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金融体系加大了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日前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12.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77万亿元。与此同时,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8.3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6636亿元,也是统计上的高点。
对于货币政策如何发力,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多城下调房贷利率
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我国房地产市场区域特征非常明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的确定遵循因城施策的原则,采用了“全国—城市—银行”三层定价机制。
具体来说,全国层面,首套房贷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基础利率(LPR),二套房的房贷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LPR加60个基点,这是全国都要遵守下限政策。人民银行各省分支机构则指导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在全国政策下限的基础上,确定辖内每个城市的贷款利率加点下限,实践中多数城市直接采用了全国下限标准。
对于近期多地房贷利率出现下调,邹澜介绍,近期,房贷利率下调主要发生在银行层面。3月,由于市场需求减弱,全国已经有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个人房贷利率,平均下调幅度在20个到60个基点。
部分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也配合地方政府的调控要求,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全国政策范围内,下调了本城市首付比例下限和利率下限,这是地方政府、银行根据市场形势和自身经营策略做出的差别化市场调整,适应了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的特征。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因城施策配合地方政府履行好属地责任,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新设两项专项再贷款加速落实
按照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将创设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4月14日,孙国峰对两项新专项再贷款进行了介绍。孙国峰表示,目前人民银行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落实上述两项专项再贷款,尽快推动两项政策工具落地见效,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于科技创新再贷款,孙国峰表示,人民银行将通过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该工具支持企业的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总额度为2000亿元,利率1.75%,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后,人民银行按季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期限6个月及以上的科技企业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
关于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他介绍,初期先选取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江西等五个省份开展试点,试点额度为400亿元,利率为1.75%。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向符合标准的普惠性养老机构项目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贷款利率与同期限、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大致持平。专项再贷款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发放,人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等额提供专项再贷款资金支持。
人民币汇率弹性“以我为主”
随着美元指数不断走强突破100,人民币汇率能否保持稳定备受市场关注。孙国峰指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水平与上年末大致持平,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总的看,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展望未来,孙国峰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持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同时密切监测国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稳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
灵活调整住房按揭等还款安排
邹澜表示,受疫情近期多发、部分居民收入下降、房地产建筑营销活动受阻等因素影响,商品住宅销售额出现了下滑,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也有小幅回落。
对于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情况,邹澜指出,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资产质量整体较好,不良率长期维持在0.3%左右的较低水平。也就是说,每1000笔个人住房贷款大约只有3笔暂时处于不能正常还款的状态。从历史上看,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质量与就业、收入关系非常密切,反而受房价波动影响比较小,这与有些国家的情况有较大差异。
数据显示,我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公积金贷款余额约7万亿元,两项合计超过46万亿元,对应大约1亿笔贷款。
邹澜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居民收入受到短期影响,存在推迟偿还月供、重新安排还款计划的需求,银行从贷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此类特殊情形,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因此,2020年1月,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其中明确对于受疫情影响的四类人群,金融机构要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可不作逾期记录报送。
建立早期纠正和限期整改机制
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表示,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风险收敛,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不断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完善有效制衡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体系,推动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多渠道市场化资本补充机制,引导中小金融机构找准定位,服务当地、服务小微和“三农”、服务城乡居民,持续推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他强调。
在风险化解的举措上,孙天琦表示,对于增量高风险机构,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和限期整改机制,将央行评级、监管评级与早期纠正有序衔接,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确保早期纠正的及时性。“限期整改”的硬约束,就是“不纠正即处置”,不使高风险机构在一些地方出现淤积。同样,对于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各类非法金融活动,要早认定、早处置,认定要准,下手要稳、下手要快、下手要坚决。
一季度产业贷款投放结构特点
2022年一季度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总量稳定增长,信贷结构优化,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流动性合理充裕 金融总量稳定增长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7%。
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和0.7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6%。
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4和0.3个百分点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央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强化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6%。
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3.2个百分点
同比增长42.9%
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039万户。
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一季度,央行持续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优化存款利率监管,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改革潜力,带动一年期LPR和五年期LPR分别下降十个基点和五个基点,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3月末,全部产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7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比同期全部本外币贷款的增速高0.9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3.59万亿元,同比少增4215亿元。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持续高增长
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9.5%。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1.9%。
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高
3月末,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0.7%,明显快于全部产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
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增长有所回落
工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较高
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
3月末,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增长13.2%。
出口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较快
3月末,出口相关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31.8%。
比上月末回升了0.6个百分点
相关链接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
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此次降准释放多少资金?
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有利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
此次降准后有什么综合考虑?
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是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保持物价总体稳定。二是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兼顾内外平衡。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本文综合自中国证券报、新华网、中国网财经、人民网、券商中国、中国水运网等媒体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