舶占据着较大比例,且有不少是群众的自用船、生计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建立一套更加符合小型船舶特点的检验制度,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船舶检验服务,是船东、船民、船检机构的所需所盼。
9月1日,交通运输部针对300总吨以下的国内航行船舶和船长小于12米的内河渔船,启动了小型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优化试点,在首批10个省份的13家单位中开展了试点工作,试点时间持续至2022年8月31日。
为有效推进试点工作,部海事局推出了船舶质量诚信机制、适检评估制度、批量建造船舶便利发证机制、营运中的船舶免检机制、集中检验机制、加强检验机制、船舶自检和安全承诺声明制度、营运中的船舶检验替代机制和小型船舶检验人员补充机制等9项改革创新举措。目前,全国已有约3400艘船舶列入了试点船舶清单,同时还有9家单位申请参加第二批试点工作。
除了创新小型船舶检验签注,交通海事部门还聚焦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
4月20日,所属公司注册地在上海的大型集装箱船“泛亚天津”轮,在深圳顺利获得了《船舶安全管理证书》继续有效的中间审核签注。这是深圳海事局率先试点构建船舶就近审核发证工作机制后实施的国内首次船舶就近审核。
新机制实现了“深圳可办、全国通办”,不仅大大节约了船舶审核等候时间、便利了船期安排,还降低了生产和监管成本,预计全年可为企业节省船舶营运成本数千万元,海事管理机构可节约行政经费成本数百万元。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针对国内船舶证书多、办证总时间长、跑办次数多,企业办证成本较高的问题,福建海事部门启动船舶“多证合一”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沿海船舶“多证合一”。目前已累计为船方减少发放证书1000余本、节省办事时间超10000个工作日。船舶“多证合一”“一证通行”,正是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的便民之举。
打通堵点
办理业务“一次都不用跑”
今年3月,连云港海事局为连云港中联渔业有限公司即将外派到国外渔船上工作的1200名船员高效办理了海员证,为其下一步外派工作争取了充足的时间。
“法定7个工作日的证书2天就办结了。”连云港中联渔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朱经理说,“整个办证过程是不见面的,网上提交申请,证书可以邮寄到公司,实现完整闭环,每个月少跑500多公里,让我这个办证‘常客’成了窗口的‘稀客’。”
朱经理所说的,便是连云港海事局推出的“海事政务闭环管理”,很多业务“线上受理”,办业务“一次都不用跑”。
与朱经理的不用跑相反,快递员小刘每天都要跑一趟连云港海事局政务窗口,将已经办好的证书一一打包封装,投递到办事群众手上。小刘的忙碌,也是源于“海事政务闭环管理”。
如今,连云港海事局政务中心98%的业务已经实现网上受理、审核和审批。通过邮寄受理、网上审批、邮寄发证等形式,海事政务实现“不见面”受理的闭环管理,打通了“不见面”办理的“最后一公里”,做到办理业务“一次都不用跑”。据不完全统计,海事政务闭环管理这项服务举措每年可为办事群众节约成本在100万元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审批服务便民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海事部门在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上下功夫,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满足广大船员的需求,沧州海事局政务中心不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出“全年服务不打烊”“移动政务服务大厅”“沧州海事政务服务”APP、延时服务、免费自助照相等创新举措,倾力打造“场景式服务”“帮办式服务”等服务模式,在服务细节和服务质量上不断下功夫,打造温馨、贴心、高效的“服务之家”。
为了全天候满足船舶船员的需求,提供365天“不打烊”的政务服务,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关于运行海事政务自助服务站的公告》,自9月1日起,在长江干线区域、粤港澳大湾区试点区域的145个海事政务自助服务站全面运行。在一台机器上即可自助完成海事业务办理,进一步优化海事“互联网+政务”服务,扩大“不见面”业务办理覆盖面。
目前,长江干线海事部门148个海事政务自助服务站已全面运行,在长江干线海事部门管辖航段中,平均18公里的岸线上就有一个服务站点。据了解,广东海事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2所船员学校和11个分支局辖区建设15个站点,自9月1日正式启用以来,业务办理已超千余次。
疏通卡点
“一站通办”吸引优质资源聚集
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既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润滑剂,又是打造满意一流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
今年,天津海事局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包括自贸区国际船舶登记等10项登记事项、10项船舶登记关联事项、7项船员证件事项下放到天津东疆海事局,实现海事政务服务的“东疆事东疆办”,为在东疆落户的航运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吸引更多的航运要素聚集东疆。
据了解,自2018年承接沿海船舶登记业务以来,东疆海事局帮助天津东疆管委会吸引国海海工、招商集团福船集团、中集海工、海隆海工等多家船舶海工龙头企业业务聚集东疆。此次海事事权“东疆事东疆办”旨在通过承接执法事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创新行业监管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东疆船舶融资租赁产业发展,吸引更多高端优质租赁企业聚集,打造东疆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和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
“目前,仅国海海工在东疆注册的单船公司总资产已达350亿元。这次海事审批权下放,契合了我们整个航运产业、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需求。审批权下放到东疆,实现一站式办理,能帮企业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对于我们招商引资和吸引企业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项政策对于未来天津自贸区的进一步深化,也会有产生深远的影响。”天津东疆报税港区管理委员会融资租赁促进局副局长于朝亮说。
三亚海事局以“办好船舶登记这件事”为目标,将船舶从建造到运行整个过程作为“一件事”,改变目前20多个事项逐项办理为按一件事来协同办理,通过优化流程,简化环节,精简材料,压缩时限,建立“一窗(网)受理、同步审批、集成务”的船舶登记模式,目前在三亚,游艇等船舶登记的14个事项可以协同办理,在办理过程中同时实施绿色通道、并联办理、容缺后补、告知承诺等服务机制。据了解,在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海南海事局推出船舶登记“一事通办”、游艇等船舶证书“多证合一”、创设高效便捷的国际船舶登记程序、“一船一码”等4项制度创新,助力航运业发展要素向海南自贸港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