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杨柳 通讯员 周靖然
“我们当年奋斗的时候,就靠它搬运物资。现在,我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把航标精神传承下去,为航标事业多做贡献。”近日,老航标人孙兴伟退休仪式上,青岛航标处第一灯塔长刘欢、丛明从老一辈航标人手中接过三十年前驮物资上岛所用的扁担。作为新一代航保青年,传承灯塔精神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他们手里了,向海而兴的使命也已扛于肩头,守塔、护塔的光荣之路已然开启。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人才为本。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发挥青年骨干引领带动作用,引导青年积极发扬“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的航保精神,青岛航标处自2021年11月推出“第一灯塔长”制度。如今,半载已过,记者走进青岛航标处,探寻“第一灯塔长”制度推进如何、成效几何?
躬行亲知育先进
“处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青岛航标处第一灯塔长选聘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已经处党委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执行。”2021年11月8日,在经过2个月的筹备、谋划后,青岛航标处党委下发了《第一灯塔长选聘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重视实践、深入实践是人才培养的不二法门、行业发展的根本遵循,航标管理工作亦不例外。而在航标管理实际工作中,由于岗位性质受限情况突出,留给管理岗位青年扎根一线的机会不多,诸多青年人才对航保一线技术设备运行及系统工作并不了解。为此,青岛航标处首创“第一灯塔长”制度,保障优秀青年人才扎根基层,助推基层一线灯塔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那么,“第一灯塔长”制度到底是什么?目前,青岛航标处六座灯塔派驻了第一灯塔长。这些灯塔长是经由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等环节选聘出来的。受聘后,第一灯塔长要深入基层,与一线职工同工作、同生活,在密切联系灯塔一线职工,熟悉了解掌握灯塔历史概况、基础资料及日常管理等工作的同时,制定好任期内的工作目标计划,协助灯塔所在基层站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并对灯塔未来规划发展、文物保护、形象提升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改进措施。
为激发大家创业干事热情,保证“第一灯塔长”制度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第一灯塔长在聘任期满后,需认真总结经验,填写聘期考核评价表,由青岛航标处党工部牵头,办公室、灯塔所在基层站及灯塔班组长共同组成考核组进行评价。聘任期间考核优秀的灯塔长,可以作为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优先考虑对象。
“凡事亲知须躬行。任何工作如果不深入一线,不进行实操,所有的经验都将是空谈。我们希望通过‘第一灯塔长’制度,不仅能为处里优秀青年提供更多一线实践机会,夯实业务根基,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还能给他们创造更广阔的施展平台,进一步激发大家创新争先的精神。同时,在与一线基层联系、航标精神传承上,‘第一灯塔长’制度也将是行之有效的沟通桥梁与传承载体。”青岛航标处党委书记杨庆勇介绍说。
持之以恒抓落实
签约、宣誓、正式授予聘书……2022年1月31日,经过层层选拔,青岛航标处党委向首批六名第一灯塔长正式授予聘书。聘书纸薄,承载的却是浓情与期盼。青岛航标处“第一灯塔长”制度自此正式落地生根,打开了人才培养、精神传承的新途径。
思想先导,落地则实。自“第一灯塔长”制度提出之后,青岛航标处久久为功推进度、抓落实,在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召开专门筹备会议同时,将“第一灯塔长”制度督导工作,作为重点会议必提的“固定动作”,把准方向、精准施策,常抓不怠推落实。
5月5日下午,青岛航标处组织召开第一灯塔长座谈会。会上,六名第一灯塔长汇报了担任第一灯塔长以来的工作体会、目前灯塔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大家围绕灯塔规范管理、效能发挥、文化宣传、形象提升等方面的想法和思路展开热烈的讨论。其中,奥帆第一灯塔长的刘欢积极制定了奥帆灯塔第一灯塔长工作方案,希望通过规范灯塔内部管理、灯塔效能改造升级、挖掘灯塔文化内涵、加强航保文化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做好灯塔长工作。
刘欢是青岛航标处运行保障科副科长。扎根航保事业多年的他,先后获得“2019年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优秀共产党员”“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青年英才”“2022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多项荣誉。在受聘奥帆灯塔灯第一灯塔长后,刘欢就抓紧时间勘察调研,从四大方面系统地整理出了11项工作重点,进一步做好灯塔长工作。
“处里推出‘第一灯塔长’制度,给想干事创业的青年人创造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大家都很高兴。能首批就被选聘,我们是幸运的,也是有压力的。大家都攒着一股劲,尽全力创新工作思路,挖掘工作亮点,发挥带头作用,让‘第一灯塔长’制度取得实绩、佳绩。”刘欢斗志满满地说。
“第一灯塔长”制度明确要求,陆地灯塔每年累计在塔不少于24天,孤岛驻岛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充分做好灯塔一线的组织调研工作,密切联系灯塔一线职工。这对仍需兼顾自身本职工作的第一灯塔长而言是件难事,手头上的工作千头万绪,如何保证深入基层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第一灯塔长们积极克服时间不足的困难,在合理安排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周末时间积极参与跟灯塔相关的业务及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以往本职工作经验,为灯塔管理工作注入新活力。其中,小青岛灯塔第一灯塔长袁娇,通过小青岛灯塔举办灯塔开放日、庆祝航海日等活动,在努力传播航标文化的同时,力争将小青岛灯塔打造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一张精致名片。团岛灯塔第一灯塔长孙俊来,结合多年宣传工作经验,通过百年灯塔和全国劳模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团岛灯塔、青岛航标展馆、廉政教育基地作为党建活动基地和教育基地的作用,致力将团岛灯塔打造成科普教育的新基地和航保宣传的新阵地。
航标精神代代传
“还好成功评选上千里岩灯塔第一灯塔长,不然今年3月份我调到船舶管理中心后,真就很难亲自‘照看’千里岩灯塔了。”谈及参选千里岩灯塔第一灯塔长的事,丛明一句简短的感慨里,让人迎面就能感受到他对千里岩灯塔清澈、纯粹的感情。
千里岩岛到陆地最近距离都有50海里,是一座孤悬在黄海中部的海岛。岛上没有居民,没有淡水,甚至难觅土壤。岛上24海里射程的千里岩灯塔,为过往南北大通道的船舶提供导助航服务。
2016年,丛明开始负责无线电航标管理工作,每年按时巡检维护千里岩AIS岸基网络系统,多次登岛抢修千里岩AIS基站故障,一干就是5年。千里岩AIS基站防雷改造工程、AIS基站微波系统改造工程、AIS基站柴油发电机改造工程……丛明对千里岩灯塔的感情,随着一个个改造工作的实施,逐日深厚。
“那时候我虽然负责七个基站,但在其他六个基站上花费的时间加起来,都没有花在千里岩灯塔多。你随便指一下岛上的设备,我都能给你说出背后的故事。”说这话的时候,丛明一脸“我家孩子我最清楚”的“老父亲”模样。
千里岩灯塔众多项目中,让丛明印象最深刻的,是千里岩灯塔生活用太阳能供电系统改造工程。
今年1月15日,临近春节,千里岩灯塔值班人员却发现生活用太阳能供电系统故障,导致储能不足,严重影响值班人员生活用电。
“太阳能供电是岛上助航系统及驻岛人员生活保障的主要供电来源,储能不足会影响日常生活用电、危及助航安全,他们数年如一日坚守孤岛已经很不易了,岛上有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丛明立即查阅学习老旧太阳能发电设备建设、制定改造方案,在冬天,顶着寒风登岛,带着相关技术人员一起更换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蓄电池,经过7天紧张施工后,于春节放假前一天及时解决千里岩用电难题,保障了值班人员生活用电的安全、可靠。
第一灯塔长报名启动之后,虽然千里岩灯塔偏僻孤远、条件艰苦,但丛明仍第一时间报名。今年4月,丛明调离运行保障科后,履行第一灯塔长职责,前往千里岩灯塔巡查。
故人新角色,走在千里岩的小路上,丛明对“第一灯塔长”制度“传承”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要在千里岩灯塔第一灯塔长聘任期满后,继续申请。“千里岩灯塔已在航标人的守护下安全运行了68年,守护了无数船舶航行,这里有值班人员的日夜坚守,见证了航标精神的代代相传,我想一直见证守护下去。”
丛明的故事,是众多青岛航标人的一个剪影。第一灯塔长们受聘后,吃一线之苦,得一线之思,努力解决基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争创一流灯塔管理模范。在“第一灯塔长”制度推行下,青岛航标处上下干事创业、创新突破的氛围也再上一层。
“以‘第一灯塔长’制度推进为契机,青岛航标处将持续努力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持续为青岛航标人培养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杨庆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