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近日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工作要点部署了强化粮食安全数字化保障等10个方面重点任务。
目标
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数字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9亿,5G网络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有条件的行政村覆盖,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6.5%,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5800亿元,全国具备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基本全覆盖。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数字普惠服务不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提升,数字乡村试点成效更加凸显。
部署
10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
一是夯实乡村数字化发展基础,包括加快补齐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升级、稳步推进涉农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二是强化粮食安全数字化保障,包括推动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是提升网络帮扶成色成效,包括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四是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包括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强化农业科技和智能装备支撑。
五是多措并举发展县域数字经济,包括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提档升级、培育壮大乡村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农村数字金融普惠服务。
六是创新发展乡村数字文化,包括营造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环境、推动乡村文化文物资源数字化。
七是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包括加强农村党务政务村务信息化建设、增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数字化能力、完善农村智慧应急管理体系。
八是深化乡村数字普惠服务,包括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化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
九是加快建设智慧绿色乡村,包括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提高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
十是保障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包括加强政策支持、加强人才支撑、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强统筹协调。
数据
今年是《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印发的第五年。数字乡村发展推进到什么程度、数字乡村发展呈现什么格局?
近日发布的、由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牵头编制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提供了一系列数据: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22年已达2.17万亿元;截至2022年8月,互联网地图新增乡村地名达 414.2万条;2021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112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采用了互联网技术;截至2022年6月,农村地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27亿;截至2022年9月,所有省份、85%的地市、69%的区县已建立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此外,4月初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之子报告《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现实路径、具体实践及政策建议》(下称《数字乡村》)称, 数字乡村总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数字乡村区域间发展程度不均衡,地区间发展优势也有不同;数字乡村发展呈现“点状”区域分布格局,数字乡村发展点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但发展点之间的带动作用也有差距。
从总体上看,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相关硬件和软件成本的降低以及可获得性的提升,数字经济在乡村地区快速普及,数字经济在整体上将对乡村振兴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不过,《数字乡村》报告分析称,目前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诸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单薄、数字人才培育缺乏、数据分享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方面还较为薄弱,两者的融合发展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为了对我国数字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监测与评价,《数字乡村》通过对乡村建设评价指标相关文献的总结,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乡村全面振兴的指标,初步构建了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基础设施、生产服务、环境治理、生活就业等4个一级指标。到2020年,我国数字乡村发展指数达20.8,较2016年提升了8.45倍,并且每年的增长幅度均保持在35%以上。其中,特别是乡村电商发展规模正逐渐扩大。
对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发展指数测算,《数字乡村》报告显示,各地区之间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不均衡,但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2018年,各省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与最低的省份极差比为3.33;2019年,极差比减小1.84;2020年,极差比减小1.43。
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地区差异,存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内陆地区的东西差异,而南北地区上的差异则不明显。就东部沿海的华北、华东与华南地区而言,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均值分别为21.8、22.4、21.2,而东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别为19.7、21.5、18.7、20.3。
分省份看,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依次为浙江(25.0)、北京(24.1)、广东(23.9)、江苏(23.5)、河北(22.9)、福建(22.8)。
此外,我国数字乡村发展呈现“点状”区域分布格局,数字乡村增长点辐射带动作用显著,但增长点之间的带动作用有差距。
各地推进
山东
位于淄博东南端的沂源县东里镇,素有淄博“南大门”的称号。据悉,该镇的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共分为“智慧三农”、基层社会服务治理、全域大数据实时监测三大特色板块。东里已实现投资1200余万元,充分整合河(湖)长制、路长制、社保、党建、医疗、交通、农业、文旅、综治等一系列工作体系,接入、规范闭路监控系统900余路,搭建了数字化信息平台,完成数字化智慧控制中心建设等工作。
东益果蔬四季葡萄园是东里“四季葡萄”数字休闲农业的示范园,由淄博市东益山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兴建。该公司总经理褚万香介绍:“依托数字农业,我们果园从生产、种植、防病、采摘、包装、冷链等各个环节,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卷帘通风系统、智能测土配方施肥等模块,实现数字指挥全过程,让客户在网络中天天看到葡萄生产全过程,保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不仅是东益果蔬四季葡萄园,在东里镇的星辉(山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场,干净整洁的厂房内布满一系列苹果分拣机器。项目负责人何玉坤介绍,通过机器标准化运作的分拣方式,在分拣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企业的加工成本也降低了80%以上,人工分拣每吨的成本大约在600元至800元左右,而现在只需要100元。
此外,东里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也是该镇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涉农产权交易大量向农村靠拢,以资金、资产、资源为主的产权交易市场逐渐活跃,建设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村集体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的必要手段。
湖南
“这是我们十八洞的苗绣,非常精美,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一号链接。”推介起家乡的苗绣,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大学生村官施康如数家珍。直播现场,他熟练地转动手中的团扇,向网友展示精美的湘西苗绣。
2019年底,大学毕业不久的施康回到十八洞村,开始用镜头记录真实的乡村生活,定期网络直播讲述十八洞村的故事。通过直播,他帮助村民获益50多万元。“以前我们只能坐在家里直播,随着5G、千兆等网络的改善,现在我们能走出户外,在农田边推介特色产品。有了网络的翅膀,十八洞村的特产走向了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施康说。
正是在这样的直播镜头下,五彩艳丽的苗绣销往全国各地,村里的留守妇女也有了新的“身份”。“销售我们不担心,苗绣产业发展起来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负责人石顺莲说。
江苏
提高生产效率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诉求。在“网络快车”驱动下,诉求由“向往”变成现实。在无锡太湖水稻示范园,2台无人收割机在田里割稻、收稻。“机器点火、熄火,收割机行驶路线等都由农机手事先在电脑上设置,作业面积、轨迹等信息通过农机上的智能设备自动传输至控制室,工作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约20%。”园区技术负责人蒋珑说。目前这里引进7台无人化农机装备、升级改造设备15台,有200亩粮田已实现耕、种、管、收无人化作业。
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跃升,正是得益于无锡市加强稳定优质的基础网络,打好数字化底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20038个,固定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达到300m,覆盖水平全省领先;乡镇物流快递网点已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电子地图上图率达100%。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初步建立,统筹推进全市涉农信息系统的整合和数据资源的共享。无锡市信息化协会还在45家单位组成的“无锡市数字乡村服务资源池”基础上,成立了数字乡村发展联盟,数字乡村服务供给得以优化。
福建
如何从茫茫5万羽蛋鸡中,找出一只死鸡?
在福清渔溪镇福建光阳蛋业蛋鸡养殖场,高3米多,每秒可移动0.2米,升级版蛋鸡养殖机器人“木鸡郎”正沿着预定轨道,对每一排鸡笼里的母鸡进行巡检。
“‘木鸡郎’能根据算法模型识别鸡的形态,发现死鸡、绝产鸡等,死鸡检出率可达99%。”福建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劼介绍,现在,饲养员可以远程监测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气味等数据,12栋鸡舍仅需一人管理。
“木鸡郎”的加入,让养鸡事半功倍。经过多年探索,光阳蛋业构建了一套数字化养殖系统,自动采集环境数据、精准饲喂、清粪、疫病监测与预警、集蛋与包装,贯穿生产各个环节,蛋鸡养殖由此实现全流程高度数字化。
在福州,一个个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技术得到充分应用,现代农业的“风向标”,一览无余。在罗源起步镇,企业通过在菇房安装感应、监控等传感器,让物联网“指点”菌菇温湿管控;在连江粗芦岛,“乾动1号”海鱼养殖平台启动,可“一屏”掌握水下养殖动态……
向“数”而兴,在福州,果蔬、现代渔业、畜禽、食用菌、茶叶等一个个特色乡村产业打开了广阔新天地,数字化建设进程全面加快。
本版文字综合央视网、中国政府网、光明网、齐鲁晚报、福州日报、新湖南客户端、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一孔之见
用数字化“引擎”助跑乡村振兴
陆民敏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是推进数字中国的题中之意,亦是建设未来新乡村、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战略需要。
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抓住数字化瞄定目标不放松,补短板、扬优势、强弱项,持续释放“数字红利”。一方面,要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不断推动乡村信息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数字化提升;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相关产业、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真正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数字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智慧农业建设是重要领域。各地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特色产业方向,针对各地休闲农业、农技服务、乡村淘宝、直播带货、绿色农场、康养小镇等不同发展战略,加强配套设备、技术手段等建设与融合,以信息化、智能化赋能农业产业全链条,不断建强乡村数字化的“高速公路”。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人才。应大力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能力,把技能培训摆在首位,着力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互联网意识和数字化能力,发挥好“领头羊”作用。把数字技术应用纳入“必修课”,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多措并举吸引技术人才“下乡进村”。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让我们继续夯实乡村数字化发展基础,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共迎数字乡村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