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国信1号”堪称“渔业养殖航母”,可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也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它的交付也标准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
近年来,一座座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拔”海而起,2018年5月,中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交付;在烟台莱州湾、庙岛群岛、四十里湾、丁字湾海域,“耕海1号”“国鲍1号”“经海001号”“长鲸1号”“长渔1号”等海洋牧场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海平面上。
什么是“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的概念近些年逐渐被大家所熟知。海洋牧场是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生态养殖等措施,构建或者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者避敌所需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智能网箱和多功能海上平台都属于海洋牧场的实现形式。
主要类型
● 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最常见的海洋牧场类型,一般建在近海沿岸。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产出多以海参、鲍鱼、海胆、梭子蟹等海珍品为主。
● 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这一类海洋牧场以鱼类产出为主。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属于海洋牧场受鼓励的发展方向。我国北方地区往往以近海中小型生态修复海洋牧场为主,南方地区以外海大中型生态修复海洋牧场较多。
● 休闲观光型海洋牧场。随着休闲渔业的兴起而出现,多嵌在其他类型海洋牧场之中,是海洋牧场管理开发的一项新兴产业。
● 种质保护型海洋牧场。多由科研机构或大型渔业公司投资,以近海沿岸海珍品、鱼类的资源养护为主要功能。
● 综合型海洋牧场。我国在建的牧场多以综合性海洋牧场为主,一般兼顾一项或多项功能,最常见的是在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垂钓功能,在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中开发休闲观光功能和鱼类增养殖功能等。
发展目标
致力于海洋牧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已成为主要海洋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我国资深院士曾呈奎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的设想。
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其一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其二是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
“国信1号”
基本情况
“国信1号”养殖工船投资约4.5亿元人民币,船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载重量10万吨,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
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黄条鰤等名优养殖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
第一批高品质工船大黄鱼将于今年秋季起捕上市。
重大意义
“国信1号”首创的“船载舱养”模式,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深远海,掀起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
“国信1号”创新了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这次变革是融合苗种繁育、工业化养殖、船舶装备、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等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代表了海洋渔业最新的生产方式。
技术水平
“国信1号”是全球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实用性和可靠性最强的渔船。单舱水体量比2个标准游泳池还多,每年的养殖产量与查干湖一年的捕获量相当,养殖舱内水体声学指标已达到甚至超过静音级科考船水平。全船2108个测点信息对15个养殖舱内水、氧、光、饲、鱼进行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至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四分之一以上。
建造过程
2020年12月在青岛北海造船启动建造;
2022年1月出坞下水;
2022年4月30日至5月5日在黄海海域顺利完成海试,48项(套)船舶和养殖装备试验结果均达到或优于预定指标;
5月20日,在青岛交付运营。
姊妹船“国信2号”“国信3号”预计于2024年3月份交付使用。
30万吨超大型“国信4号”已启动功能论证和总体设计,预计2023年底前启动建造。
延伸阅读
“藏粮于海”的故事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渔业大省山东,近年来以创新之智、转型之心、科技之手,建设海洋牧场,囤实蓝色粮仓,提升海洋科技驱动力,用来自海洋的优质蛋白不断满足国人的“饭碗”。山东半岛人与海的故事,见证着新时代“藏粮于海”的生动实践。
2011年开始,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和他的团队走上科研攻关之路,研发出不少“黑科技”。“通过注水注气,养殖设备采用‘沉浮机制’:夏季表层海水过热时,可下沉至深处的冷水团;秋季表层海水适宜时,可上升至水面。水温难题破解了。”董双林介绍,加上鲨鱼防护、鱼鳔补气、死鱼回收、鱼群监控等自主技术的保障,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类实现了重要突破。
看到黄海海域“深蓝1号”智能网箱一条条近10斤重的三文鱼长成收获的情景,董双林不禁眼角湿润。
如今,我国用海洋科技“养出”的三文鱼,与国外主产区相比,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水温适宜的前提下,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
深海之中,矗立着一座座巨大的“海中城堡”,只需数人操控,便可实现智能运行。这种被称为海洋牧场的“蓝色粮仓”,在山东近远海,省级以上的达到129座,国家级的已达59座。
凝聚着海工装备行业工人智慧的智能网箱“经海004号”,在山东烟台长岛综合试验区南隍城岛海域投运,用于养殖许氏平鲉等商品鱼类。这一设备出自烟台中集来福士公司。近年来,这家海上钻井平台生产企业开始用海工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制造海洋牧场专用设施。
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刘富祥介绍,“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化网箱有效养殖容积达7万立方米,单体网箱年产渔获600吨到700吨,而如此大的海洋牧场设施,也只需4名工人进行管理。
在深远海“养鱼”,不再遥不可及。专家介绍,依托海洋牧场装备,传统的近海网箱养殖产业已经走进深远海,实现了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海产品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双双提升,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海洋美食的需求。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新华网、大众日报、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