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船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5月19日 星期

探访海上“养殖户”

“国信1号”。 本报资料室供图

中国东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一号”在这里锚泊作业,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到加工,几乎所有的流程都能在这艘船上完成。

渔业养殖“航母”

在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发展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在内容中明确提及具体船型。那这型养殖工船到底是一艘什么样的船?

“国信1号”,下水时名声大噪。

它将养殖区域由近岸推向深远海,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零的突破;它长249.9米,排水量达13万吨,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它被喻为“海上粮仓”,有15个养殖舱,里面住着约300万尾大黄鱼……

它的船身分布有2108个传感器,可以实时把仓内的水、氧、光照等各种信息集中反馈到养殖监控室,实时监测着养殖水体的各项参数以及养殖设备的运行状况,极大信息化、集控化。同时,它突破近岸养殖的一系列制约因素,实现海水养殖由传统农业化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创新探索。

作为全球首艘养殖工船,这座流动的“海上牧场”在山东青岛建造完成,建造总师王伟堂表示,这艘船其中的一项技术难点就是在船内建造养殖舱的时候,不仅要留出鱼的生存空间,还需要通过机构设计,使鱼的排泄物等水中杂质便于收集排出。

拥有养鱼超能力

“国信1号”能养多少鱼?

举个例子,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查干湖冬捕的年捕捞量是1500吨。而“国信1号”一年的捕捞量是3700吨,远远超过查干湖的捕捞量,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海上粮仓”。

在大型养殖工船的甲板上,可以看到船员正在进行大黄鱼的捕捞作业。因为光照会影响大黄鱼的品相,所以捕捞工作都会在凌晨进行。从开始运行至今,这条船已经陆续收获了将近1000吨的深远海养殖大黄鱼。

“我们船上有加工车间,可以选择在船上直接进行抽真空的保鲜加工,也可以进入速冻隧道进行冷冻鱼的加工,或者是用冰浆把它封存之后转运到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国信一号”养殖工程师孟广玮表示,大黄鱼的整个生长周期都是在这艘船上度过的,想要养出品相这么好的大黄鱼,水质是关键。

据了解,在“国信一号”的甲板下,15个养殖舱里养殖着几百万尾大黄鱼。“国信一号”的养殖舱是相对封闭的结构,为保证水质是新鲜的外海水,24小时进行循环换水,确保高密度养殖鱼群始终处于优良的海水生存环境。

同时,为模拟野生养殖环境,形成适合鱼儿游动的旋转流场,养殖舱内的水体始终保持每秒0.2到0.4米的流动速度。智能化的养殖装备,让大黄鱼的养殖密度是普通近海网箱的4到6倍,而大黄鱼的成活率却可以达到95%以上,比传统近海养殖的效益更高。

“我们始终使得养殖水体处于大黄鱼最适合生长的水温条件下,从而保证大黄鱼的生长速度,这也是养殖工船相对于传统养殖最大的优势,可以为大黄鱼创造稳定的生存环境。”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工程师孙琳琳说。

目前,“国信一号”已经运营了近一年的时间。船载舱养模式下,“国信一号”可以根据鱼类养殖特性,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和环境变化自航转场,选择最适合鱼类生长的海域进行养殖,养殖效率更高,还可以自主规避台风等灾害的影响。

2.0版精彩亮相

有了第一艘大型深海养殖工船的设计制造经验,目前2.0版本的建造计划已全面启动。国信集团计划在5年内,陆续投资建造50艘大型深海养殖工船,形成总吨位突破1000万吨,年产海水鱼40万吨、年产值500亿元的深远海养殖船队。

5月17日,2023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CICE)(简称“电博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作为青岛市代表团成员,由青岛国信集团打造的2.0版养殖工船“国信2号”及相关科技装备精彩亮相。

本次展出的“国信2号”是“国信1号”建造、运营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的新型工船,标志着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进入2.0时代,进一步以集成创新推动我国海洋渔业跨越式发展,向世界深远海养殖贡献“中国方案”。

在国信展台,组成养殖工船的一系列关键性系统创新成果和设施设备也是首次亮相。如具备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加工作业的船载加工系统,为深远海智慧渔业“船载舱养”模式量身定制,可有效满足离岸加工、鱼类分级、保质保鲜等需求,提高生产效率、便于操作管理、提升生产效益;集成海图系统、雷达系统、综合导航信息显示系统和现实增加(AR)系统为一体的养殖工船综合导航系统,即使在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下,也能清晰地显示本船以及周围状况,极大减轻了船员瞭望压力,增强了船舶的安全驾驶,为船舶实现自动驾驶奠定了重要基础;具备养殖生产全流程的集中控制监测及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的养殖集控系统,实现了养殖生产全流程的集中控制监测及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满足了智能、集约、高效、生态、安全的养殖生产需求。(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大众日报、青报观象山、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