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过去的两三周是三年来首次直面新冠病毒,你周围有多少朋友“阳了”?互联网平台上,专家纷纷出手解疑答惑,“阳过”的网友也晒出常见症状,推荐对症好物。还有一些“天选之子”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努力挺进“抗阳决赛圈”,除了运气十足,当然也少不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本期我们分享一些网友的康复和防疫经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家在心理上重建秩序,减少对病毒的恐惧。
康复日记
同一个屋檐下 平常心隔离
讲述人:晓晴 29岁
坐标:广州
近况:本人已经退烧,喉咙还很痛,声音沙哑。老公的抗原检测结果已经转阴,即将恢复正常工作。
12月1日,小区刚解封的第二天晚上,我老公就发烧了。看到抗原试剂检测结果,我心里一紧——两道杠,阳性。
我请了假在家照顾老公,在家也戴起口罩,想采取点防护措施。但我们同吃同住,其实很难完全隔离开。
12月4日,我老公就退烧了,可从那天起,我也抗原检测呈阳性了。前一晚,先是喉咙不舒服,早上醒来就发烧了,还伴随头疼、鼻塞、咳嗽、乏力等各种症状。感觉像是感冒了,可症状又比感冒更猛烈一些。
前两天最难熬,高烧39℃以上,吃下退烧药后,体温短暂恢复正常,但几小时后又会再烧起来。
我们夫妻俩和妹妹同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只有一个卫生间。我发烧后,就决定彻底和妹妹隔离开。12月4日起,我们尽量不出房门,几乎整天都待在自己的房间睡觉。老公去厨房做好饭,端到房间一起吃。上完卫生间,喷洒酒精消毒,并立刻开窗,降低病毒浓度。不得不出房门的时候,我们会戴上口罩。
社区也发了消毒片,妹妹会经常给卫生间消毒。尽管同住一个屋檐下,我们已经几天没和妹妹见面了。目前为止,她仍一切正常,并照常上班。
这几天,我看了不少奥密克戎的科普资料,了解得越多,越没有之前那么担心。
独居发烧 与妈妈约好定时报平安
讲述人:小力 95后
坐标:北京
近况:味觉和嗅觉有些失灵,但感觉很快就能转阴了。
发烧来得太突然,我完全措手不及。12月9日早上起床时,我整个人都是昏昏沉沉的状态,量了一下体温38℃多,我发烧了。而就在前一天,我还在正常通勤,到公司办公。我一直对自己的体质很有信心,没有想过会发烧。
我一个人住在公司附近的公寓里,公寓里没有暖气,开了空调又让我觉得呼吸不畅,于是我火速下单了电热毯、厚被子,还有一些消毒用品。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准备太不充分了。我只好现查现学,按照医生和专家的建议,学习如何用药,如何通过喝水等缓解症状。
突如其来的感染,除了身体上的不适,我心理上也产生了巨大不安。我担心自己发高烧昏睡过去无人察觉,便跟妈妈约定好,每天早上9点给我发个消息,确认我的安全。发烧期间,公司发了一些抗原试剂,家里寄的药也到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焦虑和不安,毕竟有充足的药了。
居家期间,我还在继续工作。工作不算复杂,我快速忙完手里的活,就能躺下休息。至于吃饭,怎么简单怎么来,煮点速冻水饺,或者点个外卖。
12日的时候,我退烧了。但嗓子开始疼痛,有痰咳不出来,很难受。我又买了一些润喉的药片,按照网友的经验买了一些梨,确实有一些作用。等到13日和14日时,我已经是弱阳性了。
时隔近三年再感染 不像第一次那么慌乱
讲述人:辣姐
坐标:武汉
近况:大幅好转,还有点咳嗽。
12月3日凌晨,前一天来家里玩的小姐妹微信留言告知我她阳了。当天,我全身关节肌肉酸痛,嗓子疼,上午体温37.8℃,晚上达到39℃。
之后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昏睡,尽管胃口不好,还是坚持煮了南瓜粥、面条,吃了些汤汤水水易消化的食物。12月4日,早上体温在37.5℃上下徘徊,下午又冲上了38.5℃。嗓子干燥刺痛,像是喉管脱皮了,吞咽的时候很“酸爽”。
到了5日,早上体温没有超过37.8℃,但出现了鼻塞、流涕、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因为咳嗽厉害,后脑勺有点涨痛。
12月6日,我的体温终于回到了正常区间。退烧的同时,各种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嗅觉和味觉也渐渐恢复如常。7日,我拿到了抗原试纸,自测后终于确认我是“阳了”。
我在2020年年初,曾感染新冠病毒,这次是第二次。第一次发烧症状结束之后,还有咳嗽、拉肚子、疲劳的状态,这种状态当时持续了2个月左右。相较于第一次,这一次已经好多了,心里不像第一次确诊时那么慌乱。
确诊的这几天,我自己住在一个客房里,房门是关闭的,窗户是全天打开的,家里其他区域也都开窗通风。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卫生间,所以必须公用,这个区域也是一直通风的。在我使用完后,会及时地用医用酒精喷洒消毒。如果我离开自己的小客房,一定会佩戴口罩。门把手一类容易接触的东西,也会及时消毒。在吃的方面,那段时间是我老公做饭。三餐都由家人送到门口,我的碗筷和水杯都是专用的,每天高温消毒。
因事发突然,当时我还没来得及储备药品,因此在居家隔离过程中,我全程没有用药,只靠大量喝水和补充维生素C扛了过来。
一家四口接连感染 夫妻俩换着做饭
讲述人:董先生
坐标:天津
近况:本人和大儿子已经转阴,小儿子和爱人正在好转。
12月9日晚上,我开始发烧,一度烧到了38.5℃,我猜测应该是感染了。第二天中午,我拿出抗原试剂进行了自测,果然“中招了”。
家里除了我,还有我爱人和两个儿子,分别是4岁和10岁。我担心一起生活会传染给他们,便决定在单独的房间里生活、吃饭,上厕所都和他们分开。
12月10日当天,我的体温一直降不下来,骨头有明显的刺痛感,感觉腰快断了,没办法坐起来。嗓子吞咽困难,只好疯狂喝水缓解。
当天晚上,我烧得难受,实在顶不住了,吃了一粒布洛芬。此前因为牙痛在医院开了几盒布洛芬,没想到这时候派上了用场。
12月11日,我在出现症状后的第三天退烧了,但我两个儿子开始出现发热症状,当晚我爱人也轻微发烧。经过抗原检测后,他们也都“阳”了。既然一家人都感染了,我们索性一起生活,互相照顾。
之前我爱人一边照顾我,还要一边照顾孩子、做家务、做饭,确实很辛苦。后来,我爱人也感染了,就轮到我来照顾一家人。
感染病毒后并没有影响我们的食欲,我们一家还是正常吃饭,但我嘴巴里总觉得没味,感觉饭菜里盐不够。我吃了不少酸酸的橙子,感觉很舒服。每天晚上,我们把生活垃圾分类后,把袋子口系紧后,再放到楼道的垃圾桶里。
12月12日,两个儿子都退烧了,我和爱人也松了口气。我已经不发烧了,只是嗓子还有点充血。家里也备了些润喉糖,留给孩子们了。
我感觉这次和普通感冒还是有区别的,身上的疼痛感更强,感冒最多是身体乏力,这次却感觉刺骨地痛。好在时间持续不长,5天时间我已经恢复差不多了。
我打算等一家人都转阴了,把家里都消个毒,所有的被褥、用过的东西都要消杀一遍。
未“阳”秘籍
同事纷纷中招
“未阳”源自家人精心呵护
讲述人:邢先生
坐标:济南
我的老家在潍坊,目前是济南一家房产中介的员工,眼下我最大的烦恼,是几乎躲不开的“奥密克戎”。
差不多从10天前,我们店里的同事就陆陆续续开始感染新冠,一波又一波,上班的同事越来越少。而我则成了其中的例外,就是大家口中仅存的“天选打工人”。
我没有感染,跟妻子的悉心呵护有关。每天上班前,细心的妻子从N95口罩到酒精消毒液,一定会将这些防护用品全部备好,放进我的包里。同时也叮嘱我:“戴好口罩,别没事儿就摘口罩。平时进门出门都要酒精消毒,常开窗通通风。”
妻子看似唠叨的话语和繁琐的举动,在关键时刻真的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每次下班后,妻子也都要给我来次“全面消杀”,先在门口全身上下喷喷酒精消毒,进家门则将替换下来的衣服直接扔进洗衣机,然后再洗个热水澡。
由于近期没有太多的工作安排,我的工作内容渐渐变成了帮助店铺附近小区居民送快递上门、代扔垃圾、发放抗原试剂等。
在临时的志愿工作中,我也发挥着房产中介的特长,毕竟我们比一般市民更熟悉老旧小区的结构,同时也能更好地和居民们沟通,算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毕竟只有大家平稳度过疫情,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才能更快地重回正轨。
组建监督小组
考研族顺利防“阳”
讲述人:小龙
坐标:西安
12月7日,国务院防疫优化措施“新十条”落地,考研倒计时第17天。我发现整个社会都在“发烧”,一些考研人也加入“阳”圈。
为了不耽误考试,我与两位好友组建了防“阳”监督小组,在学校选择了一间教室共同复习,相互监督。定好闹钟,互相测体温,询问身体状况,提醒饭前饭后、进出宿舍教室消毒。
每天睡觉前和早上起来后,我会习惯性地摸一摸额头,清清嗓子,活动关节,没有症状就赶紧进入复习状态。
其间,我还在网上学习了各种防“阳”的医疗知识,改掉了自己一些不科学的做法。以前外出习惯戴两层口罩,里层普通医疗口罩,外层N95,后来我才知道,这完全没必要。
开考前一晚,我发现朋友圈的考研人“阳”了。同场考生在考场上咳嗽不止,三人小组中一人考完也发烧了,幸运 的是,我依然健康。
12月25日下午,走出考场,我习惯性地摸了摸额头,清了清嗓子,初步断定自己没“阳”。当晚,测完体温、做了抗原,心里暗暗欣喜,自己即将进入新冠“决赛圈”。
但考完当晚,我才得知,家里一直照顾父母的姐姐“阳”了,已经好几天卧床不起。我买了12月27日的车票回老家,照顾姐姐和爸妈。
朋友们都调侃我进入了新冠“决赛圈”,我更希望大家面对病毒不要过度畏惧与焦虑,家人、朋友的鼓励,科学的备药、防护才是关键。
陷入“幻阳症” 哪里都不对劲
讲述人:晓菲
坐标:成都
近几日,成都的烟火气慢慢回来了,第一批“阳康”的人陆续返岗工作,外出游玩。在朋友圈看到这些信息,我的“幻阳症”又来了,赶紧吃了一片维生素C,给自己压压惊。
我从小就容易感冒,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打新冠疫苗。今年冬天回成都工作,特别害怕感冒。
25日下午,“阳康”的好友约我外出逛街、看电影,再三犹豫后决定去赴约。我做好防护,习惯性地带上了消毒凝胶和酒精喷雾。
当日,见到“阳康”的朋友,吃饭前,我拿出消毒凝胶和酒精喷雾,让大家挨个消毒,“因为疫情,养成了勤消毒的习惯,朋友说我有了洁癖。”
我的“幻阳症”源于十多天前的那场电影。那天和朋友看完电影,走出影院时,一个朋友就感觉自己身体不适,面部通红,怀疑“中招”了。果然,当晚朋友“阳”了,第二天和第三天,陆续有亲戚朋友“中招”了。
我明明没有症状,却觉得自己好像哪里都不对劲,总是怀疑自己也“阳”了,但实际却又检测不出阳性结果。
尽管心里七上八下,但我也明白从“阳”到“阳康”是个大趋势,在公共场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共同扛过最后的防疫攻坚期,才能迎来平安的生活。
本版文字综合人民日报、极目新闻、钱江晚报、科技日报、网易数读、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