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一出汗就吹空调,冰饮、冰西瓜、冰淇淋更是轮番上阵。但贪凉过后,不少人就会觉得肠胃不舒服,甚至还有感冒的迹象……中医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在外,体内偏于虚寒,日常养生最怕贪凉,容易感冒、腹胀、泄泻、身体疼痛等,享一时凉爽,却可能损害健康,夏日要学会正确消暑。
夏日消暑易陷4误区
误区一:吹得凉
进入盛夏,“清凉神器”空调成了必不可少的装备,家家户户的空调都开足了马力。都说“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但许多夏天的病也是空调给的。很多人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空气不流通,“空调病”也就容易出现了。
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中医科门诊部,前来看病的市民不在少数,其中有不少患者是由于在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里待的时间过久,引发了身体上的不适。实际上,医学上其实并没有一种病叫作“空调病”,这是一个社会学的病名,通常与空调的不恰当使用有关,可能是身体突然由高热的室外进入凉爽的室内,无法很好地应对快速的温差变化出现的一些症状,或是空调温度过低等引发的头疼、腹泻症状。
医生提醒,体质较弱的人群、老年人、小孩在空调房里时间过长更容易引发“空调病”等症状。久处空调房的人群,要多进行户外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魄,通过提高免疫力来预防“空调病”。
误区二:穿得凉
夏季的晚上,很多人光着膀子在街上溜达;整夜开着空调睡觉;甚至觉得在床上太热,干脆在地上铺个凉席……这些都是人们常见的行为。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行为极易使身体遭受风寒,损伤阳气。夏季人体毛孔张大,人在熟睡时全身基础代谢减慢,体温调节功能下降,身体抵抗力变弱,这时开空调、睡地板都会使寒邪更容易进入体内,因此不要一味追求凉快。
此外,进入暑热季节,人们纷纷换上透气的凉鞋来给脚降温,要提醒的是,夏季是足部疾病的高发季节,在炎炎夏日之中要特别留神保护足部,不能太过贪凉,当然也不能“捂”出毛病。
有研究表明,温度高不仅可以使人的汗毛孔张开,也可以使人的出汗量增加,如果足部散热不畅,就会造成有利真菌繁殖的环境,引发足癣等疾病。
对于那些由于工作原因平时大部分时间不适宜穿凉鞋的人来说,夏季要多留神不要让脚长时间被“捂”着,鞋子建议选择较为宽松的样式,不能太紧,尽可能穿透气性良好的薄棉袜子。
误区三:吃得凉
随着高温天气一波又一波来袭,冷饮市场也随之火热起来。无论是路边小商店的冷饮专柜,还是大型超市的冷饮区都颇受消费者青睐,商场附近的冷饮店、鲜榨果汁店生意火爆,顾客络绎不绝。
此外,还有很多人夏天胃口不佳,常捧着一大个冰镇西瓜,用来代替晚餐。专家指出,西瓜本身性偏寒,且体积大,通常人们一次吃的量也比较多,因此对人体阳气的耗损也更大。
专家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呈向外扩散的趋势,体内阳气比起其他时期相对不足。这时,如果摄入过多的生冷食物,会对人的阳气造成比较严重的伤害。专家提醒,过多的生冷食物使体内聚集了过多的寒气,容易导致秋冬季得病。
西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医生张永丽介绍,高温炎热天气时,人的体温较高,若在室外进行活动后,毛细血管扩张、血压低,马上喝冷饮不仅对肠胃造成很大刺激,胃粘膜受到损伤,还可能造成血管收缩,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加剧,引发血压波动,继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弱者、老人、小孩如无节制地过量食用冷饮,不仅影响胃肠对营养物的消化吸收,还会造成孩子的胃肠道蠕动紊乱,严重的还会引发急性胃肠炎。
误区四:运动后冲凉
夏日适当的运动可以将体内部分“寒邪”和“湿毒”排出体内,但运动后的燥热、流汗也往往让人难以忍受,不少年轻人会用冲凉水澡来降温,但这会让更多的“寒邪”进入体内。
专家表示,人体对温度的适应是需要过程的,一下从高温到低温会使人体受到刺激,不要说用凉水冲澡了,运动完用凉水冲头甚至冲脚都会使湿寒进入体内。另外,运动完后也不要马上吹空调,因为这样做同样会加重体内的湿寒。
● 小贴士:
不同人群需特别照顾
夏天,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家人吃同样的食物,老人孩子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脾胃受寒的现象,而其他家庭成员并无大碍。有时,同样在家中吹空调,女性也比男性表现得更易受凉。
专家认为,人与人体质是不同的,所以对抗寒气的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青壮年阳气相对较重,而老人和小孩则体质稍差,易受到“寒邪”的侵扰。而女性因为其特殊的生理原因,“寒邪”和“湿气”也会经常侵扰她们。因此体质较弱、阳气本身就不足的人群,也就更易受凉,更应该小心寒邪侵体。
健康解码
贪凉感冒:巧用香薷
云南省中医医院药学部李松梅: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阳气发散在外,毛孔腠理开放,如果饮食起居贪凉,或素来体质偏差,容易发生感冒,而且不同于其他季节,此时常用到香薷。
香薷具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的功效,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等病症,称“夏月麻黄”。
若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受寒、水湿病症,常配伍藿香、佩兰等使用;若有呕吐、腹泻等夏季肠胃感冒表现,可搭配白扁豆、厚朴、黄连(兼有热象时)等。
注意香薷不可与山白桃同食;单纯暑热引起大汗、大热、烦渴等症,以及气虚、阴虚体质者不宜使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刘丹:
香薷是预防夏季感冒、消除暑湿的经典中药,日常可做茶饮、食疗使用。
香薷饮:将香薷10克、厚朴5克、白扁豆(炒黄打碎)15克放置保温杯中,用开水焖1小时后代茶饮用,可防治暑湿感冒、空调病。
香薷粥:将香薷5克加水煎沸、去渣留汁;粳米50克、绿豆50克加水煮粥,待熟时加入香薷汁煮沸,一天内分2—3次凉食或温食,可防治夏季轻度感冒。
香荷茶:将香薷10克、干荷叶10克(或鲜荷叶30克)、陈皮10克加水先煎30分钟,再加入薄荷5克,煮5分钟即可代茶饮用,能够消暑理气、祛湿解表。
贪凉腹泻:健脾暖脾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谭涛:
酷暑天气人们多喜欢寒凉饮食,虽一时舒爽,但外有暑湿之邪,内有寒凉之邪,容易引发暑湿腹泻,大便黏腻、粘马桶、气味臭秽难闻,肛门烧灼感强,来势汹汹,严重者可伴发热、口渴烦躁、四肢困乏、胸闷恶心等。
预防夏季腹泻,除了避暑、注意饮食常温新鲜,还要健脾祛湿。可将藿香、佩兰装入布袋随身佩戴或挂在房中,一个月左右更换一次,发挥化湿、解暑、醒脾的作用。
也可取苍术10克、陈皮20克、芦根15克(温水浸泡30分钟)煮沸,再加入桑叶10克、菊花10克继续煮沸3分钟,代茶饮用,建议当天煮当天喝。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
夏季阳气在外,体内虚寒,饮食不宜太寒凉,可以适当吃一些温性食物,肉桂是不错的选择,能够温中暖脾。
日常可取桂皮5—10克、生姜几片,在油锅中爆香,放入猪排骨250克(斩件后用食盐、花生油、生粉、生抽腌制10分钟),煎至味香微黄,加入山药250克(切段)翻炒片刻,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焖煮,汤汁不多时开大火,加食盐调味即可。
桂皮暖脾,山药补脾,二者搭配排骨烹饪,可以温补脾肾、通经散寒,适合夏天贪凉食冷所致的腹部冷痛、腹泻人群食用。
贪凉腹胀:调理气机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陈格格:
夏日气温过高,水分加速流失,容易贪凉吃饮冷,并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症状,可通过自我推拿增强脾胃运化,缓解不适。
按揉中脘:中脘穴是改善腹胀的重要穴位,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坚持按揉此穴,有助改善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等脾胃不适。
重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用拇指指腹按揉50次,力量稍重,有明显酸胀感,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扶正祛邪的作用。
团摩脐周:选择坐位或仰卧姿势,将左手叠于右手之上,以肚脐为中心绕圈摩腹,半径范围恰从肋缘下滑过,晨起顺时针81圈,睡前逆时针81圈,可以畅达胸腹,使气机正常运转。
掌运腹部:选择仰卧姿势,将左手叠于右手之上,先用右手掌根,从右腹外侧开始,向左上方推腹;再将右手四指勾起,从左腹外侧开始,向右上方推腹。全程左手辅助用力,如此往返20次,可以疏通积聚于腹部之气,帮助恢复脏腑气机。
贪凉腰痛:强壮筋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副主任中医师施敏:
在天热贪凉、空调温度过低时,身体容易被风寒入侵,导致腰痛反复发作。在明确诊断、规范诊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强壮筋骨的食疗来进行腰部保健。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若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受到风寒湿邪侵袭,导致腰部经络气机不通,腰部酸痛,疲乏无力,活动受限等。
杜仲、巴戟天是治疗腰痛的重要中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将杜仲15克、巴戟天15克、陈皮10克泡软切段,与猪脊骨250克(提前加姜片、料酒腌制,冷水下锅煮沸去除血沫)、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冷水浸没,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小时,出锅前放入枸杞10克,加盐调味(2—4人份)。此汤有助改善腰痛、乏力等不适。舌红少苔、咽干烦躁的阴虚火旺体质者不宜服用,感冒者忌服。
还可将双掌摩擦发热反复贴于肾俞穴(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处,后正中线旁开两横指)3—5分钟,或手指按揉至酸胀微热,有益强腰补肾。
夏季建议将空调温度调在25℃—26℃,避免直吹腰部,夜间用薄被保护腰部;日常生活中避免久坐、过劳、塌腰弓背坐姿等。
本文综合自健康时报、人民网、陕西传媒网、北方网、中国水运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