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7月27日 星期

陆海新通道释放“西”引力


□ 全媒记者 周佳玲

7月21日至24日,第四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西洽会”)在重庆举办。在本次西洽会期间,“西部陆海新通道”这个关键词再次迎来“高光时刻”——2021年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指数发布、《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项目签约活动举行……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5年来,运输网络已拓展至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成为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重要通道,也为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开启了更大空间。

“朋友圈”越来越大

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繁荣的陆海新通道上,日夜‘穿梭’的,不仅有青海的纯碱、陕西的煤炭、广西的木材和重庆的汽车零配件等品类繁多的生产资料,还有宁夏的干红、新疆的坚果、重庆的麻花、贵州的茶叶等琳琅满目的消费用品。通道为全球市场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内外连通、协同出海、命运与共的‘金色纽带’。”在以“陆海新通道:绘就‘一带一路’工笔画”为主题的2022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家生介绍着。

目前,按照“13+1”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和“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市场协调机制,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已有重庆、广西、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多个省份参与共建,各省区市也借此实现协同发展。

7月22日,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湖南省怀化市以沿线省区市代表身份出席,标志陆海新通道从最初的渝桂两地已不断扩大“朋友圈”,正式形成“13+2”的共建新格局。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还审议了《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方案》。据了解,目前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由广西、重庆、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6省(区、市)8股东合资共建,并在贵州、甘肃、重庆、宁夏、新疆、湛江、湖南等地设立7个区域运营公司,在老挝成立第一个海外公司,按照“三统一”的原则,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

根据《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方案》,到2025年,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建设要取得实质性成效,整合资源和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超50亿元,争创5A级物流企业和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等,成为面向内陆、融通全球的跨区域(跨境)综合服务平台。

“中华总商会非常支持新加坡企业积极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愿意继续发挥合作枢纽作用,为新加坡、中国与沿线东盟国家扩大合作领域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携手创造更加坚韧的国际产业链!”在2022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上,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高泉庆这样表示,而他的期望也有着强有力的战略规划作支撑。

在西洽会期间审议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与东盟国家合作行动方案(2022—2025)》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连接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涵盖多种运输方式的现代化国际物流大通道。海铁联运集装箱运量达到50万标箱,跨境铁路班列达到2000列,国际道路货运车辆通行量稳步增加,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客货运航班数量增长一倍,带动沿线省区市与东盟贸易总额达到1800亿美元。

交出5年发展成绩单

努力建设综合性

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

根据《新通道 新格局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报告2017—2022》,陆海新通道建设5年来,国际大通道功能凸显,促进国际货物、人员、资金、信息等加速融合,已成为西部地区联通世界的重要通道,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新动能,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陆海新通道建设以来,通道沿线的重庆、成都、贵阳、南宁、昆明等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聚集能力和人口吸引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速普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就拿重庆来说,它的货运能力、货物品类、铁海联运班列开行数量、对东盟贸易额均得到大幅提升。”

据统计,2021年,重庆陆海新通道货运量11.2万标箱、货值187亿元,分别较2017年增长37倍和31倍,对东盟贸易额174.5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88%。

货运量、货值稳步提升的同时,陆海新通道加快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已形成以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班列、跨境公路班车三种运输组织方式为主,公铁联运、海公铁联运、公海联运为补充的运输结构。

重庆市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主任巴川江介绍,目前,通道运输网络覆盖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9个港口。2022年上半年,铁海联运班列图定线路由9条增至12条,累计发送货物37.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3.4%,上升态势强劲。

虽然陆海新通道建设已取得不少可喜成绩,然而要真正建设成为集两链联动、陆海集聚、空地一体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物流大通道,还需进一步努力。“希望进一步补齐主通道和枢纽建设短板,解决干线运力紧张、港口航道短缺等‘卡脖子’问题,进一步提升口岸功能、运输组织、通关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成为开放融合发展新高地。”廖家生建议。

群策群力集中献智

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

7月23日,由商务部研究院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共同主办的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研讨会在重庆举办。研讨会主题为“合作新机遇发展新格局”,与会嘉宾围绕新通道服务新发展格局,探讨陆海新通道建设5年来的创新举措及突出成效,并为下一步如何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出谋划策。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认为,陆海新通道作为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的“经济大动脉”,首在“通”,即畅通共建成员间的物流通道;贵在“新”,即创新合作方式、运营模式、发展周期,取得新成效;难在“合”,需继续完善“13+2”合作机制,破解共建成员本地及成员之间物流、产业、商贸融合发展这一难题;重在“精”,强化精品意识,把绿色作为新通道发展的底色,培育具备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物流综合服务企业。

“下一步将从深化共建共享、夯实建设合力,优化市场运行机制、赋能改革创新,推动产供衔接、服务经贸往来等方面推动高水平共建陆海新通道。”巴川江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陆海新通道实现了国内外深度连接,初步形成了铁路网、公路网、水运网和现代物流枢纽体系,培育了难以复制、难以替代、难以抗衡的先发优势。未来应建立推进陆海新通道发展的长效机制,把新通道变成经济走廊,把经济走廊变成经济带,把经济带变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孵化器。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