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7月8日 星期

水上平安交通 安全在我心中


近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持续深化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对水上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并作了部署安排。

安全无小事。自2013年以来,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就联合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目前已形成集水上交通安全知识学习、防溺水知识普及、自救互救实践、蓝色国土教育、涉水涉海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综合教育格局,仅2021年全国开展相关主题教育1500余次,惠及学生300余万人。

新部署

健全完善中小学生

水上交通安全教育体系

分别制定本年度省级层面的深化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

积极探索推动将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安全生产考核。

推进水上交通安全教育师资培训,积极与当地应急、妇联、红十字会、民间救援组织等单位开展沟通协作,邀请涉水安全领域单位骨干、应急救助医务人员、应急搜救组织骨干为在校教师开展水上交通安全教育免费培训。

结合志愿服务及实践活动,对志愿服务者等社会人员开展拓展培训,补充后备师资力量。

充分发挥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作用,推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健全完善“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水上交通安全教育体系。

精心组织水上交通安全现场主题教育活动

积极推动将水上交通安全知识、防溺水和水上出行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校安全教育内容。

强化校园安全主题文化阵地建设,将常态化开展水上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平安校园”创建标准,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多形式的水上交通安全教育主题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海事船艇、海事基地,拓展水上交通安全教育阵地。

可联合评选认定一批水上交通安全科普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

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组织开展“海事开放日”“航海夏令营”“沙滩课堂”等实践教育活动,邀请中小学师生及家长现场参观、实地体验,参与海事巡航、应急演练、自救互救趣味比赛,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积极培树和利用好水上交通安全教育形象代表和先进典型;利用好地方博物馆、航海文化展馆、涉水民族特色及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鲜明的水上交通安全教育。

丰富中小学生

水上交通安全线上宣教

综合运用政务网站、新闻媒体、校园广播、宣传板报等载体,广泛播发水上交通安全宣传与警示信息。

将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教育与航海历史典故、经典动画动漫等优秀资源深度融合,适时开展防溺水网络知识趣味竞赛,精心制作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网络课程、安全知识短片、科普讲解视频等,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类网络平台,进一步扩大宣教覆盖面。

强化农村及偏远地区

中小学生水上交通安全教育

努力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水上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教育投入力度,推动设立水上交通安全公益管理岗和专项资金。

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志愿者团队走进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校,开展水上交通安全教育和志愿服务,持续深化“平安小舟”“萤火虫学堂”“校船”“呵护”“乐舟”等公益品牌项目。

针对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溺水事件多发的实际情况,推动当地政府强化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结合建设“四好农村路”“四好渡口”,完善有关防溺水设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常态化开展

水上交通安全警示提醒

探索建立常态化安全警示提醒机制。

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中国航海日”等重要节点及寒暑假、法定假日、开学典礼等重要时段,通过现场、网络、短信、公益广告等各种渠道,广泛开展水上交通安全宣传与警示提醒。

指导中小学校在汛期、暑期等溺水高危季节,开展防溺水安全提醒“五个一”行动(一封家信、一次家访、一场家长会、一张家长责任书、一通家庭电话回访),提醒家长和学生珍爱生命、防范溺水。

请牢记

防溺水有“六不”

■ 不私自下水游泳。

■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意外落水怎么办

■ 意外落水时,应抓住时机大声呼救,引起他人注意。

■ 应尽量抓住水中的漂浮物,如救生衣、救生圈、救生板、木板、泡沫板等,利用它们的浮力求生。

■ 在水中发生“抽筋”时,要保持镇定,拉长“抽筋”的肌肉,让其伸展和松弛。

■不会游泳时,应立即屏住呼吸,尽可能使头部后仰,用嘴呼吸,尽量保持镇定等待救援者到来。

■ 当救助者出现时,不要惊慌地去抓抱救助者的手、腿、腰等部位,一定要听从救助者的指挥,让他带着你游上岸。

小常识

避免三大误区

孩子溺水后都会大声呼喊吗?

溺水总是悄然发生的。溺水者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特别是孩子。有的孩子在泳池中溺水,看起来却像是“趴”或“站”在水中发愣,而此时,孩子可能已意识模糊,应尽快将孩子抱上岸救治。

孩子会游泳就不会溺水吗?

水下的世界很危险,特别是水库、池塘、河流等野外水域,在这里面游泳,水草可能缠住你的脚、碎石可能划破你的脚、淤泥可能陷住你的脚,进而发生意外。

并且你的身体状况,腿部抽筋、身体疲劳、空腹等也会让你无法正常游泳,从而导致溺水。

手拉手就能救上来溺水者?

救人的方式有千万种,但这种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是最高的,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

不管当时情况多么危急,我们都要在理智上保持清醒认识:救援溺水者是很有技术难度的,没有受过水中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救援成功,特别是对孩童来说。

认识安全设备

为保证乘船人的安全,各类船只都会配有安全设备,常见的安全设备主要有消防和救生两类——

消防设备:灭火器、沙箱、消防员装备、消防桶、安全头盔、耐火救生绳、太平斧等。

救生设备:一般船只,都会配有救生圈,救生衣,救生板等,大型船只还会配有救生艇,救生筏等设备。

学穿救生衣

救生衣是每条船上必备的救生设备,它能使落水者漂浮在水面上,从而增加获救的机率。乘船时一定要按规定穿好救生衣——

1、将救生衣套在颈上,把带有口哨的长方形浮力袋子放置胸前,双手拉紧前领缚带,缚好颈带;

2、将缚带向下收紧,再向后交叉;

3、将缚带拉到身前,把缚带穿过扣带环扎紧;

4、穿好后检查每一处是否系牢。

同时,在穿救生衣时以下事项要注意——

穿着前,先检查救生衣浮力袋、领口带、腰带等是否有损坏。

穿着时,要注意将配置了救生衣灯、反光膜的一面穿在外面,以发挥求救作用,要将带子打死结,扣子要扣牢。

本版文字综合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网站、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巧“疏”严“堵”防溺水

□ 王寅娜

暑期溺水悲剧,年年悲痛却年年上演。据卫生部此前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溺亡人员达到5万多人,其中未成年人占了一半以上。“人生大事,生死二字。”防范类似悲剧上演,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既需要“疏”的巧劲,也要用“堵”的猛药。

防溺水,必须打好“预防针”。玩水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一种需求。一味“围追堵截”,只会适得其反,要学大禹治水,顺水性、疏河道、导入海,方为正途。各方应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引导教育,通过各种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形式让“珍爱生命、预防溺水”的观念深植于心,从根本上筑牢安全屏障。

防溺水,更要打好“组合拳”。家长作为监护人是第一责任人,务必做好预防溺水的教育和监督工作;教育部门和学校可积极开展暑期游泳培训,让孩子掌握必要的游泳技能;当地政府部门可紧盯重点危险水域,对辖区内易发溺水事故的重点危险水域进行排查整治,在一些山湖野塘,设置、完善围挡措施,明确禁止游泳,安排专人负责巡视,及时制止未成年人玩水。

孩子不仅承载着家庭的幸福,更关乎国家、民族之未来。防溺水,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稳定。各方都要重视起来、行动起来、携起手来,有堵有疏、有预案有备案、有人防有物防,共同构筑一道“防水墙”。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