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陈珺 通讯员 孙岩
编者按:为全面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上级关于“做示范、当先锋”的指示要求,今年以来,南通海事局集聚优势力量,定向突破,聚焦“改革、创新、突破”,只争朝夕抓落实,全力以赴促成效,全面助力江苏海事“二次飞跃”,全力助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从本期起,本报推出南通海事局“当先锋争先行”系列报道,对相关工作成果进行展示,敬请垂注。
12月8日,南通广汇能源码头、吕四港西港池,一场与“海面油污”的竞速激烈地进行。南通启东海事处联合启东广汇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南通通洋港口有限公司、江苏沪通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开展“护卫蓝海”船舶防污染应急处置综合演习,以实战推演不断检验和强化码头的应急处置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眼要‘亮’,把过程治理抓‘全’,做到污染防治‘零疏漏’。”南通海事局党委书记、局长彭树林一针见血,为长江南通段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出了“药方”。
今年以来,南通海事局纵深推进“港航企业全动员、污染治理全覆盖、接收处置全落实、监管服务全链条”的船舶污染防治“江苏模式”。
——坚持真抓实干,推动实现“全过程系统化”。
“现在单位对防污染工作高度重视,安排了专人落实‘一零两全四免费’,在工作制度上也予以支持保障,靠港船舶已经普遍形成了自觉送交污染物、使用岸电的习惯。”恒力码头现场工作人员李永安对记者说。
事前根植理念,压实防污染主体责任。南通海事局推动辖区码头主要负责人签订承诺书,立下责任状,建立自上而下的防污染管理制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事中抓好协同,覆盖污染治理全要素。该局确立阳鸿和中化南通2个油污水集中处置点,截至目前共处置4000余立方米油污水,同时强化岸电使用,加大燃油抽检、船舶能耗报告检查、港作船及趸船环保专项检查等,扫除监管盲区。
事后强化督察,深入攻坚克难求实效。今年以来,南通海事局建立了“海事+码头”协同检查机制,在码头利用“染色宝”共检查船舶2000多艘,船舶防污染显性违法行为实现“动态清零”。
——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实现“全链条智能化”。
南通海事局研发的全国首个市域岸电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岸电使用、监管一屏通览。
“过去,我们用岸电不知道使用的度数,就怕电费过高,现在通过‘船E行’扫码,随时可以知道用了多少电,确实很智能。”靠泊南通码头的船员说。
除了船员使用方便,码头也可以通过智能岸电系统对靠港船舶岸电使用及岸电桩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方便调度合理安排泊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局研发并运行水上大交管“智慧124”模块,率先实现污染物排放异常自动预警,码头检查表、船舶检查表全面电子化,码头对船舶污染物作业主动检查以及海事对码头“124”常态化检查。自今年8月起,已累计对2.3万艘次船舶开展检查,预警船舶1000余艘次。
“‘智慧124’模块实施后,我们再也不用填写各种繁琐的表格,所有检查记录通过电子化表格进行储存,确保了检查记录可溯,进一步便利了码头防污染管理。”码头方也竖起大拇指。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实现“全方位实效化”。
岸电使用和洗舱站安全是南通海事局正在啃的“硬骨头”。
数据显示,该局辖区码头岸电示范效益凸显,今年以来,靠港船舶使用岸电43054艘次,同比增长122%;用电量1441万度,同比增长44%,稳居江苏前列。
两座洗舱站安全高质量运行“提速”。2022年,南通洗舱站高质量完成洗、接作业104次,同比增幅超100%,处置洗舱水6954.192吨,洗舱站的社会环保效益显著提升。
——坚持联防联控,推动实现“治理力多元化”。
南通海事局与南通市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联合组建“南通生态环境保护联盟”,对敏感水域、取水口开展常态化检查巡查。今年以来,联合检查码头34家、整改问题25个。
同时,协同交通、环保、环卫、住建等部门提升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能力,联合打造“约谈+熔断+处罚+信用”的四级惩戒机制,推动形成船舶和港口一体化污染治理格局。
同饮长江水,共筑长江梦。239公里的沿江岸线浸润着南通海事人守护长江的时代豪情,他们将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铸美丽长江、护碧水蓝天,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南通落地开花,让一江清水绵延东流、惠泽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