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的持续创新探索之后,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再添新成员。近日,国务院发文同意在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要求六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紧紧围绕本地区发展定位,进一步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2015年5月,北京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2021年4月试点首次扩围,将天津、上海、海南、重庆4省市纳入。此次,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第二次扩围。专家分析表示,此次入围的6个城市都是省会城市,且涉及到一、二线城市,还基本做到了北方、南方、中部、西部全面覆盖,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目前,我国在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上已基本形成初步的、全面的多点布局。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服务业先进地区和服务业强市加入试点。
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业内普遍认为,持续扩大服务业开放、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有利于形成“1+N”的试点格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业开放,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服务业开放合作,正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商务部12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560.9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其中,服务业吸引外资占比超过七成。
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迅速上升,扩大服务业开放潜力巨大。
横向比较,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在75%左右,而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4%左右。从贸易角度来看,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全球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为24%,中国只有15%。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大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的试点力度,正是希望借此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发挥和激活服务业发展巨大潜力。
7年探索示范成效日益显现
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上,我国已开展了7年的持续创新探索。
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最早于2015年5月在北京落地,并于2020年9月升级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
随后于2021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对综合试点进行首次扩围,形成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的“1+4”示范试点格局,形成8批43项经验案例向全国推广。
在产业开放方面,在5省市先后实施了科技、文化、电信等11个行业领域的60多项开放措施。
在制度创新方面,在北京推出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领域近70项政策创新,在天津等4省市推出151项差异化试点措施。
在标志性项目落地实施方面,北京落地标志性项目140多个,涉及专业机构、基地平台和新兴业态,包括多个全国“首家”“首创”;上海吸引金融科技项目,海南培育文体娱乐融合发展项目,重庆布局大科学装置项目,取得积极成效。
在示范园区建设方面,试点示范省市着力培育打造了北京的运河商务区、天津的融资租赁产业集聚区、上海的浦东软件园等一批重点园区。
在国际和区域合作方面,北京建设“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综合服务机制,天津与周边口岸联动发展,上海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合作,重庆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随着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1+4”示范试点格局的形成,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5省市共创造了6.9万亿元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当地地区生产总值的70.6%,高于全国均值17.1个百分点。1—11月5省市服务业吸收外资476.9亿美元,占全国的36.8%,同比增长10.2%,高于全国均值7个百分点。
综合试点对全国服务业开放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日益显现。为此,《“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提出,“逐步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形成‘1+N’示范试点布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
此次试点的6个城市各有特色
12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在沈阳等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简称《批复》),同意在沈阳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成都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试点期为自批复之日起3年。《批复》指出,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差异化探索,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服务业的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批复的6个试点城市的选择背后可能具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6个城市都是省会城市,而且涉及到一、二线城市,另一方面,基本做到了北方、南方、中部、西部全面覆盖。”和力传播集团策划总监高承远说,“这样的选择,既有代表性,也有示范性。”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也表示,6个城市中,广州、杭州和南京三个城市沿海,沈阳、武汉、成都则属于内陆城市,能够助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符合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
此外,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各自的服务业特点也是六座城市入选的原因之一。“南京在服务业创新方面非常发达,南京软件谷是中国首个千亿级软件产业基地,所以它在生产型服务业开放、高技术的服务业方面可能更具特色。”李俊指出,“而杭州的特点是数字经济,12月11日召开的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就在杭州举行,这是我国唯一以数字贸易为主题的国家级、全球性的专业展会。”
“每座城市的具体服务业发展特色和比重均不同,此次扩围的试点就包含了南京、沈阳的软件服务业特色,成都、广州的时尚服务产业亮点、杭州的互联网服务产业基因,以及武汉的商贸服务业优势。”Co—Found智库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董翠玲认为,“各试点城市应先突出其特点和优势进行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试点,更好把握主动性和可控性。”
“从2015年最先成为试点的北京到此次入围的6个城市,这体现了梯度开放的格局。”李俊认为,“一开始是首都北京,随后是直辖市和海南,现在是省会城市。而且从区域看,是从沿海逐步向内陆延伸。目前,我国在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上已基本形成了初步的、全面的多点布局。”
新城市将接续入围
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吸收外资的“主引擎”,服务业开放对我国而言具有较强的必要性。但商务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左右,存在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够、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持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塑造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
那么接下来,已然布局的各大综合试点城市在服务业开放上应如何发力?在李俊看来,高科技的生产服务型行业可供各大城市“大显身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其中,生产性的服务业是融合推进制造业强国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李俊表示,“第二个方面就是数字经济、数字服务、数字科技方面的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所以接下来数字经济可能也将收获特别关注。”
与此同时,服务业开放势不可挡,可能将有更多的城市逐步获批成为试点。“可以预见,会有更多服务业先进地区和服务业强市加入试点,共同推动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董翠玲表示。
具体看来,李俊认为,下一步如果还会扩围的话,省会城市、中心城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将有更大的可能性。“从区域布局来看,可能会更加多元化一点。”李俊表示,“多个城市的开放平台相结合,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来共同支撑中国的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未来通过全国性的布局,在各个区域上形成多点支撑的格局,最终将有助于形成全面的、全方位的开放。”
本版文字综合北京商报、中国商务新闻网、工人日报、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