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加
西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全长2214公里,流域面积约350000多平方公里。作为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四大河流,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西江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和黑龙江,其航运总量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
自古以来,西江的客货航运事业发达,带动了流域的航运与经济社会大发展。
水路运输“黄金水道”
唐宋时代,西江的客运主要体现在军旅运输、贬谪流放及商贾运输方面。
秦始皇时期,灵渠开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因此西江成为其统一岭南军队运输的主要通道。汉元鼎五年秋,汉武帝平南越,五路大军中,有三路是沿西江南下的;而驰义候率夜郎兵,由云贵高原乘船沿西江上游建瓴而下,戈船将军及下獭将军以零陵为出发点,一路经漓江进入西江,一路经贺江进入西江。
东汉建武十八年,马援率军约二万南征交趾,也是走水路,经湘洒、过灵渠,沿桂江、浔江、北流江转南流江,出合浦,然后分兵“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开辟了由岭南到越南的水陆两路交通线,进一步加强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百越诸部落的经济文化联系。
唐武德四年,李靖出征岭南,仍沿湘江、灵渠、漓江一线抵桂林。懿宗时,南诏寇安南及邕州(今南宁),唐王朝于咸通五年秋七月派高骈率军往安南征讨,则取大庾岭虔州路或骑田岭郴州路入北江,再溯西江、浔江、北流江、南流江抵廉州(今合浦),然后浮海前往。
唐代,岭南地区僻处一隅,很多地方仍未开发,疟疾流行。被贬谪到广西的官吏及被流放到岭外的文人亦多沿水路来往,唐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唐中期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等都是经过西江到达贬谪地。此外,也有经大庾岭进入北江再转西江的,唐初诗人沈佺期和杜审言,于神龙元年获罪被流放安南,就是从北江赴广州,再沿西江、浔江、北流江、南流江抵合浦,然后浮海前往。
宋代广西的经济逐渐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许多著名的学者接踵而来。苏东坡曾两过广西,绍圣四年五月,他从广东惠州贬往海南,走的便是西江到南流江经合浦出海这条航线。
北宋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苏轼的门生,曾任国史编修。徽宗崇宁二年,因为蔡京所恶,被贬广西宜州(今宜山),他路过桂林时,曾泊舟于榕湖北岸的大榕树下,并写《了过桂州》诗,高度赞扬佳林的山水。
当时航行于西江的木帆船属客货混载型,除了专供官宦缙绅游玩观赏的画舫游艇之外,并无专门的客船。因此,商贾托运货物一般均随船前往。沿海及远洋运输也是如此。北宋地理学家朱彧在其《萍州可谈》一书中曾记载了当时的船舶载货载人的情况:“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丈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元代以后,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船舶上的生活设施如甲板、舱室等有所改善,当时来华贸易的阿拉伯商人伊本·白图泰曾详细地描述他所见过的中国船:“船上造有甲板四层,内有房舱、官舱和商人舱。官舱内的住室附有厕所,并有门锁,旅客可携带妇女、女脾,闭门居住。有时旅客在官舱内,不知同舟者为何许人,直至抵达某地相见时为止。” 可见元代西江上航行的客船已经很先进了。
明代两广地区的木帆船制造技术益臻完备。万历年间,广东肇庆府高要县已有长行渡定期往来于肇庆与梧州之间西江水系。该长行渡虽属客货兼载,但已可视为近代客船的雏形。
清代,西江的旅客运输以运送商贾为主,据史学家研究:“随着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渐形成……以佛山、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和崛起为中国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强烈辐射的源地,广西也成为大量消费广东农副、鱼盐、手工业商品的市场和大量向广东提供商品粮的经济分工协作区。”西江的水路网络迅速发展成为广西与外界最主要的商路。大批广东商人沿着西江孔道入桂,他们主要经营沿江城镇的苏杭什杂行、土产收购行、典当行、水面行、交通运输行及手工业作坊等,其分布地带以桂东南地区的浔江、郁江两岸为主,其次为左、右江,黔江、柳江、桂江等地。明清时民间流传的顺口溜“一戎二乌三江口”即反映出当时浔、郁两江这三大圩市的繁盛与粤商聚居的规模。
在乾隆年间《重建戌圩粤东会馆碑记》中,粤商曾描述了其往来西江的情况:“吾东人货于市者、禅镇扬帆,往返才数日。盖虽客省,东人视之,不啻桑梓矣。”根据此碑记载的捐修名单统计分析,当时戎圩(今苍梧龙圩)约有粤商家1200人左右;距戎圩80余公里的大安有粤商约600人左右;距大安40公里的大湟江口有粤商约200人左右。商贾的活动,为西江客运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内河货运先声
广西地区越族先民有着舟楫渔猎的传统,后来渐次发展到用舟楫作各部落间的产品交换,形成广西内河货物运输的先声。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军开始对南方百越民族进行征服战争,通过灵渠秦军从北方运来的各种军需品,能够直接地运到岭南。南下的舟船通过桂江进入西江,将军队及粮饷源源运往岭南腹地。根据灵渠陡门的宽度,人们曾推算秦时航行于灵渠中的船只大致宽五米左右、长度约二十米,载重量可达500—600斛,约合20—30吨。三国时期,岭南地区属吴。孙吴立国倚重水运,“以舟楫为舆马,以大海为夷庚。”当时的交趾太守士燮向孙权进献方物,走的也是经灵渠抵长江水系这条航线。
唐代以后,广西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为西江的货物运输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货源。主要农产品有谷米、蚕茧、麻、各类水果等,手工业品有各种土布、瓷器和铁、锡、汞、铜等矿产,其中以桂管布为最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点赞桂管布:“桂布白如雪,吴棉软于云,布重棉且厚,为裘有余温。”
宋代广西充分发挥本地多河流的特点,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或水陆联运。这一时期除桂江、灵渠、湘江一线及传统的西江干流航线之外,支流航线陆续开通,有由柳江、都柳江到贵州三都,与黔东联系;由柳江转洛清江、相思埭至桂林,再到长江流域。相思埭也叫临桂陡河或桂柳运河,从临桂县境的良丰镇至大湾之间,唐武则天长寿元年开凿,到宋代日益繁盛。由红水河上溯北盘江,可达黔西南各州县;或由红水河上溯南盘江到达云南各州县。当然由于此线水路艰险只能分段航行由南宁沿郁江、经左江达龙州,与安南贸易。
宋代西江货物运输主要是粮运和盐运,而西江是盐运的必经水道,宋代广西沿海地区诸盐场额定产盐231689石,盐斤的运输从海路用大船运到广州,再换成小船溯西江运入广西;亦或是从盐场“以舟运于廉州石康仓,客贩西盐者,自廉州陆运至玉林,而后可以舟运……”南宋建炎年间,湖南各地缺盐,广西盐即由水陆两路同时运湘,水路由桂江经灵渠入湘江,陆路由贺江、贺县入湖南江华、临武、桂阳等地。岁卖8万箩,每箩100斤,钞钱五缗,每年收入40万缗。
明代中期以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日益兴起。出产的香、糖、铁器、藤、蜡、番椒、苏木、蒲葵诸货,或溯北江过大庚岭运往豫章、汉口或沿西江转桂江跨灵渠输往长沙。广西各地则沿西江从珠江三角洲运回铁器、糖、布匹和食盐等;运去米粮、木材和其它山货。米粮和食盐依然是西江水运的两大货源。
清康熙二十四年取消禁海令,设立粤海关,开海贸易。乾隆二十二年广州被指定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进出口商货均在此吞吐,与广州一衣带水的广西内河货物运输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广西内河货运的主要航线有3条,桂江、灵渠、湘江线。“清代随着洞庭湖的开发,湘江商货日繁,运量大增,丝茶在湘潭装箱南运,通过桂江、西江直达广州。洋货也由粤经桂而集中湘潭,再分运内地,人力肩挑,络绎不绝。”二是由桂林经相思埭运河、洛清江入柳江,再溯都柳江进入贵州;三是西江经浔江,郁江入右江而上,转陆路进入云南,这是一条运铜的路线。
清代,广西的米谷大批运销广东。康熙五十四年,“六月早稻登场之后至十二月止,查广西米谷船从梧州、浔江江口往广东省共有六十一万八千余石。”清末,“广西米粮由梧州输出者”,仍“年达四百万担以上”。
清代珠江三角洲蚕桑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木炭烘烤蚕茧,所需柴炭全仰赖广西及省内各江上游山区,尤其是以西江沿岸的梧州为柴炭集散地。
除米谷及柴炭竹木之外,清代广西内河运输的农副产品较大宗者还有田七、桂枝 皮、桑寄生等。“大舟捆载,有同柴薪。分向广东、湖南两路而去”。玉林出产的蓝靛亦经西江航运广东。
清代,广东纺织业发展迅速,大量土布输入广西各地,西江成为广东土布的主要运输路线。从梧州开始,北溯桂江到昭平、平乐、阳朔、桂林;南循北流江到藤县、容县、北流、玉林;西逆浔江到桂平,经黔江、柳江到柳州;西南沿郁江到贵县、南宁,再分往左、右江到龙州、百色,无不是广东土布的市场范围。
带动经济贸易发展
古代西江优越的水力资源,带动客货运输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西江沿线社会经济和航运事业的发展。
盛唐时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形成了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西江的岭南主航道通道的地位更是凸显,西江航运空前盛况。西江联结云贵桂粤4省,流域面积广,尤其是中下游,开发程度远比上游发展的更好,这些都为西江航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以后,朝廷对西江水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先后在西江水系修筑了28条堤围,而中下游最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长利围、赤顶围、香鹅围、金西围、竹洞围、腰古围、下泰和围、桑园围等。这些堤围的修筑,既稳定了航道,疏浚了河床,兼收水利与改善航运条件之功;而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助推了航运事业的发展。濒临西江中下游主航道的高要,迅速崛起成为广东境内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辖区广阔的肇庆府治所在地,加重了西江航运发展的势头。
特别是,宋代西江的航运经济也随之发达起来。当时,海盐从广州经西江运入西南各地,史称“东盐西运”。
宋代熙宁四年,在梧州设元丰监,从事铸造钱币,每年铸造铜钱18万缗,占当时全国铸钱的12%。清康熙年间,在肇庆铸钱,使肇庆成为两广钱币发行中心。据《苍梧县志》记载,“苍梧为两粤都会,北自漓江建瓴而下,西则及郁,合为巨漫,绾毂三江之流而注入大壑,故论西则桂林为堂奥,而苍梧为门户;论东则南海为腹心,而苍梧为咽喉,控上游而据要害。”梧州显赫的地位,使之成为了桂东南地区重要的内河港口,广西重要的对外口岸城市、桂东南资源滇、黔、湘土特产多在梧州集散,甚至开闸了异域贸易。
明代中叶,由于肇庆在西江流域扼控咽喉的重要位置,又是府治所在和两广总督驻节地,与佛山同时取得了西江大港的地位,不仅集散一方的商品,而且兼有商货转口的功能。西江上游的鱼苗、蚕茧、草席、竹扇、白玉玩器,广西米粮、铜、铅,下游的盐斤,铁斤、香料和洋货,均由肇庆转运。商品的蓬勃交流,促使本地经济的勃兴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清代前期,肇庆依然是西江大港,除了货运继续发展,商品门类和数量大量增加之外,客运也空前繁荣,甚至出现了“番泊衔尾”的现象,肇庆已成为江海直达运输港。西江沿岸的德庆、都城两港也十分活跃,处在西江下游的江门,作为一个江海直达运输港,正悄悄地崛起,地位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