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8月16日 星期
广东海事持续治理船舶污染物排放
绘就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 全媒记者 张植凡 通讯员 郭锐城

近日,广州海事局精心组织,全力监护,保障了目前全球最大LNG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1”轮在广州港锚地开展LNG加注作业安全,完成为11万载重吨油轮“Proteus Rong Na”和32万载重吨油轮“MARAN DIONE”累计加注LNG燃料约9400立方米。

上述作业既是广州港LNG加注“首秀”,也实现了我国首次为全球最大吨级双燃料超大型油轮的加注服务,标志着广州港正式具备大型船舶锚地加注能力。

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广东海事局在调研中发现人民群众对船舶大气污染防治较为关注。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广东海事局多措并举,久久为功,持续治理船舶大气污染,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打击船舶非法使用不合规燃油、推进船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降低船舶污染物排放、推动船舶使用绿色清洁能源、使用创新技术开展立体监管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助力广东打赢蓝天保卫战。

源头控制船舶硫氧化物排放

广州港是最早执行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政策的港口之一。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政策实施以来,船舶使用燃油硫含量标准历经多次变化,加强对船舶使用燃油进行抽检是控制船舶硫氧化物排放的主要监管手段。

广州海事局执法人员曲坤告诉记者:“我们坚持‘联防、严控、精准打击’八字方针,稳步推进船舶燃油抽检工作,陆续开展了实船尾气采集分析研究、船舶大气源排放清单制定、船舶尾气遥感监测、燃油快速检测、多部门联合执法、跨区执法及对外轮的联动执法等工作,有效打击船舶非法使用不合规燃油,为国内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政策制定及优化积累经验。”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政策实施以来,广东海事局先行先试,研究多种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举措,建立岸基报告和“尾气遥测初筛——快速检测仪粗筛——燃油抽检精筛”的“三级递进”模式。经过科学治理,广东省辖区船舶燃油抽检不合格率从30.5%下降到3.3%,有效助力广东整治水上油品市场秩序,得到省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广东省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全省PM2.5平均浓度再创新低,连续3年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5微克/立方米)。

深入基层一线调研解决难题

“码头的油气回收设施操作简单快捷,我们不用担心船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问题了。”东莞阳鸿石化储运有限公司石油化工品码头工作人员表示。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粤港澳大湾区不少城市依然面临臭氧/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威胁,来自港口、船舶的挥发性有机物可能是其中的一个致污原因。针对问题,广东海事局结合主题教育,准确把握调查研究的要诀,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船舶挥发性有机物大气污染治理海事监管研究”,为广东省港口船舶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及政策实施提供参考建议。

东莞海事局副局长袁国俊表示:“我们通过集中研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目前原油、成品油码头和油船油气回收设施建设配备情况、船岸界面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与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共同开展原油成品油码头和油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督促到港油船、液货船进行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船岸协同推进船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目前,油气回收设施建设或升级改造已经在湛江、广州、东莞、惠州、揭阳等多个地市推广开来。

引导船舶使用低碳、零碳能源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减污降碳为重点的关键时期。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推动绿色低碳航运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广东海事局全面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引导船舶使用低碳、零碳能源,鼓励和支持先进科技在防治船舶大气污染工作中的应用,积极推进纯电动船、LNG燃料动力船舶发展应用。

广东海事局创新服务新举措,为世界首艘千吨级纯电动散货船“河豚号”及多艘纯电动游船提供快速办证绿色通道;适配航运新规则,协同省有关部门共同推动船舶LNG加注站建设,引导船舶LNG动力改造,保障国际航行保税LNG加注业务及内河LNG加注业务落地,目前已安全、高效保障临时LNG船舶移动撬装加注站完成加注作业近500艘次;厚植绿色新理念,积极推动船舶到港使用岸电,加强对船舶到港使用岸电的宣传及到港检查,协同交通运输部门共同推动我省岸电使用普及率,广东港口岸电覆盖率、内河船舶到港岸电使用率均位于全国前列。

广东海事局危防处副处长王欢表示,“船舶大气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继续研究创新船舶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手段,促进港口船舶减污降碳协同发展,着力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以实际行动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清晨,行走于珠江两岸,蓝天白云下,清风拂面而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令人心中倍觉舒畅。相信在持续科学的治理之下,这样的生态美景会处处可见。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15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8.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