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孙丹妮
日前,随着全国中小学陆续开学,各地辖区渡口也迎来了学生返校客流高峰。“同学们,注意脚下通道,有序乘船,请勿嬉戏打闹。”晨曦初露,广东海事工作人员早早来到渡口,守护学生平安。嘟……嘹亮的汽笛声响起,一艘乘载中小学生的渡船从渡口缓缓驶出。
渡运,是不少村民出行、学生上学的唯一途径,一条渡船,能有效解决群众出行和运输难题。然而,据国际海事组织统计,每年全球仍有逾千人在非公约涉客运输船舶事故中丧生,大约70%的事故发生在亚太地区。当前,我国渡运安全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挑战?有什么好的经验做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业内人士。
突出重点 严把渡运“安全关”
作为渡运大国,我国交通部门、地方政府和航运业界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渡运安全监管措施,水上客运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整体安全形势实现根本性好转。
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内河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将渡船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重点,出台《内河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规定》,多举措防控遏制事故发生。在“四类重点船舶”范畴内加强渡船的常态化安全监管;每逢重大节假日等出行高峰期组织开展全覆盖船舶安全检查;将“载客10人以上渡船倾覆风险”纳入交通运输重大风险清单,督促各单位做好防控。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不断强化渡运安全管理,事故数量及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持续下降。
“我们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进一步督促落实渡运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渡运安全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不断夯实渡船安全航行基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安全管理处处长许吉翔表示。
为压实各方内河交通安全责任,调动应对风险挑战的积极性,去年7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渡运安全管理经验征集和推广活动的通知》,引导各地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今年8月,出台《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渡运安全治理 打造更高水平“平安渡运”的通知》,提出加强渡运安全治理,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多措并举推动渡运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最大限度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突破难点 开好每次“放心船”
渡运安全之所以仍有隐患,究其原因,还在于渡运安全治理难点突出。“一是自身难以盈利,安全投入长期依靠外援,基础不牢固;二是安全主体、监管责任情况复杂,不同地区差异显著,统筹难度大;三是渡工岗位吸引力较低,从业人员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四是长期稳定形势下,各方容易出现麻痹思想。”许吉翔说。
江苏海事局船舶处处长王宏宇对此颇为赞同。以长江江苏段为例,它承载着长江七成以上的货运量和船舶流量,年进出港船舶近330万艘次,年均渡运120万航次,渡运旅客3800万人、车辆2000万辆、货物2.2亿吨。王宏宇告诉记者,渡船横越与顺航道船舶频繁交会,日均交会1万多艘次,年交会近400万艘次,极易发生碰撞事故。“随着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开通,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渡船与进江海轮及大型内河货船年交会近80万艘次,渡船碰撞事故风险始终存在。”他分析道。
渡船安全一直是海事部门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
针对运营企业管理难问题。南京市板桥汽渡服务中心实施5G+智慧汽渡,在渡运区域内建设5G基站,打造了“多终端(多个船用终端)、一张网(一张5G专网)、两中心(数据处理和调度指挥两中心)、三平台(渡运主动安全管理系统、运营服务和协同管理系统)”为核心的5G+智慧汽渡,满足了岸基调度中心、江面、机舱、载运区、水密门等重点部位无死角监控需求。
针对渡船碰撞风险大问题。江苏海事局推行渡运水域“划区、定线、亮牌”,实施渡船航行与避让“一渡一策”,建立渡船航行密度控制机制,降低渡船与主航道船舶频繁交会形成的风险。推广实施渡口岸基监控,建设全要素气象观测点,对渡运行为实施指挥调度和综合管控,对渡船运营全过程动态监控。
针对渡船船身辨别难问题。常熟海事局推动实施渡船着色标识改造提升工程,明确江苏长江渡船各层甲板、舷墙、围蔽处所等着色要求,结合辖区渡船实际统一渡船船名标识、号灯、号型、标志图形、渡船编号、船名灯箱等布设及安装要求,提高了渡船可视距离。
针对应急响应能力弱问题。南通海事局积极鼓励和引导渡运单位为渡船增配新型应急救援移动式撤离平台,创新采用水面救援装备集成、智能快速释放、平台入水自动充气成型、高海况稳性等核心技术,可及时有效应对渡船在航行过程中突遇碰撞、搁浅、火灾等危险情况,为渡船上的人员提供快速撤离保障,有效提升渡运快速救援能力。
针对船员培训管理难问题。太仓交通、海事部门出台全国首部渡船船员行为规范,规范船员履职行为,防范船员因身心健康等异常情况导致可能影响有效履职的行为发生。建立健全船员考核机制,渡运单位定期考核评价船员履职能力,对造成事故险情的船员适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加强船员履职能力检查,促进渡船船员履职能力提升。
突显亮点 筑牢水上“生命线”
广东海洋资源丰富,岛屿众多,渡运作为公路运输的延伸,是群众出行的重要方式。据了解,广东省辖区现有渡口468道(含海上渡口50道)、客渡船658艘、渡工1275人,年渡运量4165.55万人次、汽车渡运量291.45万辆次,涉客航运企业63家。
广东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辛剑介绍,十年前,广东省渡运运输量占全省水上运输量将近80%,近五年来,广东辖区“撤渡建桥”工作成效明显,多个渡运量少、安全风险大、管理不善的渡口附近已推动新建桥梁,人民群众出行方式改变,全省客渡船年渡运量呈日益减少趋势。由于全省义渡、半义渡数量较多,在财政较为困难的地区,渡船维护保养不及时、渡工老龄化培训难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此外辖区水文气象条件复杂多变,部分渡口水域通航环境复杂,存在碰撞事故风险,安全监管任重而道远。
如何从源头上消除渡运安全隐患,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各地海事部门始终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提高渡运安全管理能力及安全生产水平。
佛山海寿渡口作为广东海事局“平安渡运示范点”,渡运管理模式多次在东盟地区论坛渡运安全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为国际渡运安全提供经验范本。佛山海事局“渡口渡船现场智慧监管新模式”,也获得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推荐。
佛山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副处长周龙腾告诉记者,佛山海事局在辖区全部渡口水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让渡口有了“千里眼”;创新应用电子航标在渡运航线上下游约150米水域设置电子“斑马线”,自动提醒过往船舶谨慎航行、注意避让;在重点渡口装设“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屏”,精确提供渡口的实时天气预报,让渡口有了灵敏的“气象鼻”;开发应用“客渡之眼”系统,自主研发海寿渡口人流车流自动计数系统,有效预防客货超载,让渡船有了“计数仪”。
“我们将航行规定输入到规则预警管理中,一旦航经船舶违反规则,系统将弹出相关预警信息,海事值班人员可第一时间通过VHF对违章船舶进行警示,督促船舶立即纠正违章行为,情节严重时可实施行政处罚。”周龙腾感叹道,“十多年来,佛山市渡运量年均近560万人次,未发生过渡运事故;渡口码头美化、路面硬化,新建候渡亭、候渡停车场,渡运安全保障率得到提高;对渡口设施、渡船设备、制度建设、秩序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整治,‘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海事依法监管,群众支持参与’的渡运齐抓共管格局有效形成,佛山辖区渡运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在浙江,当地景宁县在全国首创农村渡运公交化改革,优化渡运航线班次安排,严格执行渡运航班时刻表,实行定船舶、定航线、定航班的“公交化运营”,百姓坐上“公交船”,实现最美乡村“画中游”,每年节约燃油等成本50余万元,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在四川,为有效改善渡运条件,让群众“坐舒适船、过平安渡”,当地大力实施“平安渡运”项目,推行渡口标准统一、渡船标准统一、标识标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等“五统一”,预计到2025年底,将改造提升300个渡口、150艘客(渡)船、建设50套岸电设施、创建20个“零碳”渡运示范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在贵州,为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接送难问题,当地设立水上“校园直通车”补助经费,为学生提供免费乘船服务,并在船上安装监控设备、设置学生乘船标志,做到定时、定点、定船员、定乘船学生、定航线、定安全监管人,学校、家长、船舶三方签订安全服务协议,明确各方安全职责和义务,既降低了学生交通出行成本,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乘船安全保障。
在湖北,为保障辖区渡运安全,当地海事部门收集辖区渡口、渡船、船员基础资料,形成基础资料数据库,每年进行两次抽查;根据职责,建立内部安全管理联系网络,逐级建立外部安全管理联系网络;严格落实渡船动态监管、渡船监督检查、渡船禁限航、渡船船员安全宣传教育、定期通报联系、渡船安全奖惩等制度,有效确保了辖区渡运安全形势稳定。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许吉翔掷地有声地说,“渡船作为内陆水网地区人民群众出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与民生息息相关,一丝一毫不能放松,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