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艳菊
园里散步时,见有人在竹林的南角上捧书而读,他静坐在一块石头上,面对着小路对面的一片盛开的萱草花。斜阳脉脉,青竹摇曳,萱草静谧,古意盎然。
好一幅悠然清凉的夏日画卷,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远离尘世喧嚣的山林,偶遇闲居世外的隐士读书消夏的情景。
如今,书卷丰富,五彩斑斓,但真正静下来去读书的人却并不多。尤其是夏日炎炎,人的内心似乎更容易烦躁发怒,心不静,反而会感到光阴漫漫,苦夏难熬。
空调、冷饮、海边度假……看起来我们现代人解暑消夏的方法实在多而便捷,可这些方法带来的清凉相宜却是短暂表象的,并不能完全给人心灵上的清凉和宁静。
古时条件有限,读书就成了古人最便宜的优雅惬意的消夏方式。
翻开古书卷,经常能看到古人读书消夏的风雅。“书千卷,文百家。坐苍苔,度长夏。”“南窗梦断意索莫,床头书卷空纵横。”闲书一卷,清茶一杯,悠然地坐在窗前,心闲方能静,心静自有凉风徐徐而来。
“畜一驴,每食罢必旦一至钟山。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乃归,率以为常。”这说的是王安石读书消夏的故事。每天吃了早饭后,就带着书,骑着毛驴,到山林里去读书,困了就地睡觉,常常是太阳快落山时才回家。
如此悠然惬意的生活,这是古人很朴素的生活美学,却是我们今人在忙忙碌碌的现实里求而不得的。
犹记得那年夏日,我着迷于背诵唐诗,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我便用午休的那段时间朗诵。怕打扰到同屋的人,我就想到外面去。
午后的夏日是一天里最炎热的时候,烈日下,胡同里人家围墙上的南瓜叶被晒得低垂着头,围墙下边的一排青辣椒更是无精打采。
胡同里静寂无人,我拿着书从南走到北,又从东走到西,终于在一条胡同的旁边找到了适合背诗的地方。
那是胡同入口处左手边的一片绿化区,有一条窄窄的小径,两边是绿草地,绿草地上种着两棵枝叶茂密的杨柳。这片小小的绿地邻着马路,车来车往,一点都不安静,相当嘈杂喧嚣。汽笛声杂陈在滚滚的热浪里,似乎总有一根紧张焦躁的弦在那儿绷着。
然而,当我满头汗珠站在那窄窄的小径上翻开唐诗,背着那些穿越了千年岁月而愈发弥香的诗句,心中仿佛有一扇窗在缓缓开启,迎接着人世的清风明月,诗情画意。另外一扇窗却在悄然关闭,把人世的喧嚣和焦躁都关在了外面。能辞烦恼,便得清凉。当一颗心沉浸在诗的清风明月里,人就宛若来到了清凉国里了。
尤其是闲闲的夏风曳动着柳树的枝条轻轻摇动着,长长的白裙也在风里飞扬,真是令人惬意快乐,对这尘事也不由得更加爱之弥深。
那个夏天是心思最清宁的了,一颗心都付在诗中,每天吃完午饭,我就拿起书,步子轻快地出门,像去赴一场美好的约会。
与诗书相伴的那个夏天,虽然早已走远了,可是当我回忆的时候,却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清凉的气息。
前几日收拾书橱,又看到了那年夏天天天捧在手里背的唐诗,又皱又旧,亲切之感却一下子扑面而来,紧紧地攥在手中,是那么踏实。
那时背过的诗句有些忘了,有些却会时不时想起,一个人的时候,烦闷时或开心时,诵几句喜欢的诗句,觉得人生并不是那么沉重乏味,也有风雅闲逸的一面,生活有难以言说的苦涩,也有它的风趣可爱。
这大概就是读书的好,其他再高明的消夏方式都难以打开人心底深处的那扇精神世界的窗户。读书给人的清凉是永恒的。季节上的炎热还好,人间的炎凉呢?读书丰富内心,一颗富足而坚强的内心行走在人世,才能拥有悠闲的气度,欣赏这一路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